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平, 贾云婷, 刘利利, 王庆贺, 侯玉君, 牛晶
国内外旅游生态安全研究动态与前瞻综述
杨秀平*, 贾云婷, 刘利利, 王庆贺, 侯玉君, 牛晶
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兰州 730050
学者对现有旅游生态安全多为静态研究, 以定性分析居多, 论文在回顾国内外旅游生态安全的内涵、指标体系、量化模型、应用研究、管理举措等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深入研究旅游生态安全的内涵、构建旅游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丰富旅游生态安全的计量模型、注重旅游生态安全的应用研究、探究旅游生态安全的管理工具等, 以期改变现有旅游生态安全封闭、静态研究的现状, 推进其动态、量化研究进程。
旅游生态安全; 可持续发展; 量化模型; 实证研究
旅游的发展、旅游规模的扩大, 使旅游生态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 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旅游生态系统具有敏感性、脆弱性, 提高旅游生态安全是促进目的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是旅游地理学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 也是21世纪旅游目的地管理与发展的新研究方向, 有待进行深入研究。
国外生态安全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1941年美国生态学家Aldo Leopold利用生态安全理念对土地功能的健康状况进行测度[1]; 20世纪80年代初, 全球范围发生的污染事件增多, 危及旅游目的地的生态安全[2], 导致旅游生态安全成为国际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进入21世纪, 生态安全的理论进一步丰富, 旅游生态安全作为生态安全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逐步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其生态环境负面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旅游生态安全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客观基础, 其不仅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还会危及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安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生态安全对我国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 “旅游生态安全”作为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目标应运而生[3]。本文通过对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 从旅游生态安全的内涵、指标体系、量化方法、应用研究、管理举措等角度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 提出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方向, 以供学者参考。
旅游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旅游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旅游生态安全概念由生态安全概念衍生而来[4], 由于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与研究视角的差异, 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定义具有差异, 如表1。学者对旅游者安全、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旅游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居多[5], 系统解决旅游安全管理等问题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6], 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状况是影响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7], 急需深入剖析旅游生态安全的概念。
目前有关旅游生态安全的概念尚未统一, 但是相关学者对旅游生态安全概念的理解具有以下共同点: 旅游生态系统健康是旅游生态安全的基础; 旅游活动的影响是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变化的原因; 目的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多主体幸福指数的提升是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目的。
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动态性及可量化等原则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其进行比较, 反映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 为决策者提供建议[14]。近年来, 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区域提出了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2所示。
学者对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研究逐步从单指标向多指标发展, 指标体系的多元化对旅游生态安全的量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诸如周彬等基于省域[2]、岛屿[18]等多尺度构建差异指标体系进行针对性研究。但在旅游生态安全指标的构建中, 评价指标体系尚待进一步综合化和系统化, 评价指标阈值和评价标准的确定存在主观性。根据具体研究区域构建“适用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及难点[23]。
表1 旅游生态安全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表2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代表性观点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在生态安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为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种模型的对比见表3所示。
对旅游生态安全进行量化研究是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学者以表3中提到的模型为基础, 构建了不同的量化模型且应用多种方法, 从不同空间角度构建了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型, 以期对旅游生态安全做出全面评价, 提升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水平, 如表4所示。
