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2022-07-26 00:59徐建国
高教学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信息系统案例

徐建国

(山东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综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国家教指委给出了开放的、较宽泛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架构,便于各类高校进行信管专业的办学定位、构建信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培养计划。把握每门课程的知识点,由此来构筑课程的知识体系,成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即在教学过程中理解课程、知识体系,即课程的“神”,而“众神归一”是实现信管专业的“神不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众神归一”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而且还提供了方法论。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IT 技术的提出和应用,IS 战略和IS 的“造”和“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SaaS、PaaS、IaaS 等平台服务技术的成熟与应用的普及,给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提出很大的挑战:首先随着组织的业务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structure,简称BPR)和虚拟企业的产生,业务流程式系统的研发已经不能适应组织的需求,因此课程教学的着眼点需要调整;二是协同与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给集中式管理系统设计模式带来挑战,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三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处理的碎片化,小程序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标志着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发生了变化,那种单机运行的信息系统、网络环境的信息系统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此,移动互联与物联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新的知识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不仅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思想方法的研究。

一、课程的困惑

(一)课程内容的困惑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与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工程都是以信息系统为基础,介绍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与应用的课程,并且有许多相同的知识点,它们却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信息系统的课程,这是困惑之一。

管理信息系统是综述类的课程,其知识面比较宽泛,从信息技术与应用、应用管理、辅助决策等多角度出发,综合介绍组织内部信息系统的组织、开发和管理。该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知识面宽,一般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前导课对待,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系统的概念和结构;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运行维护与管理的知识;初步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和管理的能力。

软件工程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注重软件开发的技术与管理。该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综合课,该课程的内容宽泛、技术性很强,以软件的生命周期为主线,侧重于软件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质量及软件成本等基本概念;掌握软件开发的技术和方法论,以及软件开发中的工程化管理问题。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介绍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及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论,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深化和具体,为IT 项目管理奠定技术基础。该课程的核心是信息系统开发及其文档化思想方法论。

那么,把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突出特色,使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真正成为信管专业核心课程,是课程教学的出发点,而把握课程内容及其教学思想方法成为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课程与教材的困惑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是课程大纲的具体化,是课程的实体,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目前,我国各级各类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规划教材大都讲求其通用性,适用于多专业,教材的内容追求大而全,而忽视了教材所适用专业的特色,特别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部分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包括,因此,教材选择是第二困惑。

由于我国高校对教材选择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权,一旦选择了教材,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完全依赖于教材,如果不按教材授课,学生和学校的各级各类的考核也会逼着老师不能脱离教材。同时,课程大纲的编写也完全依赖于选定教材的内容编写,而忽视了知识体系和学生能力的要求。另外,也有对教材的选择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不指定教材,只给出教学参考书的情况,教师专注于课程教案和教学过程设计,这会让多年来“以课本为本”学习习惯的学生,在众多的参考书之间无所适从,但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但这类的学生只是少数。在众多的参考书目中,每本教材的编写者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各不相同,深浅不一,这种多样性的教学参考资料,一般来说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各教材对概念或者原理的描述存在差异,而给学生带来疑惑,这就特别需要任课教师对这些存在差异的知识做出取舍。

同样的,在教学实践中若仅以教材为本,没有拓展知识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丧失,教师授课也会被认为是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兴趣,同样也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因此,这就要求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关系、教材与课程的关系、课程教学与课程大纲的关系、课程大纲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关系。只有明确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为本,教材为依托,紧紧围绕大纲展开课程内容,这样,才能保障课程教学的目的和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二、课程教学组织

(一)课程内容组织

为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内容组织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二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能力培养,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设计的能力。把知识点的掌握贯穿于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关键和出发点。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基于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围绕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各个阶段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论,重点讲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原理、技术、方法与工具,以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成果的文档化。用过程文档图谱描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里程碑图谱如图1 所示。

从图1 可以看出,一个信息系统研发的过程文档是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里程碑,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里程碑文档作为本阶段的成果标记。

