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残差注意力网络的ICMOS图像去噪算法

2022-07-27 08:47王霞张鑫焦岗成杨晔程宏昌延波
光子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残差照度噪声

王霞,张鑫,焦岗成,杨晔,程宏昌,延波

(1 微光夜视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65)

(2 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光电成像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0 引言

微光夜视技术是为了研究在较低光照的条件下,将所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增强,传输,储存以及复现和应用的光电技术,是近代光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眼的固有特性,当环境的光照度比较低的时候,人眼只能观察到物体的轮廓,对细节特征无法精确识别。增强型CCD/CMOS(Intensified CCD/CMOS,ICCD/ICMOS)是现有的应用广泛、工作照度很低的固体微光成像器件。ICCD/ICMOS 是由像增强器和CCD/CMOS 耦合而成。

虽然ICMOS 可以在微光夜视条件下成像,但像增强器在增强信号的同时也放大了噪声的强度,导致获取到的图像随机噪声明显,并且噪声特性相较于传统CMOS 成像的噪声更为复杂。由于微通道板的引入,ICMOS 图像噪声并不是独立同分布的,而是具有空间相关性的聚合状随机噪声[1]。聚合状噪声破坏了图像原有的结构特征,这极大地增加了去噪的难度。

图像去噪是底层计算机视觉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现有的去噪算法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空域去噪算法、变换域去噪算法、基于稀疏表示的去噪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去噪算法。空域去噪算法主要针对自然图像噪声在空间独立同分布的特性,采用滤波的方式去除噪声,如均值滤波、双边滤波[2]、非局部均值(Non-Local Median,NLM)[3]等,但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ICMOS 图像中空间聚合状的随机噪声。变换域去噪算法首先对噪声图像进行特定的变换,然后根据变换域的特征以及噪声的性质,在变换域中对变换系数进行处理,去除噪声分量,保留信号分量,如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4],块匹配3D 滤波(Block-Matching and 3D filtering,BM3D)[5]等,其中BM3D 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传统去噪算法。这类方法通常认为噪声为高频信息,图像信号为低频信息,但空间聚合噪声不仅仅包括高频信息,也存在低频分量,所以变换域方法很难对该噪声图像进行分离。稀疏表示的方法是将噪声图像通过某个过完备原子库进行稀疏表示,用若干个大信号来表示原始信号,利用稀疏性来将图像和噪声分离开,如奇异值分解[6]、可学习同步稀疏编码(Learned Simultaneous Sparse Coding,LSSC)[7]、非局部集中稀疏表示(Nonlocally Centralized Sparse Representation,NCSR)[8]等。但这些方法在生成字典库时计算量很大,效率很低。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图像去噪领域。深度学习方法通过从大量的噪声数据样本中学习噪声的分布特征,从而将噪声和图像信号分离。2012年,BURGER H C 等[9]发现简单的多层感知机就可以媲美BM3D 算法;ZHANG Kai 等[10]在2016年提出了一个端到端的去噪卷积神经网络(Denoi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DnCNN),该网络引入了残差学习,从输入图像估计对应的噪声分布。随后,在DnCNN 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快速灵活的去噪网络(Fast and Flexible Denois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FFDNet)[11],可以实现对多个噪声模型同时去噪。TAI Ying 等[12]提出了一个深层记忆网络(Memory Network,MemNet),但网络结构比较复杂,难以训练。CHENG Shen 等[13]通过图像自适应映射的方法实现了去噪效果(Noise Basis Network,NBNet)。YUE Zongsheng 等[14]提出了新的变分推理的方法(Variational Denoising Network,VDN),并把生成对抗网络引入去噪模型[15]。ZAMIR S W 等[16]将多尺度注意力模型引入了图像去噪领域。GUO Shi 等[17]针对真实场景噪声进行仿真,并实现了真实噪声数据的盲去噪处理(Convolutional Blind Denoising,

CBDnet)。

至今为止,现有的噪声图像数据集大都是基于仿真的高斯噪声和泊松噪声模型,也有一些真实场景下的可见光图像噪声数据,并没有基于ICMOS 成像设备的图像数据集;其次,对ICMOS 图像去噪的研究也很少,目前并没有基于深度学习的ICMOS 图像去噪算法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文首先基于实验室的直耦型ICMOS 微光相机[18]在不同照度下采集了几组暗室场景视频序列制作了ICMOS 图像数据集,由于监督学习对数据的需求,训练样本中需要与噪声图像相对应的无噪声真值图像作为标签,而真实场景中很难直接获取到无噪声的标签图像,因此,本文采用了多帧平均的方法:对特定照度下的一个静态场景获取大量噪声图像序列并做多帧平均,就可以得到对应场景的无噪标签图像。其次,本文结合ICMOS 的噪声分布特征设计了一个针对ICMOS 图像的双残差注意力网络模型,其中,网络采用噪声残差学习策略以及残差网络模块提升网络对图像中的噪声特征提取的性能,同时,引入通道注意力机制进一步优化模型参数。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在10-1~10-3lx 照度条件下较好地去除ICMOS 图像中的噪声,并还原图像细节。

