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热点与案例分析

2022-07-27 10:26李皓芯任婧李娜付保荣宋有涛徐鹤
生态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补偿领域生态

李皓芯, 任婧,,*, 李娜, 付保荣, 宋有涛,3, 徐鹤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热点与案例分析

李皓芯1, 任婧1,2,*, 李娜1, 付保荣1, 宋有涛1,3, 徐鹤2

1. 辽宁大学环境学院, 辽宁 110036 2.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350 3.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辽宁 110036

生态补偿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保障。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 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领域进行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生态补偿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末, 近年来成果产出量有显著增长。(2)发达国家研究影响力较强, 国际合作不断加强。(3)该领域的国际研究热点分别是保护管理、生态补偿效应、政策与项目制定、经济学相关方法的应用、生态补偿机制、生物多样性、生态影响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及景观; 国内相关研究则更关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及政策、生态环境等主题。(4)国内生态补偿研究快速发展, 在生态补偿理论、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推广的实证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有待加强和提升。

生态补偿; 自然资源; 文献计量; 研究热点

0 前言

有关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的定义, 国内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学者普遍将其定义为根据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价值, 把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最终目的, 对损失经济利益的自然资源主体进行经济补偿, 激励其继续对自然资源主动实行生态保护[1–2]。国外学者认为生态补偿作为社会参与者之间的一种资源转移机制, 创建激励措施, 从自然资源管理的角度, 使个人和集体土地使用决策与社会利益保持一致, 从而实现保护资源的目的[3–4]。因此, 国外学者通常使用与生态补偿意义接近的环境/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Ecological Services)这一概念[5–6]。自1990年以来, 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补偿的机制、政策、方式和效应等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7], 生态补偿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环境科学、经济学、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 且2005年后发文数快速增加。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是一种成熟的文献分析和信息挖掘方法, 具有定量性、客观性、模型化等优点, 不仅能够准确的评价某一科研领域内学术成果的研究水平,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在生态补偿的研究领域, 刘春腊等基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在2013年对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总结了国内生态补偿领域研究的变化趋势[8]; 胡小飞等以1998—2011年CSSCI和Web of Science中的期刊作为数据源, 研究了该时间段论文的分布、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等内容[9]。任俊霖等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1996—2019年知网数据库内的生态补偿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10]。孟晓倩对2009—2018年知网收录的CSCD和CSSCI来源期刊有关中国生态补偿的研究文献进行量化分析[11]。上述文献仅通过文献计量手段对国内生态补偿研究进行分析, 并未对国内外生态补偿的研究热点及实践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以生态补偿为主题, 采用文献计量法, 根据刊文量、研究力量、时间等方面对国内外生态补偿领域的发展进程及研究热点进行数据挖掘及可视化分析, 以期为加强生态补偿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并为广大学者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文献参考。

1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 (“paymen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or“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or“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or“ecological compensation*”or“market* for ecological service*”or“market*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or“compensation* for ecological service*” or“compensation*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为主题检索词; 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 “生态补偿”为主题检索词, 1987—2018年为检索时间段。通过CiteSpace软件挖掘文献信息。

本文中文献计量的具体运算方法如下所述[12]:

1. 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被理解成为一个从研究前沿Ψ (t)到知识基础Ω (t)的时间映射Φ (t)。

式中, Ψ (t)是前沿术语; Ω (t)是出现前沿术语文章里引用的文献; STitle是标题专业术语; IsHotTopic (term, t)表示布尔函数; article0→ article表示article0引用article。

2. 本文中涉及的关系连接强度标准公式为

式中, C为和的共现次数; S为出现的频次; S为出现的频次。

3. 本文中涉及的中介中心性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g是从节点到节点的最短路径数目; n是从节点到节点的g条最短路径中经过节点i的最短路径数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整体分析

文献发表年度的分布能够体现这一领域的热点时期及其在不同阶段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