图1 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里程碑的过程文档图谱

第一阶段是规划阶段。规划阶段是组织的信息化建设的起始,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依据组织信息化战略编制信息化规划(解决)方案和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立项书,并进行论证,给出论证报告。立项书界定了信息系统的边界和信息系统所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是签订信息系统建设(研发)项目合同的依据和项目验收的标准,也是需求版本的设置的依据,是项目建设的关键过程文档。

第二阶段是信息系统的分析阶段。基于立项书界定信息系统的范围内,依据需求工程的基本原理,自上而下对组织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经历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开发和需求确认,进而确立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需求变更和需求版本控制文档,最后,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是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三个主要的过程。架构设计是系统运行环境、运行模式的设计,主要包括单机运行模式、网络运行模式、移动运行模式以及云模式;概要设计是系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主要包括:功能模块的设计、数据库设计、系统接口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最后给出信息系统总体(概要)设计报告、信息系统详细设计报告。

第四阶段是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功能的阶段,包括代码编写与调试、模块功能测试、系统功能测试、系统联调联试等多个过程。在这一阶段的另一个关乎系统生命周期的关键工作是代码的注释和帮助文档的编写。

第五阶段是运行与维护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系统上线前的工作,二是信息系统上线后的维护工作。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数据准备和人员培训;信息系统上线后的主要工作是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人员、硬件、软件、数据和规程等进行管理的活动。

(二)教学资源建设

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材、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习题与作业、试题与课程考核规则,以及课程教学网站(如:MOOC、SPOOC、微课等)的网络教学辅助设施或平台。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课程目标与教材的关系

依据课程目标界定课程教学的内容,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并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组织教案和讲义、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设置相应的作业或习题。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一种参照和依托,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如果没有教材,师生之间教与学会失去方向和目标,彼此之间的交互就缺乏针对性,甚至就失去了边界而成为空谈。因此,教材要为课程目标服务,讲义作为课程知识点的范本,体现课程目标,是教材的补充。

2.课程考核与试题库建设的关系

题库建设是课程资源建设的核心,以此引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题库建设主要是题型设置和题目设计。题型是形式,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客观题一般考核基础知识和定理定义类的知识点,主观题考核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是内容,以课程目标和知识点为基准,围绕课程大纲,设计考核点题目,并计算其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考试试题可以采用动态组题或选择试题的方式,动态组题是在现有题库的题型中按比例抽取题目构成考试试题,选择试题是从题库中的多份完整的试题中选择一份作为试题。无论以何种形式设置考试试题,每份试题的质量应遵循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四个重要的指标来衡量其质量。其中:(1)信度是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程度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定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致的结果。(2)效度是指考试的准确性,反映的是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的吻合程度。效度高的试卷,能够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真实度。(3)难度,即平均分与满分的比值,建议控制在0.75 左右。(4)区分度就是把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真正区分开。一般是把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前50%的考生为高分组,后50%为低分组,其计算公式为:D=(XH-XL)/W,其中XH 为高分组平均分,XL 为低分组平均分,W 为试卷总分(如100 分)。

3.教学案例与教案、讲义、习题之间的关系

教学案例是目前教学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它是围绕教案、讲义和课后习题而设置的,是巩固教案和讲义中的知识点,它比课后习题具有更强的应用背景,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升的强有力的资源。教案和习题是以教材为本的知识点的讲述、诠释和练习,讲义可以是教材知识的补充,但这些以本为本的知识具有自身的不足,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方面比较机械,对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训练不足。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案例教学的辅助,课程教学的效果往往就使得学生死记硬背,达不到课程目标要求。

4.PPT 课件与MOOC、SPOOC 之间的关系

PPT 课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它有效地拓展了课堂空间,使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为多媒体展示模式,使抽象转变为具体、形象和可视化,有效地设计和组织PPT 课件的内容,可以提升教与学的效果,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情景化。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作为一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具有很强的课堂讲座视频的交互性和传播性,能够降低学习成本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MOOC 带来的更多的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MOOC 更适合通识课的教学。SPO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相对于MOOC 的大规模开放而言,SPOOC 则是小规模的限制性准入,其针对限定准入的学生群体而言教学目标更明确,SPOOC更适合专业课的教学。

