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张琳
“饭”来自于英文“fan”的音译,与“粉丝”同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粉丝群体在线上与线下渠道,有组织、有秩序地追逐共同的偶像,被称之为“饭圈”。“饭圈文化”则是时代发展的特定产物,是青年亚文化中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并且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
高度组织化。这是“饭圈”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互联网时代偶像塑造方式的变革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为“饭圈”的组织化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当下的偶像在粉丝的助推之下,更偏向于“养成系”模式,其拥有的粉丝数量越多,在“饭圈”之内的地位也就越高;加上粉丝对于偶像的消费被资本产业链所裹挟,粉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去“造星”。这种背景之下,高度组织化的粉丝群应运而生,统一的打投、控评、冲销量等也要求组织的一致性和领导力,粉丝在其中各司其职被划分为多个协作部门,内部结构也分为明显层级,组织化程度不断加深。
高度参与化。随着偶像市场的年轻化,“养成系偶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粉丝与偶像之间的迷恋、模仿等关系。新媒体通过“后援”“助力”等方式,将“粉丝支持”与“偶像出道”捆绑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荧屏隔离”,提升了粉丝的参与感、体验感、归属感与成就感。另外,除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交互性也明显加强,比如偶像有新作品需要宣传的时候粉丝会一起为偶像录制祝福视频,平时也会为偶像撰写同人文、剪辑视频等,这种沟通交流大多是通过“饭圈”得以实现。
高度排他化。“饭圈”本身具有高度的圈层属性,粉丝想要加入特定的“饭圈”则具有一定的门槛,通过考核之后才被承认是“饭圈”中的一员。而且“饭圈”本身也拥有一些专属的话语体系与表达方式,这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话语表达,圈外人很难理解和把握,也成为了圈内与圈外进行区隔的条件之一。这种具备排斥功能的区隔化也成为了圈层内部交流的准则,同时也会对圈内成员的观念认知和行为理念产生一定的约束力量。在圈层化交往中,各圈层独有的话语体系在固化各圈层边界的同时,也让圈层外的“他者”处于一种“失语”状态。
“饭圈”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在偶像、资本的共同作用下,这些乱象不再限于“饭圈”内部,其恶劣影响不断破壁出圈,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狂热的偶像崇拜。“饭圈”中的粉丝为追逐偶像进行的各种行为可以实现打破规则的乐趣、感情的宣泄、逃避消极处境的舒适感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愉悦感。对于粉丝个体而言,在追逐偶像的过程中为满足自己的幻想容易神化偶像,隐藏现实中的是非观念。“饭圈”文化也很容易对粉丝的认知、态度、行为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一些明星做出吸毒、偷税漏税等违背个人道德底线乃至触犯法律的失德行为时,有些粉丝不仅不会“脱粉”反而会为其洗白,维护在其内心已经“神化”了的形象。在这种状态下,“饭圈”中的个体价值观呈现扭曲状态,个体自主意识异化,逐渐陷入群体无意识或者身份认同的消解之中。
极端的群体属性。法国学者塞奇·莫斯科维奇在《群氓的时代》一书中指出:“当个人聚集在一起时,一个群体就诞生了。他们混杂、融合、聚变,获得一种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们屈从于集体的意志,而他们的意志则默默无闻”。“饭圈”与以往的粉丝群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同质化的环境下,粉丝们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群体内部信息,容易造成“信息茧房”。“饭圈”呈现高度的组织化,粉丝身在其中对所在的“饭圈”组织有较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接收到群体几乎一致的价值观,并且自觉地强化这些观点的影响力从而形成“信息茧房”。“信息茧房”进而成为滋养意见的温床,煽动着饭圈内部的群体情绪,促使“饭圈”内的优势意见迅速生成,而那些反对的声音几乎处于被淹没的状态。这种垄断性的优势意见容易形成相对封闭的舆论环境,极易造成群体感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继而对粉丝的认知造成影响。