由图1所示, 国外有关生态补偿领域的文章呈整体上升趋势, 随着2000年后环境问题的全球化, 对生态补偿研究逐渐加深, 2006年开始生态补偿发文量呈现大幅度增长现象。国外最早关于生态补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荷兰实施的高速公路生态补偿, 自2008年Engel S等[5]在环境经济学领域顶级刊物的《Ecological Economics》发表了《生态补偿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问题综述》一文, 标志着国际上对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阶段。总体来看, 国际上对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主要呈现三个阶段: 1987—1996年、1997—2006年和2007—2018年, 文献数量分别占总检索数量的0.24%、2.32%和97.44%, 增幅达650%。这主要是由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等国际合作项目的启动对生态补偿领域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其次, Engel S、Pagiola S和Wunder S等研究学者对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也加快了该领域发展的进程。

国内有关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基本与国外同步, 其历年发文数也呈整体上升趋势, 2002年毛显强[13]等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上发表了《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一文, 深入探讨了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 标志着我国对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入了更高的理论层面。2005年10月,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2005年之后生态补偿发文量的快速增长, 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国家、地方管理部门和学者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期国家连续出台了多项生态补偿政策, 更进一步地促进了生态补偿领域文献的增长。攻芳界定了草原生态补偿主体的范畴, 并构建了多元化补偿主体[14]。曹莉萍等对基于城市群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进行了创新性建议[15]。

图1 1987—2018年国内外生态补偿领域发文数

Figure 1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1987 to 2018

2.2 主要研究力量分析

2.2.1 国际主要研究国家分析

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上共收录了106个国家(地区)有关生态补偿领域的文献, 英文论文累计发文量居前10位国家的发文情况见图2。结果表明, 从发文量和篇均被引频次角度上看, 美、英、巴西及欧盟等国家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较高, 学术成果显示度强。中国在生态补偿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较多, 但引用率低, 这说明中国的论文在国际上的综合影响力较低。国外在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侧重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态补偿效应以及补偿的经济原因、具体机制及市场化途径等, 而中国的研究重点主要在保护管理、生态效益评价、政策制定、可持续发展及补偿标准和范围, 这说明我国对生态补偿的目标与方法研究仍处于较初期阶段, 实证研究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 巴西在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虽然起步很晚, 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惊人, 并且累计发文量居世界第5位。尤其巴西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列第1位的, 是中国的近7倍, 这足以说明巴西在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影响力。深入分析表明,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 巴西通过其独特的法律规定, 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亚马孙河流域内所有土地拥有者必须要确保在其所拥有的土地上的森林覆盖率高于80%; 并且政府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政府允许森林覆盖率不足的土地拥有者向森林覆盖率达到标准的农户那里购买森林, 使其土地上的森林覆盖率满足要求。这种政策法规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巴西学者对于生态补偿研究的结果[16]。

图2 1987—2018年国际上前十个国家的发文情况

Figure 2 Circulation of the top ten countries in the world from 1987 to 2018

2.2.2 国际合作分析

生态补偿领域国家合作情况见图3所示, 节点的大小反映着文献的数量, 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强度[12]。结果表明, 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与该研究领域其它国家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其中, 英国节点的中介中心性居各国之首(0.28), 美国(0.22)、德国(0.22)次之; 而中国仅为0.01, 这说明明在生态补偿领域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较少, 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的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相对独立, 可推广的有效案例研究较少, 内在价值较低。

2.3 来源期刊和高产作者分析

国内外关于生态补偿研究排名靠前的刊物及作者见表1。从主要国内外载文期刊的排行角度来看, 这些期刊主要来自英国、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其中,《Ecological Economics》和《Ecosystem Services》期刊对生态补偿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止至2017年底, 《Ecological Economics》累积发文量位居所有载文期刊之首, 占总发文量9.29%;《Ecosystem Services》作为一个跨学科的国际性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专业性期刊, 2012-2018年共刊载96篇与生态补偿领域相关的文献; 《Land Use Policy》是一个涵盖土地利用的各个方面的国际性期刊, 占总发文量4.04%, 但其中以中国为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的研究论文仅有12篇。上述结果说明国际核心期刊对于我国生态补偿领域研究者的成果认可度不高。国内较权威的载文期刊有《环境保护》、《生态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环境经济》、《生态学报》等, 值得一提的是, 虽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载文总量不大, 但该期刊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领域举足轻重的期刊, 因此我们对其应该格外关注。从高产作者角度来看, 国际上作者多来自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其中Wunder S在该领域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国内的作者大多来自农林业类大学, 其中葛颜祥和李国平发表的中文论文最多。

