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范应磊 钟铧,3 吴前进 孟志伟 童庆华**
(1.西藏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西藏 拉萨 850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956医院妇儿科,西藏 林芝 860000;3.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1137;4.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妇产科,西藏 拉萨 850000)
骨盆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骨盆形态变化及重要径线生理常数等信息对指导临床诊断尤其是女性分娩有重要意义,其形态特征主要受文化、环境、遗传、气候、营养、饮食及劳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1-2],即便是同一地区不同种族之间骨盆形态也存在着差异[3]。骨盆形态不仅与胎头入盆有关,还与胎头入盆后的转机有直接关系,掌握产妇骨盆形态对于产科分娩具有指导作用。随着医疗设施及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不断升级,利用Mimics 和3-matic 软件不仅可以对人体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4],还可对重建后的结构进行测量和观察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5],克服了X 线测量的二维性及重复性差等弊端[6]。中国汉族[7]及维吾尔族[8]已有较全面的骨盆类型数量,而西藏地区藏族人群骨盆资料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旨在利用三维重建软件了解当代藏族女性骨盆临床分型特点,为中国西藏地区临床应用提供女性骨盆参数依据。
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于放射科行盆腔CT 检查的藏族妇女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骨盆形态完整正常、三代内无异族通婚史且久居当地、至少有一次妊娠经阴分娩史、扫描范围显示完整骨盆形态。排除标准:骨盆CT扫描层数少且图像不清者、病理骨盆(骨盆外伤、先天畸形、盆腔手术史)、年龄不满20 岁骨盆发育欠成熟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有420 例藏族女性骨盆符合研究要求,年龄介于20~65 岁,平均年龄(43.58±12.12)岁。根据年龄分为20~29 岁、30~39 岁、40~49岁、50~59岁和60岁以上组以共5个年龄组。
1.2.1 骨盆扫描与三维重建。骨盆扫描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CT750 HD 宝石能谱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层厚5mm,层间距5mm。扫描范围以显示完整骨盆形态为准。将数据导入MIMICS 17.0 软件(Materialise 公司,比利时) 中经设定骨组织重建阈值,以显示骨盆结构尽量丰富而不至于毛躁为准。应用MIMICS 软件中蒙罩编辑中的涂画工具,对坐骨棘、骶骨等处进行修饰;经区域增长、3D 计算重建出包含腰椎及股骨在内的女性骨盆数字化三维模型。复制重建成功的骨盆模型与骨盆入口横径、入口后矢状径、入口前后径标记点粘贴至3-matic 软件中进行测量。其中,MIMICS 17.0 软件因不能标记虚点而无法测得入口后矢状径,在此通过坐标法算出入口横径中点坐标,从而标记出入口横径中点,通过将入口横径中点复制至3-matic 软件中可结合后据点测得入口后矢状径。
1.2.2 骨盆径线测量。骨盆入口横径测量位置为两侧髂耻线间最大距离,入口后矢状径测量位置为入口横径中央至后据点的间距,入口前后径测量位置为耻骨联合上缘内侧向下约1cm 处最突出点(前据点)与骶岬下方约1cm(后据点)之间的间距[2][7]。
1.2.3 骨盆临床分型。骨盆的临床分型多依据Caldwell-Moloy 提出的女型、男型、扁型和猿型[9]。女型(gynecoid):骨盆入口呈圆形或椭圆形,横径等于前后径或稍大于前后径,入口前后两部宽阔;男型(android):骨盆入口呈楔形或心脏形,入口后部狭窄,前部呈三角形;扁型(platypelloid):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横径大于前后径,入口前后两部几乎相等;猿型(anthropoid):骨盆呈长椭圆形,入口前后径大于横径,横径呈绝对或相对缩短,入口前后两部较深较窄(见图1)。
数据分析采用SPSS23.0 溶剂软件,不同年龄组间比较选择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0 例藏族女性骨盆入口横径(132.81±6.75)mm,入口前后径(111.58±9.45)mm,入口后矢状径(43.33±7.75)mm。
入口横径仅在两组年龄组间比较存在差异,20~29 岁与50~59 岁、60 岁以上组组间存在差异(P<0.05);入口前后径中20~29 岁与40~49 岁、50~59 岁、60 岁以上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30~39 岁与50~59 岁、60 岁以上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40~49 岁与60 岁以上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30~39 岁与40~49 岁组间存在差异(P<0.05);入口后矢状径中20~29 组与40~49 组、50~59 组、60 岁以上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30~39组与40~49组、50~59组、60 岁以上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40~49组与60岁以上组组间存在差异(P<0.05)(表1)。
表1 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径线均值与标准差(,mm)
表1 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径线均值与标准差(,mm)
注:*P<0.05,**P<0.01 VS 20~29岁;△P<0.05,△△P<0.01 VS 30-39岁;#P<0.05。
420 例藏族女性骨盆入口平面临床分型:扁型(52.38%)>男型(21.19%)>猿型(20.48%)>女型(5.95%)。经卡方分析,男型骨盆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6.225,p=0.003),猿型骨盆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7.140,p=0.002),女型和扁型骨盆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骨盆入口平面临床分型百分比n(%)
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入口横径与年龄呈负相关(r=-0.115,p=0.018),入口前后径与年龄呈负相关(r=-0.320,p=0.000),入口后矢状径与年龄呈负相关(r=-0.423,p=0.000)。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骨盆之间存在差异。柯妍等[10]通过比较新疆维吾尔族女性骨盆20 年前后的测量数据,发现随时时代推移骨盆入口横径增大、前后径减少的现象,骨盆类型依旧为女型和扁型占比最高,其中女型与扁型占比增加,以扁型增加较明显。沈碧莹等[11]对贵州省农村中汉族、苗族和布依族女性生理骨盆形态进行比较,发现三个民族女型骨盆明显减少,扁型骨盆明显增多。倪光华等[12]对广西5 个民族生理骨盆形态进行对比研究,认为5 个民族共同特点是骨盆入口呈扁型者出现率高,占24~38%.李栋[13]等对固原地区回族女性骨盆研究,则认为标准型骨盆中女型骨盆最多。
王淑雯等[14]对20 个民族女性骨盆进行调查,显示汉族女性骨盆临床分型中,女型占比47.7%,扁型35.6%、猿型11.2%、男型5.5%,其先后两次(1955 年和1985 年)测量天津汉族人群还发现扁形骨盆比率增加,猿型骨盆比率减少。本文研究也显示出扁型骨盆占比最高(52.38%),随着年龄增加入口横径、入口前后径和入口后矢状径均变短,本文发现藏族女性女型骨盆占比最低(5.9%),呈现出减少趋势,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藏族人群生活的高原环境等相关[15]。
由于妇女骨盆的形成及发育受基因、文化、环境及劳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是不同人种和种族间的妇女骨盆在形态及大小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而且同一人种的妇女骨盆形态和大小也会随着生活环境及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女型骨盆作为最理想的女性骨盆形态,在现代西藏藏族女性群体中反而占比最少,高比例的扁型骨盆显示出骨盆入口横椭圆形减少、纵椭圆形增加,即随着年龄增长骨盆入口平面逐渐变窄,藏族女性骨盆形态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能预示现代藏族女性的骨盆形态并不利于胎儿自然分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