1 基于ICMOS 的去噪算法模型

微光ICMOS 图像是在微光场景中经过多次光电转换以及能量倍增之后获取的图像,与正常照度下获取的自然图像有较大差异性,信噪比较低,随机噪声明显,极大降低了图像整体的观感,不利于人眼的观察和识别。因此,对ICMOS 图像进行噪声去除,提高图像信噪比,有利于进一步提升ICMOS 成像的性能,拓宽其应用领域。

1.1 噪声原理分析

ICMOS 成像的原理相较于普通的CMOS 成像更加复杂,像增强器由光阴极、微通道板和荧光屏三部分组成[19],如图1所示。首先,镜头接收场景中的光子经过光阴极光电转换后将接收到的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成电子图像,生成的电子随后被注入到微通道板中使得电子图像聚焦成像并获得能量倍增,其次,所有电子被投射到荧光屏上转换成可见的光学图像,最后由CMOS 传感器捕捉荧光屏上的光信号生成图像。

图1 ICMOS 原理图Fig.1 The pipeline of ICMOS

由于ICMOS 结构的复杂性,使得ICMOS 噪声与自然图像噪声分布截然不同,其噪声模型由四个部分的噪声叠加而成:光阴极噪声、MCP 噪声、荧光屏噪声以及最后的CMOS 噪声。WANG Fei 等[1]对ICMOS的噪声进行了分析:1)ICMOS 噪声呈现空间聚合状,与自然图像独立同分布的噪声不同,ICMOS 图像噪声由于微通道板的引入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每一个像素点的强度都会受到周围像素点的干扰,这种噪声破坏了图像本身的结构特征,同时引入了大量无效特征;2)ICMOS 噪声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低照度条件下,成像器件的颗粒噪声非常明显,整个ICMOS 图像呈现闪烁噪声,与传统固定模式噪声不同,这些颗粒噪声随机性很强,大大增加了去噪的难度。

假设y表示获取到的ICMOS 图像,x表示与y对应的干净无噪声图像,n代表图像噪声,F代表ICMOS成像退化函数。那么ICMOS 成像模型可以表示为

因此,针对ICMOS 图像去噪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式中,F-1为退化逆函数,即去噪模型。同时,从式(2)可以看出只要从图像中提取出噪声分量就可以通过残差学习策略计算出干净的无噪声图像。

1.2 双残差注意力网络模型

现有的深度学习去噪算法如DnCNN、CBDnet 等,大都针对仿真的高斯-泊松分布噪声以及一些自然图像的真实噪声数据进行网络设计和模型训练,这些算法并不适合直接运用于ICMOS 图像。本文针对ICMOS 图像空间聚合状随机噪声设计了一个双残差注意力网络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算法结构图Fig.2 The overview of the method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网络结构,从图2可以看出,网络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为输入部分的卷积层和ReLU 激活单元,这一部分负责将输入的三通道或者单通道图像转换到更高维度的特征空间从而为之后的特征提取做铺垫;第二部分是4 个残差注意力模块,并且每一个模块的特征图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从残差注意力模块的组成可以看出,该模块由4 个残差单元、1 个通道注意力层以及1 个卷积层组成,每一个单元的具体结构会在后面介绍,这里引入了通道注意力机制,可以赋予中间层输出特征图不同的权重,自动获取到每个特征通道的重要程度,然后依照这个重要程度去提升有用的特征并抑制对当前任务用处不大的特征,并引导网络不断缩减特征图维度。最后一部分为输出部分的卷积层,该部分负责将残差注意力模块输出的高维度的代表噪声分量的特征图转换成与输入维度相同的噪声图像。由于ICMOS 图像噪声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而下采样会导致空间信息的丢失。为了最大程度地保真图像本身的结构特征,整个网络模型并不会改变中间特征层的尺度,保证了空间分辨率的一致性。网络所采用的卷积层都是3×3 大小的卷积核,中间特征层的维度从前至后分别为256、128、64、32 维。

传统的去噪算法模型大都是直接通过网络学习噪声图像y到真值图像x的端到端映射,也就是网络直接输出去噪后的图像。而本文提出的双残差注意力网络的任务是输入ICMOS 图像y,输出图像中的噪声n,三者的关系如式(3)所示。

