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七年来我国猪蓝耳病病毒研究文献评析

2022-07-26 05:58朱海虹
南方农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耳病发文畜牧

孙 晶,朱海虹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3)

猪蓝耳病病毒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猪是其已知的唯一宿主。猪蓝耳病病毒有2 种基因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其代表毒株分别为LV 株和VR-2332 株,我国流行毒株均为美洲型,至今还未发现欧洲型[1]。感染猪蓝耳病病毒后,怀孕母猪出现流产和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症状;仔猪出现下痢、呼吸困难等症状,给我国养猪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2]。猪蓝耳病病毒常与猪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和猪细小病毒等共同感染,还可引起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细菌的联合感染或继发感染[3]。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分析了2004—2020 年我国猪蓝耳病病毒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分布、研究机构、作者发文量、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等,以期为相关科研人员深入研究猪蓝耳病病毒提供参考,也为相关期刊稿件录用方向提供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蓝耳病”为关键词检索2004—2020 年收录的国内统一出版发行的学术期刊中的相关研究文献,共检索出相关文献5377 篇。

采用文献计量学、Excel 软件分析统计与作图的方法,对5377 篇文献的不同年份发文量、期刊分布、研究机构、作者发文量、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可视化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份发文量

文献发表时间与数量可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专题在相关领域中的发展走向。在5377 篇猪蓝耳病病毒相关文献中,2007 年发文量最多,2004 年最少,从2004 年的39 篇快速增长到2007 年的767 篇,增长率为1866.67%;2009—2018 年,年发文量基本稳定在350 篇左右,近年来发文量呈下降趋势,见图1。2007年相关文献报道数量骤增与2006 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在我国快速蔓延,受到国家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

图1 2004—2020 年猪蓝耳病病毒文献发表数量统计结果

2.2 不同期刊发文量

对5377 篇文献进行统计发现,发文量在60 篇以上的期刊有15 家,即《中国畜牧兽医文摘》《畜禽业》《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中国畜禽种业》《猪业科学》《北方牧业》《兽医导刊》《中国畜牧兽医报》《现代畜牧科技》《今日畜牧兽医》《中国动物保健》《中国猪业》《黑龙江畜牧兽医》《山东畜牧兽医》《中国动物检疫》,发文量分别为201 篇、153 篇、152 篇、144 篇、135 篇、129 篇、115 篇、105 篇、104 篇、99 篇、86 篇、82 篇、72 篇、64 篇和63 篇,共发表1704 篇,占收集文献总数的31.69%。发文量不少于140 篇的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650 篇)占排名在前15 位期刊文献总数的38.15%,其中《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发文量高达201 篇。在排名前15 位的期刊中,仅《黑龙江畜牧兽医》为中文核心期刊,发表量为72 篇。可见猪蓝耳病病毒的研究是各大期刊的热点刊载内容。

2.3 不同研究机构发文量

对5377 篇文献统计,发现排在前30 位研究机构的发文量为666 篇,占比为12.39%,其中有6 所研究机构在此期间发表的文献数大于30 篇,共231 篇;排在前10 位研究机构的总发文量为331 篇,其中南京农业大学发文量最多。排名前10 位的研究机构中有9 所为大学,科学院所中只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文量最多,居第9 位,见图2。可见猪蓝耳病病毒的研究者大多数来自各大高校,高校学者非常重视该病毒的研究。

图2 发文量排在前10 位的研究机构统计结果

2.4 作者发文量

作者发文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在某一研究领域内作出的贡献。对5377 篇文献进行统计发现,排在前30 位的作者共发表了266 篇文章,其中作者万遂如发文量最多,为14 篇。发文量为11~14 篇的作者有6 人;发文量为9~10 篇的作者有9 人;发文量为6~8 篇的作者有15 人。总体来看,我国猪蓝耳病病毒研究者的发文量主要集中在6~8 篇,大于12 篇的高产作者仅占极少数,见图3。可以看出虽然猪蓝耳病病毒是各机构的研究热点,研究该病毒的学者较多,但发文量大于10 篇的学者却很少,说明各机构对猪蓝耳病病毒这一热点内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加大对猪蓝耳病病毒的深入、持续研究。

