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宇,仇士燕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诅咒”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资源型城市中。长期以来,许多资源型城市通过自然资源开发获取较高的收益,形成了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使资金和劳动力更多地流向资源相关产业,对技术创新产生了挤出效应,由此导致我国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动力和需求不足,创新水平落后。这种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若不能实现产业转型,那么依赖自然资源而形成的产业链条就会断裂。因此,资源型城市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来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环境规制可以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消化环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适当的环境规制具有保护环境和激励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既有文献对于环境规制是否可以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从而切断“资源诅咒”的传导途径还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将自然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建立包含自然资源部门、最终产品部门、R&D部门和人力资本部门在内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如何激励技术创新进而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以及如何利用环境规制打破“资源诅咒”,以期为政府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既有关于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关系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Sachs[1]指出,自然资源丰富地区较高的资源租金可能会激励有创新潜能的劳动者在初级部门工作,从而挤出技术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Kim[2]研究发现,资源丰富的经济体容易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开发来获取利润,而这些部门具有人力资本要求低、创新能力弱、技术溢出效应差的特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政府和企业忽视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投资。邵帅[3]建立了包括自然资源部门、制造业部门、中间产品部门和技术创新部门在内的四部门模型,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较高的资源租金会将劳动者从技术含量高的制造业部门和技术创新部门吸引到技术含量低的自然资源开采部门,最终使得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下降。
二是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遵循成本效应,即环境监管会增加企业成本进而削弱其竞争力。Gray[4]发现,在环境规制下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投资会增加与生产效益无直接关系的外部成本,挤占其在人力资本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王国印[5]基于1999年—200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发现环境规制与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正相关,与中部地区技术创新负相关。其次是创新补偿效应,即环境规制可以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补偿效应可以抵消合理的环境规制成本,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6]。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检验,涂正革[7]发现较弱的环境规制使得排污权交易未能产生创新补偿效应;杜龙政[8]指出,环境规制和治理转型的复合效应可以产生创新补偿效应。
三是自然资源依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Sachs[9]对“资源诅咒”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国内外学者通过挤出效应、价格波动、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寻租、腐败和制度质量等不同机制对不同区域中自然资源依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资源诅咒”的存在[10-12]。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研究自然资源依赖影响经济增长的文献较多,但此类文献对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的研究较少;部分学者研究了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以及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但较少从环境规制角度剖析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技术创新。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将自然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探究通过环境规制激励技术创新从而打破“资源诅咒”的作用机制。第二,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自然资源依赖度、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水平各不相同,本文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分别进行实证分析,考察环境规制打破“资源诅咒”的门槛效应,区别于有些文献笼统地认为环境规制可以打破“资源诅咒”。第三,本文分析了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中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由此得出更为细化的政策建议。