从现有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的模型与方法分析, 尽管旅游生态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强调科学性、客观性, 但其量化方法却融入了一定的主观性因素; 对旅游生态安全研究中研究主体考虑单一, 影响了其计量模型的准确性。对旅游生态需求的多主体进行合理界定, 结合地域背景分析旅游生态系统的供给, 量化分析差异情景下的旅游生态安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注生态安全精确数值的计算以及波动范围的划定, 生态安全阈值会随着研究区域、研究技术、量化方法等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调整, 根据不同的研究区域, 采取差异化的方法进行量化研究, 是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重点以及难点。
结合特定的地域背景, 利用不同的量化方法在不同研究尺度上对旅游生态安全进行实证研究。区域是推进旅游实证发展的有效载体, 影响着区域范围内地理单元之间的协同关系, 结合实证对其进行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伴随着区域旅游地位的不断提升, 在“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下, 从区域范围内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实践与理论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逐步推进区域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者对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范围从单一旅游目的地向区域的地域单元转化, 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 已经从旅游景区[22,38-39]、城市[40-42]、区域[43-45]、国家[46-48]等多尺度对旅游生态安全进行研究, 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多基于统计年鉴获取数据进行测算。区域旅游目的地层次具有差异性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联系。与生态安全研究相似, 国外学者对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多关注宏观层面, 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及处于贫困和边缘化的国家。虽然国内学者在旅游生态安全测度、评价、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是仍处于多学科量化方法的探索阶段, 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表3 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的基础模型
表4 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量化模型和方法的对比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 学者结合特定的研究区域, 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角度提出具体管理举措。国外关于生态安全管理举措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 诸如: 通过提升旅游目的地多主体的适应能力等措施来平衡旅游开发与生态安全之间相互关系[49], 从组织和计划、工程和技术、特殊工程和环境等方面提高城市建设和重建中的生态安全水平[50]等。通过调查旅游、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经济增长对东南亚环境的影响, 提出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具有创造绿色就业机会上, 对旅游目的地政策进行评估上[51], 提出监管机构制定有效的规划为旅游业的可行性制定严格的法规, 以保证旅游安全[7]。国内学者将预警理论与生态安全研究进行结合, 对国内管理举措的发展起到实质性地推动作用, 在国内率先进行生态安全预警分析[52], 为科学评价和有效维护生态安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结合研究区域对旅游生态安全预警进行量化研究并提出相关举措[53-55,4]。
学者对旅游环境和旅游生态安全管理举措的研究单一, 建议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进一步深化, 提出相关管理举措, 提升研究区域旅游生态安全水平。国际旅游业的实践证明, 随着旅游者数量的增加和旅游空间范围的扩大, 急需对旅游活动的多主体进行全面的培训与教育[55], 旅游业、娱乐业和自然保护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严格的旅游生态安全限制, 使目的地的旅游生态安全有所提升。提出的管理举措针对性不强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生态安全研究中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针对特定区域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举措、将提升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水平落到实处。
旅游生态安全内涵的界定多通过压力-状态-响应模型[56]、重点分析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构成的影响因素, 从旅游目的地多主体角度出发, 探究人-地关系系统, 协调旅游生态安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构建旅游生态安全的内在机制, 深入挖掘影响因素的之间形成的机理。对旅游生态安全内涵的界定考虑以旅游目的地多主体需求的满足为核心, 加强旅游生态供需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 通过选择实现路径加强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的治理与优化, 以实现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的持续发展。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的内涵应突出的特征: 第一, 目的地是旅游生态安全供给和需求系统的综合体, 由旅游自然生态安全、旅游经济生态安全、旅游社会生态安全等多维影响因素构成; 第二, 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目标不仅保护目的地的旅游生态系统, 而且还应提升旅游目的地多主体的福利; 第三, 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系统是复合系统, 涉及目的地多主体的生存空间、体验需求。深入挖掘旅游生态安全的内涵, 对区域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重心逐渐实现从结果向过程的转变, 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内涵进行剖析, 实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融合, 推进理论对实证的指导作用。
