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生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骨二科,黑龙江 七台河154600)
受到社会老龄化加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骨质疏松,其发生率,在不断的增加,相应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其发生率,也在增加[1-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残疾率、死亡率均较高,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患者治疗十分必要。以往通过止痛药物镇痛的方式、卧床制动的方式,实施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数患者的年龄较大,其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会增加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4],因此,目前多数选择手术的方案,给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的常用,其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以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基础,通过气囊,进行椎体的扩张,注入骨水泥,可更好促进椎体高度的恢复,降低骨水泥渗漏量[5-6]。为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效果,本研究以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100例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对象,分组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以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治疗的结果分析,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应用的价值,具体如下:
以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本研究对象,计算机随机化法分组,50例/组。
纳入标准:a.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显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b.肝肾心等功能基本正常者;c.依从性较好者。
排除标准:a.精神疾病史者;b.骨折时间7d以上者;c.血液/免疫系统疾病者;d.恶性肿瘤者。
试验组年龄61岁-80岁,均值(69.89±5.02)岁,胸椎骨折者27例,腰椎骨折者23例,男26例,女24例。对照组年龄60岁-80岁,均值(70.12±4.78)岁,胸椎骨折者28例,腰椎骨折者22例,男25例,女25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即代表两组组间有着较好的可比性。
对照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后,在X线透视下,对伤椎弓根定位,做好体表标记,在正位椎弓根外侧方,于矢状面15°夹角处,实施经皮穿刺,单侧椎弓根入路进入患者的椎体,其穿刺深度为1/3椎体。将穿刺针芯取出,X线透视下,采用注射器注入骨水泥,骨水泥沿松质骨间隙弥散,边缘扩散至上下终板,或达到椎体前缘后,停止注入,在注射的过程中,强化患者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控,骨水泥在完全硬化后,将工作套管抽出,结束手术。
试验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常规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后,实施经皮穿刺,单侧椎弓根入路进入患者的椎体,其穿刺深度为1/3椎体,将骨钻去除,X线透视下,沿着通道将球囊置入,球囊位置确认良好后,在球囊内,匀速、缓慢,将造影剂注入,球囊扩张,撑开复位,球囊在椎体上下终板触及后,或满意椎体高度达到后,注入骨水泥于椎体内,骨水泥填充效果满意度后,将工作通道取出,结束手术,进行皮肤消毒,同时配合无菌敷料干预。
两组术后均保持24h以上的卧床休息,并进行抗骨质疏松干预。
对两组手术指标水平作观察,并分析两组术前、术后伤椎矫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性。
手术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骨水泥用量、透视次数、手术时间。
伤椎矫治情况: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压缩率、Cobb角以及疼痛程度(VAS评分,0分-10分,分数越高,即代表疼痛越严重)进行评价。
并发症:主要为临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毒性反应、骨水泥渗漏。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手术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骨水泥用量、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水平分析(±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水平分析(±s)
组别 例数(n) 手术出血量(mL) 骨水泥用量(mL) 透视次数(次) 手术时间(min)试验组 50 11.32±2.25 6.01±1.25 17.65±2.79 41.83±6.91对照组 50 10.98±1.79 4.93±0.78 13.57±3.90 32.64±7.05 t值 -- 0.836 5.183 6.016 6.583 P值 -- 0.405 0.001 0.001 0.001
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椎体压缩率、Cobb角、疼痛程度低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椎体压缩率相比,Cobb角相比,疼痛程度相比,试验组更低,P<0.05。如表2:
表2 两组伤椎矫治情况分析(±s)
表2 两组伤椎矫治情况分析(±s)
组别 例数(n)椎体前缘高度(mm) 椎体压缩率(%) Cobb角(°) 疼痛程度(分)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试验组 50 18.56±2.14 24.56±3.28 28.79±4.32 20.12±3.65 24.31±5.09 9.32±1.14 6.35±1.26 1.52±0.33对照组 50 18.37±1.98 20.34±2.97 28.71±5.26 24.97±2.73 24.78±4.28 16.76±2.47 6.41±2.25 2.23±0.25 t值 -- 0.461 6.744 0.083 7.524 0.500 19.339 0.165 12.127 P值 -- 0.646 0.001 0.934 0.001 0.618 0.001 0.870 0.001
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分析[n(%)]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发生率较高的骨科疾病,患者骨折发生后,其脊柱的生物力学特征、稳定性均会被破坏,导致椎体高度丢失,其椎体表明应力增高异常,脊柱生理曲度明显改变,患者病变椎体后凸畸形,其腰肌受到张力过高的影响而出现受损的情况,从而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感[7-8]。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后,严重降低患者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患者治疗十分必要。
本研究中,两组手术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骨水泥用量、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术前,椎体压缩率、Cobb角、疼痛程度低于术前,P<0.05;试验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2.00%,P<0.05。即代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虽然会增加骨水泥用量以及透视次数,延长手术时间,但是能够更好促进患者骨折情况的改善,且可控制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其操作简单,在工作通道建立后,直接将骨水泥,在椎体内注入即可,因此其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更短。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是在工作通道建立后,以气囊撑开椎体,再将骨水泥注入,操作相对复杂,因此手术时间较长[9-10]。与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可使得椎体内部对闭合骨性空腔形成,以此撑开患者压缩的椎体,使得骨折能够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的情况。骨水泥是一种流体,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其压力对于患者椎体压缩恢复作用并不理想,因此难以获得满意的高度,增加骨水泥的发生率[11-12]。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应用,其气囊充盈可将塌陷终板撑起,且空腔壁,是受压的松质骨,在压缩后所形成,较为完整,不需要太大压力,即能够进行骨水泥的注射,因此获得较好的复位效果,且能够防止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的情况[13-14]。同时,骨水泥在凝固过程中的相关化学反应会对热量生成,破坏骨折附近神经末梢,以此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15]。
综上所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被应用,虽然会增加患者的手术用时和透视次数,但是可更好改善患者的骨折情况,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