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方
(韩国又石大学造景学院,韩国 全州 55338;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河北省智慧水利重点实验室,河北 邯郸 05603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水利放在9大网络设施建设的首位,可见国家对水利的重视程度[1]。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对于生活各方面的要求也逐渐增加。在传统水利工程中,仅满足防洪排涝等以安全为主的工程措施已经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群众对城市河流的需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主要发展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和顺应自然成为主要发展方向[2]。在这种形势下,河道生态治理从传统的源头治理向水环境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转变,并由单因素治理向整体多因素综合治理转变[3]。近年来国际上有较多城市河流修复的成功案例,如德国的莱茵河、新加坡的加冷河、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等[4]。本文以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为例,探讨在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人文结合下的现代城市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对于城市河道设计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清溪川是流经韩国首尔市中心的一条河流,全长10.84km,宽66m,总流域面积59.82km2。河流自西向东流入中浪川,然后流入汉江。
历史上的清溪川是一条具有城市公共性质的自然河流。这里会不定时地举办一些集市、灯节等大众参与活动[5]。1934年汉城(后更名为首尔)被定为国都,清溪川作为一条城市内河兼具了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一部分[6]。1950年朝鲜战争之后,大量难民聚集在此,这里已逐渐成为贫困人口聚集的棚户区。日益严峻的环境导致河岸疾病肆虐,成为韩国首尔市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因此,1958年政府开始对清溪川进行填埋工程,并且在1967—1984年陆续修建了高架路和进行下水管道的铺设[7],如图1所示。这种情况持续到2003年,首尔市政府启动了河川修复工程:拆除高架道路,消除安全隐患;重新挖掘河道,美化河流空间;建设特色桥梁,恢复历史风貌;修筑河床保水引水,分流河道保证水质。河川修复工程总耗时2年3个月,于2005年9月对游人开放,现已成为韩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图1 改造前的清溪川地区
通过恢复河道、污水治理、滨水区重塑等措施,将一条人与自然结合、历史与现代对话的河流重现,为当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图2所示。在生态环境方面,不仅增加了河道内的生物多样性,还改善了周边小气候,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增强了空气的流通性,也大幅度减轻了噪音及大气污染[8]。
图2 改造后的清溪川地区及周边商业
韩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9]。清溪川被掩埋后,其各种河流功能也逐渐被废弃,与南山和北岳的山脉协调性和历史统一性也被破坏。
大量民众聚集在河道两侧,普遍环保意识不高,生活垃圾及工业废水等直接排入河道。清溪川被大量垃圾和污泥所覆盖,散发着恶臭的河流也造成了健康隐患,一度成为首尔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因此韩国政府将其第一次覆盖,直到1978年被完全填埋。这时已经成为交通主干道之下的暗渠,两侧成为了商业中心。至此为止,清溪川仅保留了地名,在城市表面已没有河流的痕迹[10]。
首尔市存在大城市共有的交通拥堵问题,因此韩国政府在清溪川地区修建了一座高架路。高架路为双线轨道,主要承载城市东西方向的车流,以缓解交通压力。时任首尔市长李明博在项目启动之初遭到公民和民间团体反对[11]。
虽然修建高架路暂时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但因为噪音和大气污染,且住宅及周围建筑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无法取得一个令周边居民满意的景观效果,也导致清溪川地区逐渐衰落。
由于河道被填埋使其断流,水体无法与外界发生交换成为死水[12]。水环境及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致使水体发臭,水与生物的共生现象已经消失。
清溪川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开放的城市内河、硬化的排污暗渠、高架的城市道路、修复的城市河流”等4个阶段,体现了“从经济增长到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因此被誉为21世纪城市生态革命的真正开端[13]。具体的措施及启示有以下4个方面。
首先开挖河道,对其进行疏通清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增加污水处理系统,从源头解决排污问题,如图3所示。
图3 复原工程的现场
其次,进行水源补给。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以汉江水作为主要的补给水源,第二部分雨水与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第三部分采用了再生水(污水厂的深度净化水)。
最后,在河道流域设计了大量的人工湿地以及水生植物,保持了稳定而持久的水生态环境[14]。由此可见,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前提条件是控制内源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截流,人工净化可作为阶段性处理措施,生态修复作为必要手段,采用中水作为城市河道的主要来源。河流的水资源供给不足,应该积极提高中水的利用率,通过提高污水处理的升级改造等措施,保证城市河流水资源补给的同时也提高水环境质量。
韩国政府通过倡导公众参与,多个渠道征求民众意见。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与政府决策相结合,避免投入更多的治理资金。通过对首尔市中心区域进行交通疏导,建立更加合理的交通动线;增加首尔市的公共交通数量,倡议绿色出行等措施,使修复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城市河道综合治理需要从策划到完工全阶段,建立并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政府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团体及普通民众等各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和建议监督权,让城市居民成为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将清溪川按照不同的设计理念分别进行工程修复,分别是自然景观河流、生态河流和文化河流。首先将笔直的河道恢复为自然蜿蜒河道,以近自然的方式搭配植物品种[15],如图4所示。
图4 复原的生态河道
河流的恢复同样重视生物栖息地的营造。通过搭建人工湿地增加生物多样性,为鸟类提供生态海岸丘陵作为食物来源和休息场所,并提供鱼类通道作为繁殖和避难功能。该段阶梯式河道,既能承受200年一遇的洪水,又能满足人们亲水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修复的主要原则,体现了城市河流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性化修复理念[16]。然而我国的城市河流在进行修复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了单一功能的改进。为了防洪安全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河道护岸进行混凝土硬化等方式,不仅破坏了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也让人类与河水无法进行交流。因此城市河道综合治理需要处理好居民与河流的关系,除还原蜿蜒自然的河道外,还要通过一些动植物的引入,搭建人与水和谐共处的场景。
清溪川生态景观修复中还挖掘了城市文脉,提炼了场地历史,比如保留和恢复了“广通桥”,如图5所示,复原了“浣衣角”。在河道两侧墙壁上还建有巨大的壁画墙“正祖班次图”,起到了传统文化遗产宣传的作用。
图5 保持原貌的广通桥
将大量的亲水平台与沿河带状节点串联,并配合河道两岸的历史文化复现和现代文化点缀,如图6所示,让来往的游人产生互动意愿,实现了滨水景观的空间渗透和游人群体的互动交流。因此,城市河道综合治理需要尊重城市历史,挖掘城市文化,在有限的空间内将历史文化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创造出丰富有趣及多样性的亲水空间。
图6 墙上的壁画及举办的河灯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河流的综合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道硬化、水质污染、景色单一、亲水性差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已经成为大多数现代城市河流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韩国清溪川的河道修复工程,分析其在历史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净水补水、民众参与、景观修复和文化融入等措施,初步探索符合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水环境治理思路,对于现阶段水利建设及河道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河道修复过程中需要公众参与,及时就政府决策进行沟通,如通过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高群众参与度,采取网络和社会媒体对主管部门进行社会监督等途径。如何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进行参与并协调,也是当今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难题,需要通过多方努力共同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