本文旨在考察环境规制能否削弱乃至打破“资源诅咒”,实现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为此,在将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内生化的基础上,借鉴Aghion[13]的做法,将环境规制因素引入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建立包括自然资源部门、最终产品部门、R&D部门和人力资本部门在内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层面揭示环境规制、自然资源依赖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假设一国内部存在一个资源型城市,其基本生产要素包括技术存量A、劳动力L、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H、自然资源存量N和环境规制Z。技术存量A投入到自然资源部门、最终产品部门和R&D部门,且具有外溢效应;劳动力L投入到自然资源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的份额分别为θ1L、θ2L,其中0<θ1<1、0<θ2<1、θ1+θ2=1,在该资源型城市中假设劳动力增长率为0;物质资本K投入到自然资源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的份额分别为υ1K、υ2K,其中0<υ1<1、0<υ2<1、υ1+υ2=1;人力资本H投入到最终产品部门、R&D部门和人力资本部门的份额分别为η1H、η2H、(1-η1-η2)H,其中0<η1<1、0<η2<1、η1+η2≤1;自然资源存量N投入到自然资源部门,用于生产初级资源型产品;环境规制Z(Z≥1)包括命令型规制和经济型规制,在自然资源部门和最终产品部门生产函数中统一表示为Z-1,Z越大表示环境规制强度越高,Z=1时表示无环境规制。另外,假设在该资源型城市中,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可以无成本自由流动。
1.自然资源部门。为体现资源型经济的特征,本文设定一个专门的自然资源部门。设该自然资源部门的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型,规模报酬不变。由于我国资源型产业一般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因而设其主要生产要素为劳动力、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同时将环境规制引入其中,表示自然资源部门的生产过程会受到政府环境规制的影响。函数具体形式为:
式(1)中,α1、α2、α3分别表示劳动力、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产出弹性,0<α1<1、0<α2<1、0<α3<1,α1+α2+α3=1;θ1为投入到自然资源部门的劳动力份额,υ1为投入到自然资源部门的物质资本份额。参数μ(0<μ<1)为技术滞后参数,表示自然资源部门因低技术含量导致的对技术溢出接收能力的滞后性和非完全性,Aμ表示自然资源部门实际利用的那部分技术水平。
假设在某一生产期间,自然资源部门会使用总量为N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型产品。自然资源投入量越大,表明地区自然资源越丰富。由于生产能力的限制,自然资源部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是循序渐进的,即随着生产的不断进行,自然资源剩余量逐渐减少。因此N的变化取决于自然资源部门的生产水平和初始自然资源投入量,遵循如下规律:
式(2)中,Nt表示第t期的自然资源存量,N0表示初始自然资源存量,R为自然资源部门产量。对上式求导可得自然资源存量N的变化规律为̇=-R。
2.最终产品部门。设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型,规模报酬不变,主要生产要素包括技术、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并将环境规制引入其中,同自然资源部门一致,表示政府对两部门实施同样的环境规制政策。函数具体形式为:
式(3)中,β1、β2、β3分别代表劳动力、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部门的收入份额,0<β1<1、0<β2<1、0<β3<1,β1+β2+β3=1;θ2为投入到最终产品部门的劳动力份额,υ2为投入到该部门的物质资本份额,η1为投入到该部门的人力资本份额。
3.社会总产出。本文将社会总产出分为两部分,一是最终产品部门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二是自然资源部门将其生产的资源产品输出到区域外所换回的同等价值的最终产品,并假设最终产品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均由国内市场统一外生给定。函数具体形式为:
式(4)中,M表示最终产品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R表示自然资源部门的资源产品输出到区域外换回的等值最终产品。参数ε(ε>0)为资源产品与最终产品的价格之比,即ε=PR/PM,εR表示从区域外换回的最终产品数量;εR/Y表示该经济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0<εR/Y<1。物质资本K的积累方程为:
式(5)中,δ为资本折旧率,0<δ<1,C为消费量。
4.R&D部门。假设技术内生,R&D部门的产出取决于技术存量和人力资本,函数具体形式为:
式(6)中,参数φ(AφA>0)为研发部门的技术研发效率,η2为投入到R&D部门的人力资本份额。
5.人力资本部门。假设人力资本内生,新增人力资本取决于已有的人力资本[14],函数具体形式为:
式(7)中,参数φH(φH>0)为人力资本部门的积累效率,(1-η1-η2)表示投入到人力资本部门的人力资本份额。
假设该资源型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为0,消费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共同决定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其中环境污染程度会给消费者带来负效用。本文设定消费者的瞬时效用为标准固定弹性且加性可分的效用函数,具体形式为:
式(8)中:C为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消费量;E为环境污染程度(即环境质量);σ(σ>0)为消费量的边际效用弹性,其为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ω(ω>0)为消费者对环境质量的偏好程度。消费者在无限时域上的瞬时效用总值为,其中参数ρ(ρ>0)为消费者的主观时间贴现率。
本文将环境质量定义为实际环境质量与最优环境质量之差。由于实际环境质量总小于最优环境质量,因此环境质量总为负值,即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环境污染。环境质量E的变化取决于污染排放量和环境自身净化能力。污染排放量取决于社会总产出和环境规制强度,社会总产出越大,污染排放量越多;环境规制强度越高,污染排放量越少。综合来看,污染排放量可表示为-YZ-ф,其中参数ф(ф>0)为环境规制对污染排放量的影响程度,即环境规制效率,能够衡量环境规制的强度。假设环境自身存在固定的净化率θ,由于环境质量E为负值,因此环境净化量可表示为-θE。函数具体形式为:
由于环境因素具有外部性且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假设政府作为社会计划者,其目标是实现约束条件下所有消费者效用的最大化。结合上述假设,建立如下理论模型:
求解上述最优化问题,可以得到在平衡增长路径上各变量的稳态增长率。为考察环境规制打破“资源诅咒”的作用机制,需要计算出包含自然资源依赖度的技术创新增长率。结合平衡增长路径式(10)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出包含自然资源依赖度的技术创新增长率,计算公式如下:
求技术创新增长率gA对自然资源依赖度的偏导数,可以得到:
由式(12)可知,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环境规制效率ф的函数。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1,即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具有非线性调节作用。