图1 “压力-状态-响应-社会-经济-环境”(PSR-SEE)模型
Figure 1 Stress-State-Response-Society-Economy-Environment (PSR-SEE) model
旅游生态安全指标的确定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面对旅游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旅游目的地空间尺度的多样性与目的地之间的差异性, 导致指标体系的构建尚未统一, 使旅游生态安全时空量化分析面临瓶颈。因此, 建议学者关注客观的评价指标阈值和评价标准, 减少旅游业开发对当地旅游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在实际应用中, 根据研究区域旅游目的地的特点, 综合考虑旅游生态安全指标的适用范围、优缺点等, 进行灵活调整, 在影响差异、文化适宜性原则下, 构建旅游生态安全的指标体系。
旅游目的地的“人地关系”是旅游生态安全规划的起点, 在旅游目的地主体参与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探究某一主体的社会网络, 进行旅游目的地的多层建模, 解决旅游生态共享主体的相互依赖性。结合旅游目的地的特殊性, 旅游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关系复杂, 在旅游目的地多主体分区的基础上, 对影响目的地旅游生态供需因素进行干预, 分析其时空演化机制, 旅游目的地发展的规模与结构影响, 量化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与目的地发展规划, 设定多种发展情景, 进行旅游生态安全的多情景仿真研究; 明确目的地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次序, 借助多目标进化优化算法对旅游生态安全的“质”与“量”进行寻优, 实现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未来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将重点关注旅游目的地生态安全的分类、旅游生态安全供需平衡的识别、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演变、多情景下旅游生态安全的衡量、旅游生态安全的诊断与优化、旅游生态安全与旅游效益关系的探讨等; 研究旅游生态安全的量化测度方法, 借助共生度测度模型、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基础上的综合测度模型、Moran指数、标准差椭圆法的时空演化轨迹、系统动力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Logistic模型、面板向量回归模型、多目标优化模型等,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层次、级别构建旅游生态安全分类体系, 进而对区域旅游生态安全进行时空诊断。
分析区域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应用分析, 是旅游生态安全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积极推进旅游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应用。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分析, 旅游生态安全的研究迫切希望建立旅游生态安全的评判准则与技术范式, 在动态评价与监测预警的框架下, 逐步推进旅游生态安全应用研究的系统化、规范化, 推进目的地旅游发展中人本主义的应用。通过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空间转换, 分析目的地依附腹地的空间差异, 探讨旅游区、单体城市、城市群、省域、国界等多尺度的旅游生态安全的应用研究, 通过多时空尺度下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的比较, 针对性的探讨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保护、理论的模式, 进行旅游目的地旅游生态系统的共建共享研究。
有效的对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进行治理, 提升旅游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满足目的地多主体的需求, 从多主体角度进行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的治理分析, 从目的地时空尺度上进行多主体对旅游生态安全的平等权分析, 探究公平理念引导下以人为本的旅游目的地发展新格局。关注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促进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时空均衡发展。从不同空间尺度下旅游目的地涉及的多主体出发, 分类探讨旅游目的地的多主体构成及对旅游生态需求的特征, 进行旅游生态安全的优化路径设计, 分类建立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提升模式, 进行旅游生态干预举措的分析、稳步推进措施举措的推进是目的地未来旅游生态安全问题解决的关键。
[1] VITOUSEK P M, MOONEY H A, LUBCHENCO J, et al. Human domination of earth's ecosystems[J]. Science, 1997, 277(5325): 494–499.
[2] 周彬, 钟林生, 陈田. 浙江省旅游生态安全的时空格局及障碍因子[J]. 地理科学, 2015, 35(5): 599–607.
[3] 李细归, 吴清, 周勇. 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J]. 经济地理, 2017, 37(3): 210–216.
[4] 张玉泽, 任建兰, 刘凯, 等. 山东省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时空格局[J]. 经济地理, 2015, 35(11): 166–171.
[5] HALL C M, TIMOTHY D J, DUVAL D T, et al. Security and tourism: Towards a new understanding?[J]. Journal of Travel & Tourism Marketing, 2004: 1–18.
[6] NEVEN ŠERIAE, TIHOMIR LUKOVIAE. Marketing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for tourism: croatian experiences[J]. Academica Tura Tourism and Innovation Journal, 2010, 3(2): 73–80.
[7] DEY J, SAKHRE S, GUPTA V, et al. Geospatial assessment of tourism impact on land environment of Dehradun, Uttarakhand, India[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8, 190(4): 181–190.
