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东
(宁阳县磁窑镇人民政府,山东 泰安 271411)
农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深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仍然作为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实质上是一个较为复杂、涉及环节较多的体系,涵盖了农业生产各个阶段经济活动的协调、优化、组织等,必须要采用科学管理方式对农业生产总过程进行把控。各级农业部门应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全力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基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来看,2021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 828.5 亿kg,比2020 年增加了133.5 亿kg,增长幅度达到了2.0%,农民可支配收入也创历史新纪录,达到1.9 万元,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我国农业经济良好形势。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基本前提是实现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又要以打好脱贫攻坚战为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将脱贫攻坚工作列为“头等大事”,克服了多种困难,创造性地采用了大量富有先进性、独特性、原创性的重大举措来坚决开展脱贫攻坚战,通过8 年时间的艰苦奋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如期完成,近10 000 万的贫困人口走出了贫困,迎来了新生活,被联合国誉为“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脱贫摘帽并非终点,恰恰只是新奋斗的起点、新生活的肇始,紧接着就是要开展好乡村振兴工作,下好乡村振兴“这盘棋”,要让乡村组织、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产业、乡村人才等均实现全面振兴。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向全社会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农业、农村实现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乡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乡村产业兴旺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经过3 年的努力,目前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已经大体完成,乡村治理体系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健全与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迎来了良好的开局,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推开阶段。文章就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索。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直接关系到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之后,要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集中全国人民之力来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切实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最终让广大农民朋友实现共同富裕,让现代农业朝着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新典范。
全社会都要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广度,亦或者乡村振兴战略的难度,均不逊于脱贫攻坚,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做好顶层设计,用更多的资源、更有力的措施、更强大的力量来推动执行。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要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分阶段、分目标地将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在此背景之下,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目标与新任务。
从目前来看,我国还面临着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还有一些亟待处理的矛盾。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开展乡村振兴,有利于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城乡之间实现均衡发展。鉴于此,务必要对城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较佳的城乡治理体系,在协调资源配置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三农”工作的落实到位,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若要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就要坚定不移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结合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来进一步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的经营理念,同时兼顾农民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让人与大自然达到和谐共处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品牌化、农业特色化、农业优质化与农业绿色化。
在农业发展进程中,创新创业既是一个新颖的词汇,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结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来构建起科技创新力量,让农业的多功能性得以实现。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具体情况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同时兼容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特色文化等领域,有效传承与保护传统工艺,有针对性地建立起一批特色农场、农村示范园区、农村示范基地等。此外,要重点培育一批乡村手工作坊与乡村家庭工厂,还要对服务市场、服务行为进行有效规范,以“效益优先”的方式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既要让农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又要让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得到稳定增长。
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是极为重要的,可从根本上确保农业相关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能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农业经济,就很有必要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改进,以适应当前形势进而有效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可从以下3 个方面来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
第一,无论是农产品种植,还是畜牧养殖,均要对其原有的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将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融入日常管理之中。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出现农产品积压导致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农业生产还要与市场情况紧密结合,生产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若市场不需要或者供大于求,则要减少农产品生产,避免农户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
第二,在农产品的加工管理方面,不能只依赖于传统的粗加工方式。粗加工农产品的利润低,且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较大,需要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来将粗加工方式转变为精加工方式,切实增强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并且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即兼顾农民富裕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经营管理方面,要立足于让农业类企业勇于创新、敢于创新,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扩大产品的销路或者单一提高产品的产量上,而要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还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形成品牌效应,让品牌实现“溢值”,这样一来,所生产的农产品会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前提是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唯有如此,方可让其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扶持、资金资助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尤其是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时尽量增加配套设施,以便能够在自然灾害出现时保护农业生产。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与生产效率,要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
第二,要花大力气对农业生产架构进行优化、改进。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往往侧重于农产品生产,特别重视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及农产品的质量,但往往地域特色不突出,导致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始终不高。鉴于此,应有效利用相应的自然资源,让农产品更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推动农业领域的创新性。有意识地在农村地区构建起田园综合体、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等,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构建起先进的农业经营机制,为实现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财政资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通常会发挥出积极、主导的作用,但如何让其达到价值最大化,这又需要构建起完善的财政运行机制,包括利益保障体系、乡村振兴金融体系、农村资金回流体系等。
利益保障体系是指要充分保障参与到农业经济发展的个人、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利益回报权益,让更多有实力、愿意在农村地区大展身手的个人、企事业单位融入到乡村振兴之中。
乡村振兴金融体系是指要逐渐在农村地区构建起信贷资金供给机制,让金融市场可对广大农民朋友的个性化资金需求进行满足。
农村资金回流体系是指要让更多的资金真正用于“三农”建设之中,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可与商业银行联手,通过新金融、新技术、新理念来共建普惠金融生态圈,为“三农”领域做好服务,利用“富民生产贷”等来帮助贫困户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利用“便利贷”等来解决广大农户短时间内的资金周转难题。
同时还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专业农业种植大户等)在金融信贷上予以更多的扶持与帮助,促进农业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以此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以及其区域内的各类资源为基础来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包括文化教育、休闲康养、观光度假等,主要侧重于凸显出“生态无破坏”“人文无干扰”。据统计,2021 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已经超过了30.9 亿次,总收入达到1.81 万亿元,比2020 年增长了42%,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前旅游业中最富有发展力的“蓝海”。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务必要防止出现重复建设、盲目开发的情况,也绝对不能出现以破坏乡村生态资源的方式来获得经济效益的情况,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订出科学发展规划,才能让乡村旅游稳步、有序地推进。
第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来制订乡村旅游开发规划方案,既要对辖区内的各种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又要凸显出当地乡村旅游景观特色。通过对资源分析、比照,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开展方向。
第二,制订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措施,避免乡村旅游活动影响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要坚定不移地遵循“保护第一”原则,不能为了发展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能过度消耗宝贵的乡村旅游资源。
第三,开展人才培养规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需要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立足于宏观层面,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学科知识;立足于微观层面,要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紧密契合,在宽度和深度等方面不断拓宽知识面,还要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所学知识,让知识转变为能力。当然,人才培养规划离不开后续的培养,可通过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选派优秀人才去高校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近年来,在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正在不断地涌入城市去寻找工作机会,尤其是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流失严重,在很多农村地区很难看到年轻人的身影,人才问题一直制约着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才,没有人才作为基础与支撑,那么一切农业经济管理活动都难以落到实处。鉴于此,有必要有针对性地构建农业经济管理团队,对当前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与改进,切实推动城乡人才互动。
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要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能力与学历提升为主,让更多农村年轻人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习、深造,让他们接受专业教育,教育课程内容也不能“千篇一律”,而要结合当地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设置,可定期聘请专家学者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管理知识与科技知识,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来拓展广大农民的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逐渐形成以创业为主题的培训机制,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创业型人才,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有创业想法的个人提供交流平台,并且出台扶持政策,让他们尽快转变为复合型人才。此外,还要让城镇与乡村在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多个层次实现互动,对愿意到乡村干一番事业的人才给予更多帮助与扶持。
农业经济管理并非只是简单的单一产业发展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关乎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故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农村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梦想。40 多年前,中国人民以“小岗村大包干创举”打响了农村改革第一枪,也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大幕。40 多年后的今天,更要通过乡村振兴来推动农业经济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促使广大农民全面发展,促进农村兴旺发展,相信一定会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