图3 1987—2018年生态补偿领域国家合作情况

Figure 3 State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rom 1987 to 2018

2.4 研究热点与案例分析

2.4.1 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热点与案例分析

(1)生态补偿制度的演化

我国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1987—1996年初步探索阶段; 1997—2006年快速发展阶段; 2007—2018年全面完善阶段。

初步探索阶段。这一时期, 我国的生态补偿研究刚刚起步, 发文数量低且研究较为分散, 形成的有效关键词较少(见图4)。1983年, 以云南昆阳磷矿为试点, 对采矿行业开展生态环境补偿费征收工作, 资金用作采矿地区的植被恢复和其它生态破坏的恢复治理, 这可视为我国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开端[17–18]。张诚谦于1987年在《农业现代化研究》上发表《论可更新资源的有偿利用》一文, 探讨了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 分析了生态补偿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关系, 指出了生态经济补偿应考虑的多种因素和能量投入途径[19]。

表1 1987—2018年生态补偿领域主要载文期刊和高产作者

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围绕森林生态补偿、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进退还”战略等(见图4)等关键词展开。在此期间, 我国先后出台《森林法》、《关于加强生态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等法律法规和政策, 设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推动了我国退耕还林[20]、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三江源保护等工作的开展, 打造了三北防护林标志性工程, 将我国的生态补偿建设推向了快速发展阶段。

全面完善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主要为流域生态补偿、海洋生态补偿、生态功能区、太湖流域等(见图4)。2007年8月, 《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阐明“生态补偿机制”的定义[21]; 2013年4月, 在《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提出, 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水源地、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方面积极推进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实践; 2018年2月, 《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 优先补偿和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生态补偿理论的不断深入与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 我国生态补偿发展进入全面完善阶段。

(2)国内生态补偿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的高度概括和精炼, 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我国生态补偿研究, 通过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 得到我国生态补偿领域关键词线性拟合散点图(见图5)。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 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内涵、重点区域生态补偿实践。

从2005年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我国生态补偿机制, 到党的十八大确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再发展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多元化”的新要求, 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持续推进[22]。在此背景下, 我国生态补偿工作逐步拓展到草原、海洋、森林、矿产、流域、农村等多个重点领域, 及跨省流域(如新安江)、长江经济带、中西部重点功能区等多个重点地区, 勾勒出我国以重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为核心, 逐步实现多领域覆盖的生态补偿框架体系[23–24]。

图4 1987—2018年国内生态补偿领域关键词时间趋势图

Figure 4 Time trends of keywords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rom 1987 to 2018

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初期, 本着受益者补偿的原则, 生态补偿的内涵以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生态转移支付、生态恢复责任为主体, 逐步建立了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制度[25]。党的十八大以来,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 生态补偿逐步涵盖市场、资源、生态价值和代际公平等因素, 内涵进一步丰富完善。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原则和目标。在此基础上, 环境保护河长制、国家公园制度等创新机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探索的全新时期。据本文统计, “生态文明”的频次为1334次, 已成为我国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3)国内生态补偿案例分析

新安江流域作为我国首个跨界流域生态补偿试点, 两轮工作已圆满收官, 取得的成效为加快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技术支撑, 为全面推进流域生态补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6]。