[8] WENG Changhua, ZHANG Luoping, KLUMPP D, et al. Definitions and progress of ecosystem health and ecological security[J]. Ecological Economy, 2006, 2(3): 327–336.
[9] 曹新向, 陈太政, 王伟红. 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3(2): 209–212.
[10] 邹家红, 赵永华, 王惠琴. 我国旅游生态安全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0(1): 74–76.
[11] 章锦河, 张捷, 王群. 旅游地生态安全测度分析——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08, 27(2): 449– 458.
[12] ADDINSALL C, WEILER B, SCHERRER P, et al. Agroecological tourism: bridging conservation, food security and tourism goals to enhance smallholders' livelihoods on South Pentecost, Vanuatu[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7, 25(9): 1100–1116.
[13] 权利君. 都市成长区旅游生态安全诊断与提升路径研究——以湾里区为例[D]. 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14] 刘文政, 朱瑾.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J]. 中国人口•资源与境, 2017, 27(6): 75–86.
[15] JOSE U V, NAHAR M, VIJAYAKUMAR S, et al. Balancing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the ETM mode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9, 3(6): 1147–1152.
[16] 李淑娟, 谌杨杨. 山东省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2, 29(4): 6–13.
[17] 王鹏, 况福民, 邓育武, 等. 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南岳衡山为例[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5(3): 54–60.
[18] 周彬, 虞虎, 钟林生, 等. 普陀山岛旅游生态安全发展趋势预测[J]. 生态学报, 2016, 36(23): 7792–7803.
[19] 李细归, 吴黎, 吴清, 等. 中国旅游生态安全测度及障碍因子诊断研究[J]. 生态经济, 2017, 33(6): 90–95.
[20] TAN S, HABIBULLAH M S, TAN S, et al. The impact of the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n firm performance in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7, 33(4): 66–74.
[21] 秦晓楠, 程钰. 中国旅游城市生态安全系统评估与类型划分研究——基于节点权重约束网络DEA模型[J]. 地理科学, 2019, 39(1): 156–163.
[22] ESPIN P A, MENA C F, PIZZITUTTI F. 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study the tourism sustainability in an island environment: the case of Galapagos islands: transition to sustainability in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M]. Urban Galapagos, 2019: 19–25.
[23] 杨秀平, 翁钢民. 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综述[J]. 旅游学刊, 2019, 34(4): 96–105.
[24] 曹新向.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2): 70–75.
[25] 林东. 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 (12): 70–74.
[26] 陈蓓.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南高原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6): 185–190.
[27] THERESE H. The impact of values,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willingness to accept economic sacrifice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on tourists' intentions to buy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tourism alternatives[J].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 2011, 11(4): 278–288.
[28] 黄青, 任志远. 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4, 18(2): 11–17.
[29] 向秀容, 潘韬, 吴绍洪, 等. 基于生态足迹的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预测[J].地理研究, 2016, 35(5): 875–884.
[30] 李岩, 王珂, 才琪, 等. 浙江省县域森林生态承载力评价及时空演变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28(3): 554–564.
[31] SU Shiliang, ZHANG Zhonghao, XIAO Rui, et al. Geospatial assessment of agroecosystem health: 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index based on catastrophe theory[J].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Risk Assessment, 2012, 26(3): 321–334.
[32] 史娜娜, 肖能文, 王琦, 等. 锡林郭勒盟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调控途径[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18): 228-236.
[33] MORTEZA Z, REZA F S, SEDDIQ M M, et al. Selection of the optimal tourism site using the ANP and fuzzy TOPSIS in the framework of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a case of Qeshm Island[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6, 130(6): 179–187.
[34] 徐美, 刘春腊, 李丹, 等. 基于改进TOPSIS-灰色GM(1,1)模型的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动态预警[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11): 3731–3739.
[35] 角媛梅, 肖笃宁. 绿洲景观空间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1): 31–35.
[36] 宋豫秦, 曹明兰. 基于RS和GIS的北京市景观生态安全评价[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1): 2889–2895.