式中,y表示输入的ICMOS 图像,x表示与y对应的干净无噪声图像,即标签真值图像,n表示图像噪声。算法模型采用噪声残差学习的策略,使得网络只需要着力于提取图像中的噪声分量,而不用复原原始图像的细节以及边缘信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小网络的训练难度,同时在一定参数条件下提升网络的性能。最后,将网络训练的输出φ(y)和输入y两者相加即可得到去噪后的图像x,此为双残差模型中的第一层残差。

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模型的性能,本文的主干网络中引入了大量的残差模块[20],如图3所示。残差模块的映射函数表示为

图3 残差块结构图Fig.3 The structure of the residual block

式中,s代表残差模块输入的特征图,Fres(s)表示整个残差模块的映射函数,ReLU 表示非线性激活单元,f(s)表示中间层输出的结果。残差模块通过简单的跳跃连接实现,不会额外增加模型参数,相当于网络只学习到了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残差特征,降低了网络训练的难度,同时,残差模块的引入可以较好地解决梯度弥散、梯度爆炸以及梯度退化等问题。此为双残差模型中的第二层残差。

为了进一步提升模型去噪性能,本文引入了通道注意力机制[21],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通道注意力模块结构图Fig.4 The structure of channel attention block

式中,s表示输入特征图,Hmax(s)表示最大池化经过全连接层后的输出,Havg(s)表示均值池化经过全连接层后的输出,Fchannel(s)表示注意力模块的输出。输入的特征图经过最大池化和均值池化生成两个维度向量,分别经过全连接层线性优化之后相加得到输入特征图的通道注意力向量,最后与输入特征图相乘获得模块的输出特征图。通道注意力机制也就是给网络中间层特征图的不同维度赋予不同的权重,使得网络在参数优化过程中提升对重要维度的注意力,减弱对不重要维度的注意力。由于本文的特征图维度在不断缩减,通道注意力也可以引导网络在维度缩减过程中对重要特征的保留以及对冗余特征的舍弃。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集的建立

现有的真实场景噪声数据大多通过调整相机ISO 参数来控制噪声。比如RENOIR[22]、DND[23]、Nam[24]、PolyU[25]等数据集都是针对同一场景,拍摄低ISO 图像作为真值图像,高ISO 图像作为噪声图像,并调整曝光时间等相机参数使得两张图像亮度一致。但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于ICMOS 图像的采集,低ISO 只会让图像亮度过低从而丢失图像信息,因此,本文考虑采用多帧平均的方法,在暗室某一固定照度下对静态场景采集图像序列,然后多帧加权平均的方法合成真值图像。

实验在暗室环境下进行,并采用照度计对微光场景照度进行精确测量。本文数据集主要基于2×10-1、3×10-2、2×10-3lx 三种照度下采用直耦型ICMOS 相机进行图像序列的采集,每一个照度下采集7 个场景的图像序列并做帧平均得到对应场景的真值图像。采集到的图像如图5所示,这里展示了一组静态场景的示意图,可以看出,随着照度的降低,图像的噪声强度在不断增加,亮度也在不断降低,而对应的帧平均图像可以比较好地去除图像的噪声,保留图像的细节信息,同时,能够与噪声图像的亮度保持一致。

图5 不同照度下训练数据示例图Fig.5 Examples under different illumination in the datasets

由于不同照度下的噪声强度和亮度不统一,所以本文针对不同照度下的图像分别进行训练,每种照度下采用两种静态场景作为训练集,每一个场景下采集1 000 张噪声图像,并与帧平均图像一一对应。

2.2 实验参数设置

由于本文去噪算法的任务为图像到图像的端到端映射,所以,本文采用的损失函数为基于图像评价指标的MSE 损失和SSIM 损失,具体表示为

式中,N表示训练样本数,φ(y)为网络输出结果,x为标签真值图像。网络采用Adam 优化方法进行参数的优化,其中β1=0.9,β1=0.999。网络权重采用Kaiming 初始化,学习率的初始值为1×10-3,并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不断衰减,每增加200 轮则衰减为之前的0.9。所有图像大小统一为1 920×1 080,但图像在输入时经过随机裁剪处理,每次输入为256×256 大小的图像块。本文实验采用的CPU 为Intel(R)Xeon(R)CPU E5-1603 v4,GPU 为NVIDIA RTX3090,内存为32G。为了对比算法的性能,本文采用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 to Noise Ratio,PSNR)和结构相似度(Structural Similarity Index Measure,SSIM)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估计。