扭曲的推广营销。流量明星是近些年娱乐圈对当红明星的称呼,流量已经成为投资者和广告商等资本用来衡量一个明星是否具有社会影响力、商业价值的重要指标。粉丝加入“饭圈”本来应是单纯地喜爱偶像的行为,在自身能力允许范围内应援偶像,有能力的话就多做一些,没有能力的话就可以不做。但现在的“饭圈”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在“饭圈”中流传着“爱他就为他花钱,拒绝‘白嫖’”这样一句话,付费购买偶像周边商品成为粉丝支持自己喜爱的偶像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对偶像的爱意和消费挂钩这种潜规则已经被大部分粉丝默认。此外,“饭圈”中的领导者——“粉头”也会要求粉丝们去做一些关于偶像的“安利”,粉丝们需要每天在微博、豆瓣等多个网络平台上完成一系列的发贴、转发、评论等任务,甚至要花钱买数据刷票打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有些粉丝为送偶像“C 位出道”,通过信用贷、高利贷等超支行为进行拉票,以冲销量、攒人气、投放广告、购买偶像的产品进行过度应援。
激烈的话语征讨。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互联网社会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特定利益的子群体,群体与群体的矛盾正如“巴尔干半岛”一样关系紧张且一触即发。在“饭圈”文化中,不同“圈子”的话语征讨也愈演愈烈。为了维护偶像的“流量”身份以及商业品牌代言,不少粉丝丧失了道德底线,在微博、豆瓣小组等社交平台上进行互黑、言语攻击,在有组织的口水战中“饭圈”演变成了撕架机器。如在赵丽颖事件中,因为赵丽颖出演的一部新剧将与王一博合作,但这两名艺人的粉丝之间关系非常差,互撕谩骂是常有的事情。而这次新剧被曝王一博会出演后赵丽颖粉丝极力拒绝,在没有官方的消息出来的情况下便开撕工作室,不仅占用了公共资源,更是污染了饭圈风气。在“清朗行动”的背景之下,这些极端情绪化的行为不仅与“理性追星”背道而驰,还让“饭圈”文化呈现出骂声一片的“极端螺旋”态势。
过激的粉丝行径。“饭圈”文化本来就属于社会文化形态里面的一种亚文化形态,其中一些过激的粉丝行为导致“饭圈”文化这种小众亚文化最终带来对主流文化的冲击。2021年5 月,爱奇艺综艺节目《青春有你3》的“倒奶打投”事件就是一种畸形价值观下的追星行为,粉丝为送偶像“出道”不惜倒掉牛奶只要瓶盖上的二维码,狂热追星引发的浪费行为令人瞠目结舌,而这种过激行为已然“规模化”,不仅违反了《反食品消费法》,带来了浪费食物的不良后果,突破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道德底线,更是宣扬了金钱至上的扭曲价值观,对主流文化产生了强烈冲击,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
2021 年6 月5 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针对网上“饭圈”突出问题,重点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重点环节,全面清理“饭圈”粉丝互撕谩骂、拉踩引战、挑动对立、侮辱诽谤、造谣攻击、恶意营销等各类有害信息。同年12 月22 日,中央网信办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 个月的“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国家相关行动的实施,也彰示着对于“饭圈”乱象治理的决心,然而仅依靠政府规制是不够的,整治“饭圈”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偶像纠偏:加强道德自律,引导理性追星。“饭圈”本身具有较高的组织属性,而“饭圈”文化也离不开“偶像崇拜”这一核心内容。偶像作为意见领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偶像养成”模式之下,偶像们深知要想立住根基不断成长,就要将无下限的“宠粉”作为涨粉和留住粉丝的方式,而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就会助长粉丝的不理智行为,比如“氪金(指支付费用)无度”、拉踩引战、虚假刷榜等。因此,偶像也要从以下三个维度自我提升引导粉丝。首先,偶像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单纯依靠粉丝刷榜打投来提高“流量”作为自身成名度高的标准是不可取的,这也是饭圈文化的病态化呈现之一。偶像要想获得一定的影响力,就要将自己的职业能力、作品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其次,偶像应该加强道德自律,引导粉丝理性追星,与粉丝之间建立健康的互动关系,比如带领粉丝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主动关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最后,近年来许多明星事件导致其粉丝在平台谩骂、暴力等行为,引发网络舆论事件,而身为事件主体的偶像却不主动出面,最后往往导致官方点名、平台约谈,明星及工作团队被迫致歉。对于粉丝的不理智行为,偶像应及时干预,加以疏导制止,促成粉丝的理性表达,防止偶像失语状态下的事态恶性蔓延。
