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琪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0100)
(一)黎族装饰品。黎族装饰品凝聚了几千年来黎族人民审美价值观,是黎族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装饰品对外是黎族外在文化的标志,即氏族的标志;对内是成年的标志、婚姻的标志;也体现出黎族的宗教习俗、审美理念等。黎族人民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习俗以及特点鲜明的黎族服饰,比如妇女常穿对襟无纽的上衣,织绣花纹但没有褶的筒裙,在脑后束起简单的发髻,插以牛骨或金属制成的发簪,披或戴着绣花头巾,盛装时饰佩戴各种首饰等。各方言区的配饰也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海岛文化特色,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韵味。
(二)黎族装饰品续存现状。黎族妇女盛装参加活动时喜欢佩戴多种首饰。装饰品从头饰、耳饰、项饰、胸饰、到腰饰、脚饰,样式多样,并且材质多为银质。海南有五大方言区,这五个方言区妇女装饰品也各有不同。就项饰来说,杞方言地区的妇女喜戴银质、铜质或草珠项圈;哈方言地区的妇女喜戴银质或铜质的项圈;赛方言地区的妇女喜戴银质或铅质的胸饰品。再看头饰,润方言地区的妇女喜饰骨簪、骨梳;美孚方言地区的妇女喜饰牛骨簪或银簪;哈方言、赛方言、杞方言地区的妇女喜饰银质或铜质发簪(如图1-1)。其中润方言的人形骨簪是黎族装饰品中极具研究价值的艺术品,骨簪花纹雕刻的十分精美,并且雕刻技术在骨雕之中最为高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它既是黎族润方言妇女的重要头饰,又是雕刻精美的民间工艺品。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同的地区、国家、种族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现象,在这其中文化基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国内学者赵传海认为,文化基因可以表述为:可以被复制的鲜活的文化传统和可能复活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
(图1-1 笔者课题组自绘)
为了对骨簪本身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本文从文化基因的视角,由内到外地分析和萃取黎族骨簪基因。黎族骨簪文化基因组包括材料、纹样、造型、制作工艺、工制、匠意,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黎族骨簪各方面的表现。
(一)黎族骨簪的存在环境。一切物质器具的出现和延续离不开一定的生存发展环境,黎族装饰品也不例外。骨簪取材依附于黎族聚集地的自然环境之下,也诞生于黎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柏贵喜曾指出:“材与环境关系十分密切”和“器型也受材料的制约,材料影响传统工艺基因外在造型的表达”的观点。所以骨簪受材质本身特性的限制,造型为直线体而不是曲线体;材质为动物骨头而不是金和银;纹样的雕刻也依附于骨材料本体,坚硬的骨质适合雕刻简单的几何和重复性的纹样。骨簪的形状大多为扁平的长条形,单人头像骨簪类似一把宝剑,双人头像骨簪则类似双柄剑。这种古老的骨雕刻制骨工艺当前在海南黎族聚集地仍有保留。黎族骨簪珍贵的不仅是制骨工艺,其本身也是研究黎族历史文化、民族特性、个性审美理念、生产生活信息的重要实物材料。
1.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而言,黎族聚居地地处热带雨林,自然环境十分适合动植物生存,因此生物多样性丰富,牛、羊、鹿等动物在海南岛十分常见。黎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动物骨头物尽其用,制作出了种类多样的骨器,骨器原料一是源于宰杀家畜保留骨料,二是源于狩猎。古时的贸易流通并不发达,骨簪工艺的发展则完全依赖当地的环境,所以手艺人会就地取材,一般选用牛腿骨作为原料制作骨簪,偶尔也会用鹿腿骨、猪腿骨。