PPT 课件是单向的泛化学习,强调的是知识的组织形式,其特点是更新便捷、简单,而MOOC 和SPOOC 是双向动态交互式学习,其内容是录制的视频,因此内容变更需要专用的视频编辑器进行编辑,操作起来复杂度比较高,更新难度也比较大。但是,作为信息化教学平台,MOOC 和SPOOC 显然比PPT 功能更强大、更有优势,“泛在学习”“在线学习”打破了课堂的局限性,使得师生的交互在时间和空间上被拓展,实现学习过程泛在化,同时,还增加了灵活多样多变的考核方式,教学过程的时效性得到了加强。这就需要思考三者的融合,即,如何发挥PPT 的知识组织的优势,发挥MOOC 和SPOOC的功能性、时效性优势,融合到教、学、考、评全过程,实现课程教学形式和目标、效果和质量的统一。

5.课程设计与教学案例的关系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设计是重要实践环节,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选定题目进行分析与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具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以及进行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它有益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设计多个紧扣教学要求的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启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等。

在课程教学的实践中,案例与课程设计是分开设置的,如何设置案例和课程设计题目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关键。案例教学既有理论也有实践,课程设计是运用理论于实践中,两者的目标都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目标特性,课程设计的验证性相结合,是本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把课程知识融入到案例中,使得案例教学既传授知识,同时又提出实际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作业方式完成教学,对于系统的、复杂的问题采用课程设计进行实践教学训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案例与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

三、课程教学的思想方法

课程教学的灵魂是课程目标,把课程目标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课程教学的思想方法,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目前在教学方法探索方面,已经有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等等,教学方法也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作者经过多年本课程教学探讨,提出了“定标比超,案例驱动”的教学设计思想方法,阐述了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本课程的教学实践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形式化语言与“IT 使能”的认识问题。信息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分析、描述系统工程需要一套完整的技术工具,形式化语言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系统工程,能够清晰完整,称之为“IT 使能”,属于技术能力培养;二是认知流、控制流是信息系统的两条生命线问题,因为信息系统所处理的业务在时间、空间上便于对复杂的信息系统进行开发的思想方法,即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规范化,规范问题标准化,以此为基础,组织建设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案,属于方法论问题。

(一)定标比超,案例驱动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 年)中界定“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如何规划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确立了“定标比超,案例驱动”的思想方法,即,课程目标指标化,案例驱动主动化。其中,定标是指把课程目标指标化形成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既可以是定性指标也可以是定量指标,定性指标是指以效率为主要特征的指标,定量指标是指已经量化的知识点和技能,定标比超是指设立指标考核的标杆,达到标杆要求即为完成课程目标,没有达到标杆要求的,要计算指标项的完成度及其与总目标的差距;案例驱动是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设置一系列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与应用;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定标比超

定标比超就是把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按照布鲁姆(Benjamin Bloom)在《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中提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划分为六层次的目标要求,依据每一层次的知识点,设置多个考核项目(如作业、课堂讨论、单元测试等),并赋予项目权重(如作业占30%,课堂讨论20%,单元测试40%,其他10%),最后统计计算出的该层次的完成度。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章为单位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设置一张定标比超汇总表。考核项目中的作业可以设置3~5 道作业题,课堂讨论可以课堂提问的记录为依据。每章课程内容结束,计算本章(或单元)的各层次平时成绩完成度。学生在完成指标体系考核的过程中,能够对比总目标,确定课程学习的完成度,自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

定标比超加强了平时课程学习考核环节,避免课程结课后突击复习考试的不足,也为结课考试成绩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依据。

(三)案例驱动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和案例教学是不同的,教学案例主要是为教学内容服务,而案例教学具有启发功能,是既为课程目标服务,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案例教学是将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从传授知识转变为知识运用的践行者,起着知识应用的示范性作用,而案例驱动则更进一步,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案例驱动更具有导向作用,也是具备能力的标志。

案例驱动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如下:

1.创设情景,设计案例

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要事先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本课程的案例一般是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工程项目,案例不能是虚构的,单一的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项目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性可能不突出,因此,必须以某一个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项目为应用场景基础,综合多个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工程的事实,创建一个复合的案例情景,在情景中,蕴含着课程教学单元的知识点,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问题、信息系统工程过程的核心和关键点嵌入到案例中,使得案例内容融合课程的教学内容。