在新安江流域, 安徽、浙江两省多次在跨省界断面开展联合监测。并设立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资金, 根据街口断面的补偿指数, 核算补偿资金。补偿金额为每年5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亿元, 安徽、浙江两省分别投入1亿元。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新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同时, 安徽、浙江两省签订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协议, 明确责任和义务, 强化协调监管。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 有力地推动了皖浙两省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协调与合作, 有效地缓解了新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体现了“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理念, 初步形成了“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同时, 有力促进了流域上下游政府间沟通协作, 积极建立跨区域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 统筹推进全流域联防联控, 明确建立黄山和杭州市联合监测、汛期联合打捞、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机制, 并就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情况进行交流协商, 促进两地合作共建, 互利共赢。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试点基础上, 桂粤的九洲江、闽粤的汀江—韩江、冀津的引滦入津、赣粤的东江等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也相继开展, 为全国跨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样板和经验。

图5 1987—2018年国内生态补偿领域关键词线性拟合散点图

Figure 5 1987-2018 Keyword Linear Fitting Scatter Plot in the Field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2.4.2 国际生态补偿研究热点与案例分析

利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分析, 将频次≥5的关键词分类整理得到国际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 如表2所示。

(1)生态补偿实践

目前国际上的生态补偿实践大部分是国家层面上的政府付费项目, 科斯型生态补偿实践还比较少[27]。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美国、澳大利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国家在生态补偿领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实践案例, 这些案例主要涉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流域环境服务功能支付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补偿等领域。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哥斯达黎加实施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 哥斯达黎加率先在发展中国家使用环境服务付款, 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全国性付款方案(PSA), 该方案在森林法的基础上首先改变了支付的理由, 从支持木材工业到提供环境服务, 并明确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四项环境服务: 水文服务、生物多样性服务、碳服务、景观服务。其次, 改变了资金来源, 从政府预算到专项税收和受益人的支付, 设立了国家森林筹资基金, 建立了重新造林和森林管理的付款制度, 以及管理该制度的机构。该方案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森林保护合约激励人们对本国森林进行保护, 有效避免了森林的砍伐, 增加森林的覆盖量[28–30]。哥斯达黎加的PSA项目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墨西哥受哥斯达黎加的PSA项目的启发, 已建立了正式的PSA计划[31]。

生态补偿与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作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新型工具, 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生态补偿应用在改变土地利用和保护管理的项目中。大量案例表明, 实施生态补偿项目会对森林覆盖率、流域污染治理、土地景观格局产生促进作用[27,32]。

表2 国际上生态补偿领域热点关键词

(2)生态补偿机制及影响因素

从检索文献涉及领域及关键词出现频次, 不难看出经济学与生态补偿领域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主要归因于国际上的生态补偿以市场为主导。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评估理论、评估指标和过程模型的深入研究, 以及生态补偿实施后的外部效益的定量核算。美欧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常采用经济激励措施对生态补偿的实施进程进行优化, 并对生物多样性、成本效益、内在价值进行评价[33]。通过现有案例可以看出,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生态补偿的最终目的。

另外, 如何建立合适的生态补偿机制, 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功能的维持是生态环境学家及经济学家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由于涉及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方难以界定、载体多元化、补偿范围难以判断等难点问题, 较深层次的研究尚未开展, 因此使得目前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个案分析, 对于鉴别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的关键组分、明确管理的边界和范围、设立生态系统各类服务的准确补偿方案等关键问题尚没有明晰的结论[34]。

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补偿的作用关系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焦点问题[35]。生态补偿也可被认为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管理机制之一。尽管国内外学者围绕生态补偿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由于两者关系非常复杂, 需要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作用依存关系, 搞清生态补偿的内在经济学机制及外在经济学形式, 以有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此外, 国际上对生态影响及气候变化对生态补偿项目影响的研究较多[36], 并且重点集中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及保护区的设置, 生态补偿政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生态影响(如农业面源污染、自然水体枯竭、野生物种减少等)对生态补偿效果的作用机制等方面。

(3)生态补偿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 首先强调“发展”, 强调对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 其次强调“限制”,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务必要约束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 要转化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 着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目的的生态补偿制度, 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和“限制”视角所建立的对后代人负责的制度, 通过生态补偿制度建设, 在保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应按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延长或保持资源基础的完整性和资源的生产使用性, 能够使自然资源持续供人类所使用。其中与生态补偿领域关系最为密切的方面是加强自然资源管理, 其研究内容主要有生态标准、生态价值、濒危资源保护及补偿、生态资产交易制度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的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中, 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在我国,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主要有经济激励政策(排污收费、产品收费、可买卖许可证等)和宏观调控手段。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的实施, 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我国对生态补偿领域研究的深入。