具体而言,环境规制对企业的直接影响是污染成本上升。这种非生产成本挤压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为弥补这种成本,企业会重新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以实现最优生产路径。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影响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体现在,环境规制会使企业面临人力资本要素投入和环境规制要素投入之间的抉择。如果企业仅选择控制污染排放,则会进一步挤占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加剧挤出技术创新;如果企业选择通过技术创新来弥补环境规制成本,那么环境规制就能够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
通过式(12)对环境规制效率ф进行求导,可求得不同环境规制强度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关系的影响:
式(13)中,环境规制效率ф是污染排放量的环境规制弹性,表示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对污染排放量减少的影响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环境规制强度。当(M-фY)>0时,ф趋于0,表示环境规制强度极低,此时,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加剧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当(M-фY)<0时,ф≥1,表示环境规制强度较高,此时,表明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能够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根据我国现实情况,本文假定资源型城市的政府属于高效能政府,因此ф≥1,即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能够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说2,即不同环境规制强度下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同,较高强度的环境规制能够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
具体而言,当环境规制强度较低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大于环境规制成本,技术创新机会成本较高,企业既无技术创新需求,又无动力改变要素投入结构,加之环境规制给企业带来的非生产成本会挤占研发资金,因此会产生遵循成本效应,环境规制会加剧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不断提高后,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小于环境规制成本,环境规制能够刺激企业产生技术创新需求,提高其对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通过改善要素投入结构产生创新补偿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促进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提高。
1.核心解释变量。一是技术创新水平lnIO。本文采用《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中发布的城市创新力指数衡量技术创新水平,并依据该报告提出的方法计算了2017年—2019年数据。该指数以专利数据为基础,考虑了专利不同年龄的价值差异,并加入了由新注册企业数量所度量的技术创新效益因素。二是自然资源依赖度lnRD。囿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每千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从业人员数量并取自然对数来衡量资源型城市的自然资源依赖度。三是环境规制强度lnER。本文选取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和工业烟(粉)尘去除率等5个指标,先将其标准化,然后基于每个城市历年数据,利用熵值法赋予各指标一定的权重,各权重与各指标历年标准化后的数值相乘后加总,即可得到各城市历年的环境规制强度,最后取自然对数,以此衡量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规制强度。
2.控制变量。一是技术创新投入水平lnIP。Romer[15]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技术创新投入水平将直接决定技术创新水平的高低。本文采用每千名从业人员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数量并取自然对数来衡量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投入水平。二是企业规模lnSIZE。Schumpeter[16]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企业规模是驱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本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除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资源型城市企业规模的指标。三是人力资本水平lnH。Lucas[14]提出的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决定了技术创新水平。本文基于地级市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每千人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并取自然对数来衡量资源型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四是财政科教支出lnGF。政府财政科教支出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推动作用[17]。本文采用科学技术支出和教育支出之和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并取自然对数来衡量资源型城市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五是利用外资水平lnFDI。FDI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18]。本文采用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地方GDP的比值并取自然对数来衡量资源型城市利用外资水平。
3.工具变量。一是自然资源依赖度滞后一期lnRD_1。考虑到自然资源依赖在模型中可能具有内生性,因而本文选取滞后一期的自然资源依赖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二是空气流通系数lnAC。考虑到环境规制强度在模型中可能具有内生性,故本文选取空气流通系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空气流通系数为10米高风速与边界层高度的乘积,在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同的情况下,空气流通系数越低,表明环境污染越严重,越需要较强的环境规制予以约束。10米高风速与边界层高度数据来源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通过与样本资源型城市的经纬度相匹配,可以获取各样本城市的空气流通系数,取其自然对数作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工具变量。
本文将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其在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关系中的作用,构建含有如下交互项的计量模型:
式(14)中,Con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误差项。若环境规制强度(lnER)的系数α2显著为正,则表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为检验研究假说1,本文引入环境规制同自然资源依赖度的交互项(lnER×lnRD),若其系数α3显著为正,则表示环境规制可以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因而,α3的系数符号决定了研究假说1是否成立。
进一步地,为检验研究假说2,本文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将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考察不同环境规制强度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设置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如下:
式(15)中,I(•)为示性函数,当括号内为真时,取值为1,反之为0;环境规制强度lnER为门槛变量;γ为环境规制强度的门槛值,根据样本数据进行估算,并通过不同的门槛值将样本划分为不同区间;Con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
根据国务院2013年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本文选取我国115个资源型地级市2017年—2019年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技术创新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2017》,其他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某些城市个别年份数据缺失,对此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各城市当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获得。为减少数据的异方差性,所有变量均采取自然对数的形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详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对式(14)进行面板数据回归,通过F检验、LM检验和Hausman检验选择参数的估计形式,检验结果均表明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同时,采用Hausman内生性检验和异方差稳健的DWH检验来判断自然资源依赖度和环境规制强度是否具有内生性。按照引入模型的顺序,一是对式(14)中的自然资源依赖度和所有控制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检验结果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无法拒绝“所有解释变量均为外生变量”的原假设;二是引入环境规制强度,检验结果表明同样无法拒绝原假设(限于篇幅未列示)。因此可以表明自然资源依赖度和环境规制强度均不存在明显的内生性问题,可以直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对式(14)进行检验的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由表2模型(1)、模型(2)中自然资源依赖度的系数估计值可以看出,无论模型中是否包含环境规制因素,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都存在显著的负效应,表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会挤出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模型(2)中加入了环境规制强度的一次项,回归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的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正效应。模型(3)中加入了环境规制强度的一次项与自然资源依赖度的交互项,该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且拟合优度R2与模型(1)和模型(2)相比有所提高。这表明当前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环境规制处于遵循成本效应阶段,环境规制强度还不足以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为验证环境规制是否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存在非线性调节作用,本文在模型(4)中加入环境规制强度的二次项与自然资源依赖度的交互项,该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正,且拟合优度R2相较模型(3)又有所提高,表明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存在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假说1得到验证。这意味着当环境规制强度不断提高时,其对自然资源依赖挤出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会由“加剧挤出”变为“削弱挤出”。换言之,环境规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技术创新,抵消一部分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即会从遵循成本效应转变为创新补偿效应。
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按照资源保障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同,可将样本资源型城市划分为13个成长型城市、64个成熟型城市、23个衰退型城市和15个再生型城市。其中:成长型城市和成熟型城市自然资源储备充足,资源开发强度较高,自然资源依赖度较高;衰退型城市自然资源接近枯竭,但尚未找到接替产业,自然资源依赖度仍较高;再生型城市自然资源枯竭但基本已经摆脱自然资源依赖,城市转型发展良好。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难题,其自然资源依赖度、环境规制强度和技术创新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分别进行实证分析,考察环境规制打破“资源诅咒”的门槛效应。
首先,对环境规制门槛效应的存在性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对于成长型城市和成熟型城市,环境规制的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都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而三重门槛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因此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挤出技术创新存在双门槛效应。对于衰退型城市,环境规制的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和5%的检验,而三重门槛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因此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挤出技术创新也存在双门槛效应。对于再生型城市,环境规制的单一门槛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双重门槛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因此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挤出技术创新存在单门槛效应。
表3 环境规制门槛效应存在性检验结果