2.3 实验对比效果

为了更好地评价双残差注意力网络去噪算法的优越性,本文采用几种主流的图像去噪算法与本文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包括BM3D、非局部均值(NLM)、CBDnet、DnCNN 和VDN。其中DnCNN、CBDnet 以及VDN 算法是基于深度学习的适用于真实图像盲去噪的主流方法,本文采用作者提供的开源代码以及预训练好的盲去噪模型参数进行对比试验。在测试时,虽然网络训练对输入图像进行了分块操作,但由于卷积网络的内在特性,训练好的模型可以处理任意大小的输入图像。图6~11 展示了本文算法基于测试集中不同照度下的图像的去噪效果以及与主流算法的对比图。

图6 2×10-1 lx 下鹦鹉图像的去噪效果Fig.6 Denoising results of parrot image under 2×10-1 lx

从图中可以看出,非局部均值法(NLM)和基于深度学习的三种算法处理后图像仍然带有很严重的噪声干扰,主要因为这些算法对于ICMOS 图像空间相关性的聚合状噪声泛化性较差,无法从输入图像中区分出噪声分量。而BM3D 经典算法能够一定程度上去除图像的噪声,在2×10-1lx 下效果比较好,但图像细节过于平滑,导致部分细节丢失;而在照度更低的情况下,BM3D 算法处理后图像会出现有比较明显的条纹状伪影,虽然图像的亮度有一定的提升,但这也比较影响图像的观感,其次,BM3D 算法的时间成本非常高,计算量很大。相比较来看,本文算法在三种不同的照度下都保持着比较好地去噪效果,在最大限度地去除噪声的同时,也保留了图像的细节特征,而且,本文算法的时间成本低,效率比较高。

图7 2×10-1 lx 下蝴蝶图像的去噪效果Fig.7 Denoising results of butterfly image under 2×10-1 lx

表1是本文算法与其他主流算法的客观评价指标数据对比,这里同样采用帧平均图像作为对比的真值图像。可以看出,本文算法在不同照度条件以及不同指标下都取得了最优越的效果。在PSNR 方面,本文算法随着照度的降低始终保持着比较高的指标,而其他算法的PSNR 则随着照度降低不断下降,本文算法基于所有测试图像的PSNR 指标比输入噪声图像提升了56%,相比于BM3D 算法领先了9.56 dB,而SSIM指标的结果也很类似,BM3D 算法的SSIM 指标相对于其他对比算法有比较大的领先,但仍然稍逊于本文算法,基于所有图像测试图像的SSIM 指标比输入图像提升了106%,领先了BM3D 算法0.050 3。为了更好地验证本文算法的运行效率,表2是不同算法处理单幅1 920×1 080 大小图像的运行时间,可以看出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的运行时间要远远低于传统算法,而本文的算法速度最快,只需要0.005 s。

表1 不同算法客观评价指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different methods

表2 不同算法处理单幅1 920×1 080 图像的运行时间Table 2 The running time of different methods for processing a single 1 920×1 080 image

图8 3×10-2 lx 鹦鹉图像的去噪效果Fig.8 Denoising results of parrot image under 3×10-2 lx

图9 3×10-2 lx 蝴蝶图像的去噪效果Fig.9 Denoising results of butterfly image under 3×10-2 lx

图10 2×10-3 lx 鹦鹉图像的去噪效果Fig.10 Denoising results of parrot image under 2×10-3 lx

图11 2×10-3 lx 蝴蝶图像的去噪效果Fig.11 Denoising results of butterfly image under 2×10-3 lx

3 结论

ICMOS 是现有的应用广泛、工作照度最低的固体微光成像器件,但由于像增强器的引入,拍摄到的图像信噪比较低,随机噪声明显,极大降低了图像整体的观感,不利于人眼的观察和识别。本文设计了一个双残差注意力网络模型,并基于暗室环境下拍摄的不同照度下的静态场景数据建立了专门的ICMOS 微光数据集。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去除ICMOS 图像中的随机噪声,而其他主流的去噪算法效果较差。下一步可以考虑噪声的时域特性,采用多帧融合的处理方式对ICMOS 视频序列进行去噪算法的研究。

猜你喜欢
残差照度噪声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白噪声”助眠,是科学还是忽悠?
用于处理不努力作答的标准化残差系列方法和混合多层模型法的比较*
地铁车辆照度试验方法和均匀性分析
基于声类比的仿生圆柱壳流噪声特性研究
要减少暴露在噪声中吗?
测量数据的残差分析法
连续型过程的二元残差T2控制图
一种基于小波包变换的双模噪声中信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