[37] 韩毅, 郭熙, 江叶枫, 等. 南方丘陵区耕地景观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差异研究[J]. 生态学报, 2019, 39(17): 6522–6533.
[38] 肖建红, 于庆东, 刘康, 等. 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估——以舟山群岛为例[J]. 地理学报, 2011, 66(6): 842–852.
[39] 周彬, 虞虎, 钟林生, 等. 普陀山岛旅游生态安全发展趋势预测[J]. 生态学报, 2016, 36(23): 7792–7803.
[40] 庞闻, 马耀峰, 唐仲霞.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1(6): 1097–1101.
[41] HONG Qian, MENG Qingbin, WANG Pei, et al. Regional aquatic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in Jinan, China[J].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 Management, 2010, 13(3): 319–327.
[42] 徐美, 刘春腊. 张家界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3): 605-614.
[43] 郑秋霞, 匡耀求, 黄宁生, 等. 广东省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测度及障碍因子诊断[J]. 水土保持研究, 2017, 24(5): 252–258.
[44] 邵佳, 冷志明. 武陵山片区区域生态安全测度与评价[J]. 经济地理, 2016, 36(10): 166–171.
[45] CORLETT R T.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towards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ast Asia[J]. Biodiversity Science, 2018, 26(7): 766–774.
[46] 李细归, 吴黎, 吴清, 等. 中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化[J]. 经济地理, 2015, 35(8): 149–156.
[47] NICHOLS S J, DYER F. Contribution of national bioassessment approaches for assessing ecological water security: an AUSRIVAS case study[J].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3, 7(5): 669–687.
[48] EDWIN C N. Emerging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effect on the Nigerian economy[J]. Journal of Women In Technical Education & Employment, 2014, 7(2): 33–40.
[49] JOGO W, HASSAN R M. Balancing the use of wetlands for economic well-being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the case of the Limpopo wetland in southern Afric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 69(7): 1569–1579.
[50] BESPALOV V, KOTLYAROVA E. Base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ion of the "green frame" designing in urban areas for providing ecological safe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J].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7, 90(1): 1–6.
[51] BRAHMASRENE T, LEE J W. Assessing the dynamic impact of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n growth and environment in Southeast A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 2017, 24(4): 362–371.
[52] 王韩民. 生态安全系统评价与预警研究[J]. 环境保护, 2003, (11): 30–34.
[53] 曲衍波, 齐伟, 商冉, 等. 基于GIS的山区县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22(4): 38–44.
[54] 徐成龙, 程钰, 任建兰. 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时空格局[J]. 经济地理, 2014, 34(3): 149–155.
[55] 翁钢民, 潘越, 李凌雁. 基于改进DPSIR-DS模型的旅游生态安全登记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以“丝绸之路”沿线五省区为例[J]. 旅游科学, 2018, 32(6): 17–32.
[56] 李细归, 吴清, 周勇. 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J]. 经济地理, 2017, 37(3): 210–216.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at home and abroad
YANG Xiuping*, JIA Yunting, LIU Lili, WANG Qinghe, HOU Yujun, NIU Jing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connotation, index system, quantitative model, application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poses to study the connotation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construct the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nrich the quantitative model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losed and static research on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promote its dynamic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proces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xplore the management tools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quantitative model; empirical study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4.026
F592
A
1008-8873(2022)04-223-08
2020-08-10;
2020-09-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20);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1501597); 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 (GS2019002);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21ZD001)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20JR10RA183)
杨秀平(1979—), 女,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 旅游环境系统分析, E-mail: yangxp789@163.com
通信作者:杨秀平
杨秀平, 贾云婷, 刘利利, 等. 国内外旅游生态安全研究动态与前瞻综述[J]. 生态科学, 2022, 41(4): 223–230.
YANG Xiuping, JIA Yunting, LIU Lili, et al. Research trends and prospects of tourism ecological security at home and abroad[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41(4): 2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