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畅 黄薇
(云南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德育理念古来有之,早在西周时期就把“六艺”中的“礼”教位于首。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有机构成,这也满足了应然和实然状态下社会发展需求。2016 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此后课程思政研究得到了学术界广泛关注。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通过对课程思政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较客观的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数据样本均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从2017 年到2021 年12 月20 日,在中国知网中,以“主题”=“课程思政”或“关键词”=“课程思政”,“期刊来源”=“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出文献1756 篇,通过对检索所得文献进行筛选,剔除重复文献、会议通知、评述、报告等非研究型文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1086 篇。
CiteSpace 是由美国Drexel 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专家陈超美(Chaomei Chen)教授设计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 应用程序的文献分析软件。该软件可帮助研究者更好的把握某一科学领域的知识聚类及演化动态。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选取的667 篇期刊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以深入探析课程思政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进展。
年度发文量能反映特定时期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情况。如图1 课程思政年度分布图所示,课程思政自2017 年进入学术界视野以来,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研究的发文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思政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生命线地位更加彰显,研究成果不断加强。
图1 2017—2021 年知网检索“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中关键词或主题为“课程思政”的文献数目年度分布图
关键词是研究领域主题的高度概括有助于研究者把握研究主题及热点。在CiteSpace 中对选取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阈值分别设为(2,2,20),(4,3,20),(3,3,20),一共得到335 个关键词节点和1136 条连线。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政教育、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价值引领等为当前课程思政领域主要研究热点。同时,对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见图2,该图谱围绕“课程思政”这一核心,生成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思政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医学免疫学、课程标准、实践路径十大核心聚类。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知识图谱分析,对该领域梳理为以下热点主题。
图2 2017-2021 年“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课程思政关键词聚类图谱
1.课程思政概念及内涵界定
学界从多角度对课程思政概念及内涵界定展开了广泛研究。邱光伟(2017)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凝聚知识又要生成思政价值。而刘鹤(2019)及其他学者从课程理念说的观点出发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强调构建多维立体的课程思政体系,为学生成长提供价值引领。此外,有学者从本质、理念、结构、等几个维度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大多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旋律。
2.课程思政价值蕴意
课程思政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聂迎娉等(2021)从意义世界视阈,强调课程思政能通过教育构建学生意义世界,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学者郑卓等(2021)和刘纯献等(2020)分别就新闻专业和体育专业的特点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论述了实施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意及实施路径。
3.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理念
目前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明确要求、标准、原则有利于为课程思政研究提供指引。在顶层设计层面,有学者主张以“三爱”“三全”“三变”为抓手构筑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在微观主体层面,“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力量”,还有学者指出应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4.厘清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对关系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正确处理好以下多对关系,有助于思政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合力共振。在众多对关系中,学界对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这对关系讨论甚多,其中以邱仁富(2018)为代表的观点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有学者在此基础上从文化、目标、内容三个维度对两者关系进行补充分析。此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环境;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等都是学者们广泛讨论的多对重要关系。
1.教学模式的探析与创新
为推进思政理念与其他课程深度融合,学界做了广泛探究。互联网飞速发展使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增强教学内容的思政育人功能,“将师生互动所产生的课堂情景融入教育内容中”。理工科课程应更“注重育人意识的提升”,而文科课程则应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而言,陆道坤(2021)从评价原则、评价实施、评价运用等方面试图构建宏观教学评价体系。杜震宇等(2020)尝试构建“六尚六忌”的理工科课程微观教学评价原则。
2.信息技术赋能课程思政
教育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赋能教学创新,为解决思政建设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打开了新思路。学者吴满意等(2019)从智慧学习、信息挖掘、控制管理三方面着手试图构建精准育人体系。此外,各类教育信息化工具已在无机化学课(房川琳,2021)、大学英语课(卢芳,2021)、生态环境课(张勇等,2018)等课程中得以应用。“智能+”理念对课程思政实施中思维方式变革的也产生了影响。
3.全方位构建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为确保“三全育人”目标实现,大多学者试图从学校管理、教师培养、思政资源建设、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着手,构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刘鹤等(2019)具体介绍了吉林大学课程思政实施情况,提出注重示范引领。张兆英等(2019)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提出聘请校外优秀创业行家授课,提升教师思政水平。还有学者主张建立学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加快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
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的不断推进,针对具体专业学科的课程思政研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从发文量来看,理工科类课程研究居多。诚然,当前的建设措施不具有普适性,借鉴前人经验方法应持批判态度。
1.理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有学者就医学类、机械类、数学类、电气类、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者杨勇(2021)以铸造类专业课程为例,从优质课程开发、教育机制建立、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提出思政建设构想,以建设制度化的课程思政体系。无论采取何种措施,课程思政建设都应紧扣立德树人这一中心。
2.人文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以新闻类、艺术类、历史类、语言类、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为主。王伟等(2021)以“金融学”课程为例,以中国金融故事为切入点,构建课程思政改革有效路径。学者毛和荣(2021)、贺静(2021)、龚明婵(2021)、郑卓(2021)分别就大学英语课程、高职旅游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思政改革阻碍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3.通识类课程思政建设
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主要集中于体育课、职业规划课、创新创业课方面。谢伟等(2021)基于项群理论从研究缘起、可行性分析、框架构建、推进路径四方面探索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顾美霞(2020)和朱帅玲(2019)在肯定专业课课程思政价值基础上,分别就创新创业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现实路径。
借助CiteSpace 的TimeZone 功能得到课程思政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如图3,该时区图谱能反映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和各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以此揭示课程思政领域的研究演进过程。据图谱分析,我国课程思政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图3 2017—2021 年“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课程思政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2017 年为课程思政研究的萌芽阶段。热点关键词主要是“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学改革”“思政建设”“协同育人”等,重点关注课程思政改革理念。高德毅首次提出根据各学科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学界也围绕教师、教材、课程资源、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不同改革理念。总的来说,该研究阶段还处在对课程思政改革理念的初步探索期。
2018—2019 年为课程思政研究的快速发展期。热点关键词是“立德树人”“高职院校”“教学设计”“实现路径”等,主要探讨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路径。学界从学校管理、思政资源开发、教师思政素养、教育教学方法等多角度对构建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进行研究。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了多方探讨,但更侧重于具体专业的课程思政应用研究。
2020 年至今为课程思政研究的突破发展期。热点关键词是“体育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等,2020 年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创新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大多学者主张借助信息技术将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如何善用在线教学方式从设计、实施、评价方面优化课程思政建设,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