图3 发文量排在前10 位的作者统计结果

2.5 文献研究内容

根据5377 篇文献内容将其划分为5个方面,分别为混合感染、病理、诊断、疫苗和其他。1)经统计,属于混合感染的文献有649 篇,占比为12.07%。由于猪蓝耳病病毒能调节T 淋巴细胞趋化、Th1 免疫反应及白细胞凋亡过程,干扰免疫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发生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导致疾病暴发,因此这类文献较多。2)属于病理方面的文献有380 篇,占比为7.07%。占比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猪蓝耳病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没有特征性病变,且容易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很难确定病变由哪种病原引起。3)属于诊断方面的文献有1144 篇,占比为21.28%。这类文献较多是因为猪蓝耳病病毒易与其他病原共同感染,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寻找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方法也是该病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4)属于疫苗方面的文献高达2184 篇,占比为40.62%。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是目前猪蓝耳病没有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接种疫苗来提高免疫力,从而控制继发性感染。5)其他方面的文献有1020 篇,包括防治、研究进展、流行病学调查等,占比为18.97%。

2.6 文献研究对象

将5377 篇文献按照猪蓝耳病病毒的分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分为2 部分。经统计,以猪蓝耳病病毒欧洲型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比为1.15%,仅有62 篇;其余5315 篇文献的研究对象均为猪蓝耳病病毒美洲型,占比为98.85%,并且这些文献中关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的文献数高达1934 篇。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经典毒株而言,变异的高致病毒株具有更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传播力,从而会造成更大的危害,且目前我国流行毒株均为美洲型[1]。

3 讨论与结论

自非洲猪瘟疫情给我国养殖业带来巨大危害后,养殖业转向大规模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流行规律也在不断变化,且备受研究者关注。2006 年,在我国中南部分省份发生了由经典毒株变异导致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出现高热,随后大量死亡,并迅速蔓延,至2007 年5 月已先后传播到我国22 个省份,之后在全国各地传播[4-5]。

从猪蓝耳病病毒文献的出版期刊和作者隶属机构所在区域可以看出,其分布区域广且主要在我国中南部地区,这与猪蓝耳病的暴发顺序有一定关联,说明了猪蓝耳病影响之大和各大期刊对该病毒的重视。另外,本文检索到的文献数量在2007 年骤增,且2007年发表的绝大多数文献是关于猪蓝耳病病毒美洲型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疾病防治,之后每年发文量整体保持稳定。原因是我国高致病性蓝耳病于2006 年暴发并迅速蔓延至全国,且均是由猪蓝耳病病毒美洲型导致的,对猪蓝耳病病毒欧洲型的研究文献极少[1]。2007 年4月,原农业部发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并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纳入国家重大动物疫病政府强制性免疫范围。由于相关部门的有效宣传与监控,使养殖场防范体系迅速得到完善,患蓝耳病的猪数量减少,相关研究也随之减少,从而每年发文数呈下降趋势,最终稳定为200~400 篇。

为了防治猪蓝耳病,各研究机构对该病毒基因、开放蛋白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期研制出高效疫苗。在检索到的5377 篇文献中,以疫苗为研究内容的文献占比为40.62%,可见疫苗对防治猪蓝耳病病毒具有重要作用。对猪蓝耳病病毒的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发现,发文量排在前10 位的研究机构中9 所为大学,只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为科研院所;此外,该病毒的研究作者分布较广、发文量较多,但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万遂如仅发表了14 篇文献,这也说明该病毒研究难度很大。因此,各大研究机构特别是科研院所应加大对猪蓝耳病病毒的研究力度,高校应在对猪蓝耳病病毒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从而加深对猪蓝耳病病毒的认识,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耳病发文畜牧
5G助力“智慧畜牧” 湖羊有了“健康码”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替米考星对初产母猪蓝耳病的治疗研究
2020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猪蓝耳病的预防与治疗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猪蓝耳病发病的特点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