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路径研究

2022-07-27 02:06:52郝瑞军
山西农经 2022年13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供应链

□郝瑞军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相继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中企业间资源、资金流通速度,提供多样化高质量农村金融服务,保证农业供应链运行效率和运行安全,从而增强农业产业外部风险抵抗能力。

1 传统农业供应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供应链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科技水平不一,农业供应链发展情况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地区农业企业规模较小、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营风险较大,导致农业供应链稳定性较差,存在较大风险隐患。部分地区处于农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其对供应链中其他企业带动作用较弱。金融机构考虑到供应链主体资质等多方面问题,对供应链中企业金融支持有限,无法为供应链发展提供有效资金保障。

1.2 供应链主体资质差异较大

农业供应链中不同主体由于资质不同,融资渠道存在明显差异,若供应链中某一企业融资出现问题,缺少足够资金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就会连带影响供应链上其他主体资金稳定,可以说,农业供应链参与主体资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服务意愿和服务范围。例如相对于生产资源投入较少、生产规模较小的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愿意为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权威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以某地奶业供应链为例,该产业链中龙头企业为该供应链中资质较差主体提供信用担保以获得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然而由于养殖企业出现工作失误,鲜奶产品质量无法达到下游企业要求,养殖企业鲜奶产品被拒收。此问题不仅影响养殖企业现阶段生产经营活动,还会影响为其担保龙头企业的信誉资质,导致后续养殖企业和龙头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融资服务时受到一定限制,无法获取足够资金维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从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1.3 农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虽然我国相继发布《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7—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但因我国农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授信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不完善,无法有效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安全,导致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受限。

2 新时代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注意事项

2.1 坚持以政策为导向

根据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地方政府要联合金融机构对金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适当向农村倾斜金融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对金融服务需求。新时期金融机构应坚持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形式内容,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保障农业产业链稳定运行。地方政府要督促金融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和提高服务质量,主动为农业供应链不同主体提供信贷资金、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提高供应链主体经营能力。

2.2 明确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发展需求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农业供应链主体需要更多资金、资源用于自身发展,对信贷、存货融资等金融服务需求增加。此种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此平台能够整合农业产业发展相关信息,为农业产业链中买卖双方、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提供服务,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供求失衡问题和信任问题,对于农业供应链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金融机构服务质量提升需要以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发展需求作为基础,根据平台需求反馈不断创新优化金融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促进供应链主体经营发展。

2.3 明确农业电商平台发展需求

智研咨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1 年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9.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6%,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催生出了更多农产品销售方式,如农户或农业企业可在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农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对金融机构产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农业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关注线上销售平台的发展需求,根据此类电商平台发展需求设计对应金融产品服务,为农业电商平台运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扩大金融产品的服务范围和影响力。

2.4 明确农业科技发展需求

农业科技能够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供应链主体加强农业科技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和外部风险能力。例如供应链企业加强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技术应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调整生产活动,进行精准营销。应用先进育种栽植技术,提升生产效率,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农业供应链金融机构应关注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结合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向供应链主体提供定制化、针对性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产品服务质量。供应链企业能够借助金融服务获取所需要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提升自身效益。

3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3.1 设计金融服务方案

金融机构要根据供应链企业实际需求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对原有金融服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降低农业供应链主体获取金融服务难度,确保金融服务能够显著改善农业供应链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以商业银行为例,对于农业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方案内容为向这些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保证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活动具有充足资金供应,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开展。对于农业供应链中的农户群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商业银行可根据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经营发展阶段等情况,结合国家惠农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为生产投入较少、规模较小的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如小额信贷等,告知金融服务风险和时效,满足此类群体的资金使用需求。对于农业销售服务公司,如种子销售公司,商业银行可为此类企业提供存货融资、预付款代付等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多种融资渠道。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关注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向,避免发生资金流通安全问题。

3.2 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

为促进新时期农业供应链正常运行,保障农业企业、农户、金融机构、政府等农业供应链主体利益,相关机构需要分析当前阶段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存在风险,制订针对性风险防控措施。根据《中国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半数以上的供应链金融企业金融风控系统存在缺陷,金融风险数据库建设滞后,不具备构建金融风险预测模型能力。尤其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农业金融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不仅农村金融机构金融风险防控水平较低,大部分农业供应链企业也缺乏金融风险防控意识,不具备现代化数据分析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借助传统风控方法实现风险控制,风险抵抗能力较弱。