3 结论

生态补偿研究是当前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关注的热点领域, 涉及多个学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相关软件及方法分析了其发展变化特征、前沿动态及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发文量位居第2, 国内发文量更是显著增加, 主要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是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内涵和重点区域生态补偿实践, 但国内的发展相比于国外的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差距, 具体建议如下:

(1)在研究目标上, 应该从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向具体的森林、草原、湿地、流域和水源地、海洋、矿产资源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方面转移,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重点领域生态补偿实践相结合, 更有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在研究方法上, 应该从传统的环境科学、生态学的技术方法向市场化的环境经济学方法转移。着重探讨生态补偿的经济原因、补偿的具体机制及市场化途径, 探讨环境服务增益与减贫的效益定量分析。

(3)在研究内容上, 应该从理论研究向可推广的实证研究转移。巴西、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等国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 理论来源于实践, 成功案例对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我国, 生态补偿的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应加强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的相互印证促进, 积极推动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完善。

(4)生态补偿研究应该从封闭性的独立研究向开放式的国际合作研究转移。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中国的发展目标, 也是全球性发展目标, 而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环境经济学举措, 鉴于我国环境经济学理论在市场化、定量化、实证性等方面有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 更应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经验, 实现快速发展。

[1] 马爱慧, 蔡银莺, 张安录, 等. 两型社会建设跨区域土地生态补偿[J].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7): 66–70.

[2] 王莹, 彭秀丽. 基于演化博弈的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 42(S1): 261-266.

[3] SCHOMERS S, MATZDORF B.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A review and comparison of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Ecosystem Services, 2013, 6: 16–30.

[4] PENKER, M, WYTRZENS, K. Scenarios for the Austrian food chain in 2020 and its landscape impact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5, 71,175–189.

[5] ENGEL S, PAGIOLA S, WUNDER S.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n overview of the issu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663–674.

[6] KELSEY JB, CAROLYN K, KATHARINE R. E. S. Designing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Lessons from previous experience with incentive-based mechanism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8, 105(28): 9465–9470.

[7] 银晓丹, 穆怀中. 饮用水源保护区法律制度完善研究—以辽宁省大伙房水库为例[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4(5): 63–67.

[8] 刘春腊, 刘卫东, 陆大道. 1987–2012年中国生态补偿研究进展及趋势[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12): 1780–1792.

[9] 胡小飞, 傅春, 陈伏生, 等. 国内外生态补偿基础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11): 1395–1401.

[10] 任俊霖, 彭梓倩, 伍新木, 等. 中国生态补偿研究最新进展与前沿分析[J]. 林业经济, 2020, 42(5): 19–29.

[11] 孟晓倩. 基于CiteSpace中国生态补偿的文献计量分析[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0, 36(3): 56–59.

[12]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 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13] 毛显强, 钟瑜, 张胜. 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4): 40–43.

[14] 巩芳. 草原生态四元补偿主体模型的构建与演进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2): 21–26.

[15] 曹莉萍, 周冯琦, 吴蒙. 基于城市群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长江流域为例[J]. 生态学报, 2019, 39(1): 85–96.

[16] SOARES–FILHO B, RAJAO R, MERRY F, et al. Brazil's market for trading forest certificates[J]. Plos One, 2016, 11(6), doi: 10.1371/journal.pone.0152311.

[17] 孙新章, 谢高地, 张其仔, 等. 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 资源科学, 2006, (4): 25–30.

[18] 孙新章, 周海林, 张新民. 中国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与阶段推进论[J]. 资源科学, 2009, 31(8): 1349–1354.

[19] 张诚谦. 论可更新资源的有偿利用[J].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87, (5): 22–24.

