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平 胡薇薇 王薇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年化趋势日益加剧,糖尿病患者数量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这是因为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1],早期对其进行诊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165例糖尿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采用颈动脉检测,测定颈动脉IMT,评估IMT与糖尿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进而为预防糖尿病患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临床依据。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95例,女70例;年龄51~88岁,平均年龄(64.0±5.5)岁。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修订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②年龄>5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者;②诊断资料不完整者;③合并恶性肿瘤及血液类疾病者。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测,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组(54例)、中度组(56例)、重度组(55例)。轻度组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4.3±5.7)岁。中度组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63.9±5.6)岁。重度组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51~88 岁,平均年龄(63.8±5.4)岁。三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HD11XE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2 MHz,及DC-N3S彩色经颅多普勒诊断仪对颈动脉情况进行检测。彩超检测:患者取仰卧位,头略向后仰充分暴露颈部,探头置于颈部,查自上而下扫描,仔细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形态及观察IMT厚度、管腔内径和斑块形成情况。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取平卧位,经枕窗或枕旁窗分别探测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两侧小脑后下动脉的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密切观察其频谱图形、血流方向变化。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情况。对比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情况、彩超检查结果,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异常及继发脑卒中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随访结果 165例患者中,随访期间继发缺血性脑卒中115例,糖尿病患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为69.70%(115/165)。
2.2 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颈动脉IMT对比重度组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动脉IMT均明显大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动脉IMT均明显大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颈动脉IMT对比(,mm)
表1 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颈动脉IMT对比(,mm)
注:与轻度组对比,aP<0.05;与中度组对比,bP<0.05
2.3 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检出情况对比重度组斑块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斑块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硬斑、多发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检出情况对比[n(%)]
2.4 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彩超检查结果对比 重度组颅内动脉血液流速增加、PI/RI异常、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颅内动脉血液流速增加、PI/RI异常、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患者彩超检查结果对比[n(%)]
2.5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异常及继发脑卒中的关系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异常及继发脑卒中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异常及继发脑卒中的关系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病理基础[3]。颈动脉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4],因此,对糖尿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宜尽早对颈动脉病变进行预测诊断,以利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本研究借助彩超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查,以期获得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数据,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重度组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动脉IMT均明显大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左侧颈动脉和右侧颈动脉IMT均明显大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斑块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斑块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硬斑、多发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颅内动脉血液流速增加、PI/RI异常、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组和轻度组,且中度组颅内动脉血液流速增加、PI/RI异常、颈动脉和颅内动脉均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程度越重,其颈动脉IMT越大,斑块检出率越高。相关性分析提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颈动脉异常及继发脑卒中均呈正相关(P<0.05)。其原因可能为颈动脉彩超检查获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间接反映患者的脑血管功能形态变化,有利于尽早发现缺血性脑卒中,对脑血管功能更好的评价。
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发病早期,患者的颅内脑底区动脉血流速度呈节段性增加,血管顺应性降低[5]。PI是颅内动脉顺应性和弹性的指标,RI是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指标[6]。颅内血液流速及PI/RI异常的比例增加,表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明显升高[7]。总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病变程度越严重,斑块形成、颅内血管异常的风险也越大,两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彩超检查可清晰观察到颈动脉的血管内膜和粥样斑块、管腔病变情况,还能准确测定IMT,并获得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有关指标,从而了解颅内动脉的病变情况[8]。故能在早期对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诊断。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同时存的几率较高,因此通过彩超即可准确的筛查出脑血管狭窄情况,这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颈动脉彩超用于早期糖尿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对降低糖尿病继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