平台规制:发挥“管家”作用,完善监评体系。互联网作为“饭圈”最活跃的空间平台,承载了“饭圈”群体的线上活动,是“饭圈”活动的场所提供者,平台通过“饭圈”活动获得巨大的利润,相应也需要承担公共责任,强化平台的公共属性。具体来说,平台应通过言论审查、内容限制等方式对虚假刷榜刷票、网络暴力等行为进行拦截控制;利用技术检测、人工辅助等手段对“饭圈”之中广泛存在的数据造假行为进行数据监视,通过自我净化与自我纠偏提供清朗的“饭圈”表达空间;同时也要将“偶像”与“流量”解绑,降低平台对单纯资本流量的追逐热情,破除“唯流量论”的不良风气,增加对正能量的赋权。例如现在微博平台取消艺人榜单,对超百万次的转发、点赞等数据不予具体显示,仅显示为“百万+”,这些都是对资本流量的控制手段。另外,社交平台及娱乐媒体应对偶像的评价体系进行多元化的重塑,不应该只将“流量”作为评价标准,偶像的社会价值、作品价值等都应该被加入到评价标准之内。比如,可以通过一些算法推送对粉丝及受众推送多元化的优质内容,避免算法机制、数据数量沦为粉丝“氪金无度”的工具。
政府管控:完善法治供给,加强文化引导。 完善网络空间治理,需要政府多方面管控。政府应积极引导“饭圈”规范化建设,保持监管常态化运行。如2021 年开展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具体提出了管控的十项措施,对“饭圈”的乱象起到规范与约束作用。同时,政府在推动专项整治活动进行的同时应该积极扮演倡导者、推动者、制定者、监督者的角色,推动网格化治理局面的形成,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清朗的“饭圈”空间。另外,政府要加强对“饭圈”的文化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饭圈”的文化导向,将社会主流价值观注入到“饭圈”文化之中。借助承载“饭圈”等亚文化群体的网络平台积极进行主流价值观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促进“饭圈”文化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融合。比如在“饭圈”内多树立一些积极向上的偶像典型,加强对“饭圈”内意见领袖、粉头的教育规范,让“饭圈”在正确引导下健康良性发展。
粉丝祛魅:提高自身素养,回归理性思考。粉丝群体作为“饭圈”的主要组成群体,也是“饭圈”治理中的重头戏。粉丝在建立偶像崇拜的同时,也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并且要强化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把控,避免因为自身言行不当造成网络暴力事件。粉丝要提升媒介素养,在追星过程中多一些理性表达,避免成为他人论战的工具。此外,粉丝也要看清资本控制下的“饭圈”本质,摒弃对偶像进行“造神”的狂热思想,避免成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和偶像“印象管理”影响之下的“无脑粉”。
需要说明的是,“饭圈”中也存在诸多具有正能量意义的积极行为,比如在2019 年8 月,“饭圈”女孩联合帝吧网友在Twitter、Facebook 等境外社交平台声援香港警察、抨击“港独”势力,维护“阿中哥”(即中国)。再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饭圈”组织为疫情防控做出巨大贡献,“饭圈女孩”成为驰援武汉中的一支“值得拥有姓名”的独特力量。人们看到了“饭圈”内部分工明确的组织架构、形式多样而又鲜明的爱国表达,她们将以往追星的话语、方式与热情贯注在对祖国的热爱上,是有着极强的亚文化风格的粉丝民族主义的强势崛起,同时也是一次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积极的双向合流。“饭圈”粉丝迸发出的对于主流社会价值的热情和认同,打破了大众对于“饭圈”文化的狭隘认知。“饭圈”文化说到底是亚文化,其中蕴含着被主流文化纠偏收编后成为主流文化中流砥柱的潜在可能,因此对“饭圈”文化的批判应是建设性的、放眼未来的。文化是兼容并蓄的,主流文化与“饭圈”文化之间也不是敌对关系,主流文化要对“饭圈”文化多加引导吸纳,促使“饭圈”文化健康运行,契合主流文化的传播发展,共同塑造“清朗”社会空间。同时,对于“饭圈”乱象的整治,不仅需要政府与平台的监管引导,更需要偶像与粉丝的自律,多方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契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饭圈”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