其次,对环境规制门槛值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在成长型、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中,环境规制都存在双门槛效应;在再生型城市中,环境规制存在单门槛效应。4类城市的环境规制门槛值均位于95%的置信区间内,通过对比LR函数图可知门槛值都是真实有效的。通过对比4类城市的环境规制门槛值可知,当环境规制强度不断提高时,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最先出现门槛效应;而在成长型和再生型城市中,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生变化需要较高的环境规制强度才能实现。
表4 环境规制门槛值估计结果
通过上述环境规制门槛效应的存在性检验和门槛值估计结果可知,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受制于不同的环境规制门槛值模型。其中,成长型、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与全部资源型城市的门槛回归结果相似,均采用了环境规制双门槛模型,而再生型城市则采用了环境规制单门槛模型,具体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见表5。
表5 环境规制门槛效应估计结果
由表5可以看出:对于成长型城市,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第二个门槛值0.6285时,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呈现不显著的负效应;当环境规制强度高于0.6285时,自然资源依赖度的系数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高强度的环境规制可以打破“资源诅咒”,促进成长型城市的技术创新。可能的原因在于,成长型城市处于资源开发初期,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还不严重,同时由于资源开发带来了较多的经济收入,企业对环境规制成本的承受能力较强,此时只有环境规制强度较高才能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于成熟型城市,在环境规制的作用下,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一直呈单向的抑制效应,但抑制的程度随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不断削弱。当环境规制越过第一个门槛值0.4573时,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减弱,系数估计值约下降0.11;当环境规制越过第二个门槛值0.6225时,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弱化,系数估计值约下降0.12。对于衰退型城市,在环境规制的作用下,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也一直呈单向的抑制效应。同成熟型城市相似,衰退型城市中自然资源依赖抑制技术创新的程度也受不同环境规制强度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衰退型城市的环境规制门槛值更低,表明在衰退型城市中,只需较低的环境规制强度就可以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可能的原因在于,衰退型城市的经济不景气,企业对环境规制成本更敏感,因此相对较低强度的环境规制就能够激发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和动力。对于再生型城市,在环境规制的作用下,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呈单向但不显著的正效应。当环境规制越过门槛值0.4785后,自然资源依赖度的系数估计值上升约0.1。正效应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再生型城市已经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非资源型产业取代了资源型产业的主导地位,城市逐渐摆脱了自然资源依赖,因此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
综上可以看出,当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时,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和衰退型城市中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只有已经转型成功的再生型城市不再需要通过高强度环境规制来抑制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这些结论基本验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说2。
本文将自然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技术创新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建立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基于2017年—2019年我国115个资源型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和面板门槛回归考察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探究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能性。研究发现:自然资源依赖对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环境规制对自然资源依赖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且这种作用会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而出现非线性改变,在越过拐点后环境规制将会削弱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环境规制的门槛值不同,需要实施不同强度的环境规制政策,其中高强度的环境规制在成长型资源型城市中可以彻底打破“资源诅咒”,而在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中可以削弱“资源诅咒”。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积极的政策含义:第一,对于不同地区应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于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发展动力薄弱的衰退型城市,需要把握好环境规制强度,避免环境规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对于发展势头良好的成长型城市和成熟型城市,需要实施较高强度的环境规制来促进创新补偿效应的产生。第二,在某些类型的资源型城市中,环境规制只能削弱而不足以打破“资源诅咒”,因此在政策选择上不能只依靠单一的环境规制,而应发挥环境规制与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研发投入和教育水平提高、企业规模壮大的合力,以彻底扭转自然资源依赖对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第三,针对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型城市应尊重“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利用地区优势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和转型升级,从而逐步摆脱资源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