韩丽芳
(河南省实验中学, 河南 郑州 450002)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回顾人类历史上多数时间里发生的学习,都是在真实世界里解决问题而产生的,而且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往往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也是对传统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能让学习变得自然而有趣。
当代著名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家梅里尔认为,当学习者回忆已有知识和技能,并将其作为新学习的基础时,才能促进学习。“地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设置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驱动性问题,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触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自发地寻找需要用到的地理及相关学科核心知识,逐步建立自己的逻辑,从而内化为更大格局的知识体系和综合思维。在完成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调用所有的心理资源深度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项目式学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增加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学生将来在面对真实的社会情境时也会适应并积极应对,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进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探索“地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和步骤,以便开发更多学习课程,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实践创造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银杏路(东西方向)的两侧有两排银杏树,每年秋天一侧的银杏树叶比另一侧枯黄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情境如图1所示。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就是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因此也叫驱动性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对学生构成挑战,同时不让他们感觉到畏惧。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将会使学习显得更有意义。学生不再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取知识,而是因为真实生活世界有需求,需要掌握某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图1 学校秋季银杏路两侧树叶颜色对比
一个精心设计的项目会把学生对学业内容的掌握和技能的发展作为中心,项目式学习目标要基于课程标准,结合学校课程需要而设定,不能是随意地探究问题。据此银杏树叶引发的“地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地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学习目标及制定标准
在项目式学习中,探索是逐层深入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很多种方式来获取信息,除了传统意义上通过书本或网络所做的“书面研究”,更多则是走到真实的世界中进行调查研究。但初中生的调查往往具有随意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所以项目式学习的设计者需要设计具体的活动环节和步骤完成一系列探索。
本次项目式学习一共制定10个学习目标,每一个目标对应一次活动,每一个活动需要编写一个活动设计。例如表1中第8个目标的活动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制作太阳视运动模型的活动设计
(续上表)
每个活动都基本按照上述步骤设计,从活动目标、准备、过程、评价、反思设计具体环节,从而保证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对项目产生拥有感,身心深度自主参与,积极参与发言、行动、选择、合作等过程。
约翰·杜威提出:“我们不是从经验中学习,我们是从对经验的反思中学习。”在整个项目中,学生和教师应该反思在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以及为什么要学习。作为活动文化的一部分,反思和总结可以非正式地进行,也可以定期在活动评价、形成性评估及项目的各个检查节点的讨论中进行。反思对内容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思考如何在项目之外的其他地方应用这些知识。反思技能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内化对技能含义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发展这些技能设定目标。对项目本身的反思,比如项目是如何设计和实施的,可以提高项目式学习的质量,也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与实施下一个项目。
每个活动都能产出成果,比如模型、标本、样图、调查报告等,成果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展示针对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首先公开展示创造的作品能大大增加学生参与项目的动力,高质量地完成项目。其次通过创作一个作品,学生将其所学知识具体化,从而可以公开地进行共同讨论,进而对教室和学校的氛围产生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他们所学到的内容、如何学习、评价标准以及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最后向公众展示项目成果可以让更广泛的人群了解什么是项目式学习以及它对学生有什么意义,从而接受公众的检验,争取更多对项目式学习的理解和支持。
高质量的成果是高标准项目式学习的标志,而高质量的成果是通过深思熟虑地评价和修正才能达到的。除了同伴以及教师之外,外部的成年人和专家也可以提出来自真实世界的观点,为评价的过程做出贡献,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通过不断评估而得到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