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迎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1)
农村公路是我国路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生产生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截止到2020 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8.6 万公里增长到438.23 万公里,已经达到公路总里程的83.8%[1]。农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及其初步网络的形成,连接起广阔的县、乡、村地区,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支撑农村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4]。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四好农村路”,要求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国务院相继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强调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立规范化可持续管护机制[5-6]。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 年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同年,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河南兰考召开,会议明确扎实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7]。在党的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尤其是将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作为重点,注重建立“四好农村路”科学完善的发展标准体系,对农村共同富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国外研究者在农村公路运营管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8-11],国内针对“四好农村路”的研究愈发成为热点,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标准与量化评估方法等方面[12-13]。结合当前缺乏相关建立规范具体的“四好农村路”标准体系等研究内容,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着重探讨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四好农村路”标准体系研究。
共同富裕是一个对全社会而言的总体概念,是消除了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内涵特征包括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差别共富、逐步共富四个方面。在当前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建设“四好农村路”需要重点聚焦“共富”“获得感”“高标准”,让广大农村地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四好农村路”能够通过发挥设施先导作用,保障人们基本的交通权,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使不同地区实现“共富”,同时加快推进无障碍设施广覆盖与城乡公交一体化,进一步提高服务品质,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基于“高标准”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基础,能够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探索出“交通+”发展模式,带动种养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四好农村路”标准体系建设需要从交通供给的角度,重点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设施通达,提高通达标准让更多群众获益,确保基础设施覆盖所有的经济节点,尤其是县、乡、村以及旅游景区等节点;二是治理高效,不断提高道路服务水平的基本保障,重点是改善从业环境,实现治理现代化;三是安全绿色,安全是保底性要求,绿色是发展方向,也是影响群众安全感、获得感的最直接因素;四是服务优质,让群众享有更高品质交通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城乡公交、快递物流、综合枢纽以及特殊群体交通服务保障。标准体系逻辑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四好农村路”标准体系逻辑框架
截至2020 年底,浙江省农村公路总里程10.94 万公里,农村公路密度达103.7 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桥梁、隧道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一,陆岛交通码头数量、码头吨级和客运量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地区的交通条件全面提升。展望到本世纪中叶,浙江省计划全面建成现代化农村交通网络,实现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农村出行的美好期望,有力支撑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体如表1 所示。
选取可对比、好统计的农村公路总里程、农村公路密度等指标,作为衡量全面建成高水平农村公路的评价因素。未来平原地区乡镇全部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山区、海岛乡镇全部通三级及以上公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旅游风情小镇、农家乐示范村全部通四级及以上公路。
结合管理站规范化创建比例、标志标线设置率等易量化阈值的指标,细化评价标准以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乡级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创建比例达到95%,农村公路指路体系(指路标志、标线)设置完善。建成省、市、县三级农村公路智能管理平台,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实现对农村公路基础地理信息的实时或定时收集,结合视频监控系统掌握实时路况信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智能化办公。
考虑能够反映道路运营质量与信息化水平指标,实现绿色养护、智慧化养护,全面建立健全科学养护体系。如年平均大中修里程比例不低于6%,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90%,县乡村道自动化检测比例均保持在50%,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达到95%以上。
聚焦城乡公交一体化率、物流服务覆盖率等能够客观反映覆盖水平的指标,助力全面实现品质化城乡运输服务。全域城乡公交一体化、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及建制村农村物流(快递)服务力争实现全覆盖。
加快打通跨区域农村公路断头路;保持特色精品村、民俗文化村、风景旅游村等经济节点联系通畅,完善农村公路服务站等交通节点的服务功能;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农村物流发展格局,推动城乡经济交流,鼓励推广应用新能源、冷藏保温等专业化设备和车型,有效提升运输服务效率和农村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聚焦偏远乡镇、山区、库区、海岛地区、革命老区,重点提升改造通乡镇、景区公路,实现新建、改扩建县道基本达到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乡道基本达到双车道四级公路技术标准;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体制,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加强行业监督,并鼓励实行“建养一体化”模式,加强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
表1 主要发展指标表
建立体系完备、运转高效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强化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保障,明确省、市、县三级公共财政资金用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的标准和投入比例,将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支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14-15];注重技术更新,逐步推广“互联网+”管养模式,完善视频监控覆盖,开发专用APP、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等,推进互联网与农村出行服务深度融合,实现省域范围内农村运输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
落实《浙江省公路条例》,加强农村公路制度建设,修订完善《浙江省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加强标准规范建设,推行“四好农村路”地方标准,完善技术、服务、管理等量化标准体系,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科学发展。
加快建立以县级公共财政为主、省市支持为辅的资金筹措机制。完善“以奖代补”政策,科学安排地方政府债券专项资金用于“四好农村路”建设。积极拓宽农村公路建设筹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灾害频发地区试行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灾毁和客运车辆保险。协调相关规划与土地政策,将重要农村公路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简化一般农村公路用地手续,研究出台农村公路用地优惠政策。
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以路况、大中修里程、养护资金、机构能力、人员培训等为主的农村公路养护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在交通强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战略要求下,农村公路将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本文根据设施通达、治理高效、安全绿色、服务优质四个导向构建了浙江省四好农村路的标准体系和措施办法,旨在高效推动农村公路由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向提供高标准高品质服务转变,由追求规模建设为主向建管养运并重转变,由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农村公路在综合交通网络中的基础性、直接性作用突出,还需要在更为广大的市县、乡村中将更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导向和目标举措进一步深化完善,才能充分发挥交通引领发展变革的生命力和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