2.确定目标,师生互动分析案例

确定目标是案例驱动的动因,它规定了学生学习的目标,如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是信息系统的规划,信息系统规划的知识点包括:规划的概念、任务、特点、原则、步骤,以及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如关键成功因素法(CSF)、企业系统规划法(BSP)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等。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嵌入到案例中,设计课程授课计划,规划案例过程和案例知识点,再根据确定的目标,设置知识点考核项目,如课堂讨论、课下作业或单元测试等,以此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宣讲案例情景,分析案例,提出问题,设计课堂议点,编制案例过程。其中,对于提出的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允许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在案例教学中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适时提供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让碰撞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

案例驱动教学的原则是让案例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过程中,知识点逐步展示、问题也逐步提出,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或多个问题,特别是难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不到的问题。另外,不能把案例中的问题一次性提供出来,然后再逐个进行讲解,这种方式跟灌输的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区别,相反,采用启发思维的教学方式,讲事实、提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启发了学生思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具有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案例驱动教学的优势。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巡回指导完成任务

本课程教学活动是以时间为轴线,按照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划分,组织教学资源,设置教学过程,逐步展开课程教学的。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进行相关的教学计划,记录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做好课堂规划以及课后的教学反思记录。

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在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得到了极大的延伸,MOOC、SPOC 网站为案例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通过建立课程论坛或讨论区,更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案例驱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积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对于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自主沟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理解实际的信息系统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而达到课程的目标。

4.学习效果评价,总结任务评定成绩

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仅仅靠一次课程结课考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评定学生成绩是全方位的,所有现实中的问题都是需要解决的,如果只是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忽视结果,也不能说是教学的成功,因此,学生成绩的评定有其教育的主动性,教学只是一个过程,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

(二)教学活动可回溯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高等教育不能克服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活动的不可回溯性,课堂教学一旦经过,便不可回溯;一门课程结束,学习考核的结果不可回溯。教师课堂教学结束后,只有作业可回溯,但是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态度是老师给出的作业成绩,能够关心老师作业批语的也只有少数。一旦考核成绩不过关,学生们根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补考也是重复课程结课考试,提升能力基本上是一句空话。

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因此,课程教学的过程记录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考核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均形成过程记录,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的过程记录就比较繁琐。任课教师除了作业批阅、课堂考勤,其他的学生学习很难记录下来,考核也就存在不全面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问题从一开始不知道,课程结束了,仍然不知道,反复的多门课程都是这样,学生的成绩很难提高,必然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以后的课程学习也会重复以前学习的问题,长期下去,学生分化严重,教学质量也就很难提高。

过程记录不仅仅是记录课堂听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更多的是记录学生学习效果,互联网应用给教学活动的回溯带来机遇和挑战,包括教学前准备、实施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延续,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的记录,便于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的原因,指导监督学习进程,进而便于进行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的回溯,让学生通过浏览过程文档图谱明白本课程学习存在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为学生进行补考或重修,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过程目标可视化

过程目标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调整、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和建议,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态度的考量,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过程目标可视化是定标比超的基本工具,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记录教与学的各类指标的完成情况,形成教学过程甘特图和学生学习完成情况甘特图,过程目标的可视化全面反映了教与学的实际情况,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适时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课程目标要求。过程目标的可视化,对于学生来说,提供了平时作业的及时反馈、课堂讨论的实时评价等可视化处理功能,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另外,过程目标的可视化也是教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是考察教师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教学实时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的需要,它为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过程目标可视化需要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是MOOC 平台,也可以是SPOOC 平台,还可以是自行开发的一套课程教学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教务员、教师和学生,具有教务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学生学习管理等功能模块。

四、结束语

本文总结了多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的经验和做法,阐述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惑,阐述了本课程的定位、目标和要求;论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的信息系统生命周期里程碑的过程文档图谱,及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的五对关系,提出了“定标比超、案例驱动”的课程教学的思想方法,阐述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两条生命线的概念,最后,对课程教学的过程目标可视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信息系统案例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信息系统的计量标准管理
基于项目化+翻转的物流信息系统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样板案例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信息系统管理在社会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统计》浅析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