[20] 楚宗岭, 庞洁, 蒋振, 等. 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生态补偿自愿性影响因素分析:以退耕还林和公益林补偿为例[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6): 738–746.

[21] 汪劲. 论生态补偿的概念—以《生态补偿条例》草案的立法解释为背景[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1–8.

[22] 刘桂环.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补偿制度体系[N]. 中国环境报, 2019.

[23] 董战峰, 陈金晓, 葛察忠, 等. 国家“十四五”环境经济政策改革路线图[J]. 中国环境管理, 2020, 12(1): 5–13.

[24] 王奕淇, 李国平. 基于选择实验法的流域中下游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及其偏好研究——以渭河流域为例[J]. 生态学报, 2020, 40(9): 1–9.

[25] 李国平, 刘生胜. 中国生态补偿40年: 政策演进与理论逻辑[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38(6): 101–112.

[26] 王金南, 王玉秋, 刘桂环, 等. 国内首个跨省界水环境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J]. 环境保护, 2016, 44(14): 38–40.

[27] 王雨蓉, 龙开胜. 生态补偿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表现、因素与机制—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J]. 资源科学, 2015, 37(9): 1807–1815.

[28] PAGIOLA S.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in Costa Ric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712–724.

[29] 李文华, 刘某承. 关于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 资源科学, 2010, 32(5): 791–796.

[30] 袁伟彦, 周小柯. 生态补偿问题国外研究进展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24(11): 76–82.

[31] MUNÑOZ-PIÑA C, GUEVARA A, TORRES J M, et al. Paying for the hydrological services of Mexico’s forests: analysis, negotiations and resul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5(4): 725–736.

[32] MAES J, EGOH B, WILLEMEN L, et al.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 for policy support an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cosystem Services, 2012, 1(1): 31–39.

[33] BEATRICE S, KURT Z, ERICH S. Incentives for low-input land-use typ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attractiveness of landscap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8, 89(3): 222–233.

[34] WANG S, FU B, WEI Y,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management: an integrated approach[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13, 5(1): 11–15.

[35] 张玲玲, 巩杰, 张影.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及热点[J]. 生态学报, 2016, 36(18): 5967–5977.

[36] HE K, ZHANG JB, WANG XT, et al. A scientometric review of emerging trends and new developments in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ompensat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8, 25(17): 16522–16532.

Research hotspot and cas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ased on bibliometrics

LI Haoxin1, REN Jing1,2 *, LI Na1, FU Baorong1, SONG Youtao1,3, XU He2

1.School of Environ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Liaoning 110036, China 2.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3.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Liaoning110036, China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s an important hitting-point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reform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put the theory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into practice.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databases, data mining and visual analysis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 field were carried out by the bibliometrics metho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rted at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recent years. (2) The research influ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s strong,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3) International research hotspots in this field are protection manageme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ffects, policy and project formulation, application of economic-related method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biodiversity, ecological impacts and climate change, land use and landscape. Meanwhile, relevant domestic research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opics such a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polici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4)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research, study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ory,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nd policy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natural resources; bibliometrics; research hotspots

10.14108/j.cnki.1008-8873.2022.04.020

X196

A

1008-8873(2022)04-171-10

2020-08-08;

2020-09-2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环境经济政策评估与框架设计”(2018YFC0213700);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流域水环境管理经济政策创新与系统集成”(2018ZX07301007)

李皓芯(1995—), 女, 内蒙古乌兰浩特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 E-mail: 969388880@qq.com

通信作者:任婧, 女, 博士, 主要从事环境政策与资源科学研究, E-mail: renjing@lnu.edu.cn

李皓芯, 任婧, 李娜, 等.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热点与案例分析[J]. 生态科学, 2022, 41(4): 171–180.

LI Haoxin, REN Jing, LI Na, et al. Research hotspot and case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based on bibliometrics[J]. Ecological Science, 2022, 41(4): 171–180.

猜你喜欢
补偿领域生态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生态养生”娱晚年
基于改进k-means算法的可见光通信非线性补偿技术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基于西门子VCS的大型五轴机床空间误差补偿
领域·对峙
解读补偿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