为有效控制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应联合当地金融机构,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进程,加大农业保险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度,为供应链金融安全提供保障。当前阶段农业保险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种类数量不足,市场占有率较低,不能有效满足农业产业需求。政府可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出台相关福利政策等方式,鼓励商业性农业保险公司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创新设计多种农业保险险种,为农业供应链主体提供差异化保险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与此同时,政府应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构建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导、商业性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农业保险格局,降低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

金融机构要对农业供应链主体可能面临的潜在金融风险进行调查分析,制订针对性控制措施。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对农业供应链金融安全具有重要影响。金融机构在为龙头企业、核心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前,需要对企业市场地位、综合实力、资金运营情况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考量,确保农业企业接受金融服务后能够合理合法运用相关资金。以种子公司为例,当种子公司向金融机构申请金融服务时,金融机构需要提前对种子公司销售订单合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对接申请企业的ERP 系统,分析企业相关销售数据,确认无误后,将信贷资金发放至种子公司资金账户中。

3.3 提升金融机构业务能力

金融机构应意识到金融服务对于农业供应链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强化自身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根据农业供应链主体实际情况设计对应的金融产品,增强自身业务实力,为农业供应链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第一,金融机构应明确农业供应链具体类型,为优化改进金融服务产品提供可靠依据。新时期我国农业供应链主要包括3 种。一是以政府为主导。此种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以地方政府信用作为运营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供应链中,金融机构和农业企业相互配合,多方共同保证农业供应链正常运行。二是以园区为主导,如物流园区主导型供应链或仓储基地主导型供应链。三是以当地农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作为主导。金融机构需要关注龙头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具体作用,掌握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持续经营期间企业信用水平等相关信息数据。

第二,金融机构可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对农业供应链运营模式、供应链主体资质和经营情况等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地推出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产品,降低农业供应链主体获取信贷服务门槛,打造定制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业供应链发展。

第三,金融机构应深化与农业供应链主体的合作,如地方农业权威企业、物流公司、农业合作组织等,加快各企业机构之间信息流通,及时发现农业供应链运行过程中金融风险问题,降低信息不对称对各主体经济活动的不利影响。通过深化合作,扩大金融服务影响力和覆盖面,提升金融机构经济效益。

3.4 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进程

农业产业化水平影响农业供应链主体利益关系紧密程度,农业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利益关系越紧密,越能促进相互发展从而取得更高经济效益,保证农业供应链金融稳定性。然而,由于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相对不高,农户数量基础较为庞大,农户信用意识和合作意识不强,在农业供应链运行过程中极易发生违约行为。一旦农业供应链某一环节出现违约行为,极易影响该环节上下游企业资金回收情况,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稳定性。农业产业化能够提高农业市场规范程度,引导农业供应链主体规范经营,加速农业产业中资金资源流通速度,提高农业供应链上各参与主体之间黏性,提升农业供应链发展质量,为供应链金融服务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加快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地方政府可联合当地农业企业打造特色农业基地,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新时代农产品电商平台,通过构建农业信息网络等方式加速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实现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增强农业供应链科技含量。加大对本地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金融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农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当地农业产业健康发展,保证农业供应链稳定。政府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情况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确保专款专用,提升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

3.5 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

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关于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推进“三大工程”建设进程,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发挥金融机构作用,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

第一,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应意识到“三大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强化思想认识,提升金融机构业务水平,保证农业金融服务工作有序开展。第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导扶持力度,帮助农村金融机构了解农业产业发展最新趋势和发展变化,及时督促农业金融机构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在金融服务、产品、投融资渠道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对于金融服务较为充分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服务满意度的考核;对于金融服务较为薄弱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服务易获得性考核,实现金融服务范围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第三,要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工作,定期组织农村金融机构参与交流研讨活动,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量化考核,激发金融机构职工工作积极性,发挥金融机构创新潜能。重视金融服务创新工作,提高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比重,发挥金融服务作用,促进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提升。

4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供应链发展应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借助科技手段推进农业供应链智能化建设,借助金融服务提升资金资源利用效率。农村金融机构应培养创新意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科技含量,优化金融服务方案设计,控制供应链金融风险。政府应重视农业供应链相关主体信用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工作,发挥核心企业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农业供应链发展。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供应链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02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9:34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16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英语文摘(2020年9期)2020-11-26 08:10:14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4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6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