2.人文环境。海南岛适宜的地形和气候培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骨簪纹样的形成提供了素材。很多骨簪中间的空白处刻有鱼纹,由于古时海南人民靠海捕鱼为生,而骨簪制作艺人都来自民间,所以骨簪刻画鱼纹有年年有余,希望丰产的愿望。这在其他配饰中也有众多的体现,从骨簪的使用习俗环境和黎族的原始信仰来推断,鱼纹不仅仅表达丰裕崇拜,更重要的是生殖崇拜的象征。传统润黎妇女结婚时必戴骨簪,除了美观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以鱼寓求多得子嗣。
骨簪图案还反映出黎族的祖先崇拜,整个雕刻纹样呈人形,传说此人是黎族民间一位英雄,雕刻艺人将其头部的形象雕刻在骨簪上,表示崇敬和纪念,骨簪上的动植物图案纹样也反映了黎族人民的自然崇拜、生殖崇拜。
(二)骨簪纹样的刻画。骨簪的花纹精美多样,十分丰富。簪上呈现侧身人形头像,并分为上中下三段。雕刻艺人在进行刻画时会根据自己对图案的理解和构思直接雕刻,第一段刻有高顶形状的帽子,填充植物纹和几何纹,在边缘部分打个孔系上串珠或红缨穗流苏。第二段为侧身人头像,分为单人头像和双人头像,双人头像呈现两顶高帽一个身体。第三段为身体部分,根据每根骨簪不同条件来划格,每一格所雕刻花纹是不一样的,有三角形、方形、菱形、等多种几何形状,还有弦纹、圈点纹、水波纹、各式的动植物图案等精美的装饰花纹。人形骨簪的装饰图案主要有动物、植物和几何纹三大类。动物纹包含鹿纹、鱼纹、怪兽纹、乌龟纹、山羊纹、鸟纹等。每一种纹样都有不同的寓意,如花果之类表达丰收,龟纹表达长寿,鱼纹表达生育崇拜。蛙纹和鱼纹都是中国传统表达生殖崇拜的图腾符号。
(图1-2 笔者课题组自绘)
将黎族骨簪图案按造型方式分类,中段主体的人脸图案是将传说中的英雄“贡嘎”用简化造型法提炼概括成具有装饰意味的纹样,而上段帽子和下段躯干的装饰图案用几何造型法处理成具体的基本几何形体。(如 图1-2骨簪的文化密码)
分析黎族骨簪图案的组织形式,我们发现黎族骨簪制作手艺人在雕刻骨簪时运用了分层排布式、二方连续、多层嵌套式等多种组织形式刻画所要呈现的图案纹样。(如图1-2骨簪的纹样特征)并且每一支骨簪图案的位置都分布有序,上、中、下段要展现的纹样都是按照帽子、人头像、人体躯干的模式来雕刻的,这是属于黎族骨簪独有的文化。
(三)骨簪的制作工艺及流程。黎族聚集地保留着不少的原始文化,其中骨雕这一工艺的历史十分悠久,而骨雕首饰工艺水平最高的是润方言地区,代表有“人形骨簪”和骨梳等。人形骨簪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一支制作好的骨簪在18—20厘米,雕刻艺人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刻刀、凿、砍刀、火碳、木炭等。
骨簪的制作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流程体系(如图1-2骨簪制作过程)。从水煮去油、破料截料、修整大形、雕刻钻孔、打磨、上色、上蜂蜡、灼烤定色这一系列复杂的制作工序到精美复杂的图案纹样。在骨簪开始制作之前,骨簪艺人先要进行骨簪原料的挑选,一般会选用牛腿骨,并且要保证骨头的大小与长度是否适合所需。
第一道工序是将挑选好的牛骨放入沸水中煮1到2个小时,去掉牛骨的骨髓、油脂和肉,用干净的水反复冲洗,然后对洗好的骨头进行晒干处理。第二道工序是对晒干的牛骨进行破料截料,也就是用小钢锯或者砍刀将牛骨切割成2厘米左右的长条状骨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骨簪制作的截料步骤大部分采用机器切割,可以更大限度的使用骨料,避免切割不准确带来的原料浪费。第三道工序是用锋利的凿子或刻刀把英雄头像、身体、服装配饰以及各种花纹图案雕刻在切好的骨条上,同时将雕刻时产生的骨刺给打磨掉使其平整光滑。此道工序是最耗时、最考验雕刻者技术的一道工序。第四道工序是在雕刻好的骨条上涂抹木炭灰,使颜色渗透进雕刻刻痕中,并擦掉多余涂料,呈现骨簪的黑白朴素之美。有些制作者上色也会使用大青叶汁液。第五道工序是在上完色的骨条表面打上蜂蜡进行固色,再用布对其进行擦拭抛光,显现光泽,露出黑白相间的花纹图案。第六道工序是对做好的骨簪炙烤定色,防止在使用中脱色变形。第七道工序是添加配饰。装饰品有串珠、铜片和红丝线。
(四)工制。随着黎族掌握骨簪技艺的老一辈手艺人相继离世,王启敏成为当今海南省仅存的省级黎族骨簪传承人。骨簪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是父子相传,有着统一的制作流程工序。雕刻一支骨簪所需时间要看手艺人的熟练程度,大约需要5到12天,想要雕刻的好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和一定的艺术造诣,同时也要具备耐心和细心。骨簪的形和纹样讲究对称之美,体现均衡的美感,但世界上没有两支一模一样的骨簪,这也是由于每个雕刻艺人的喜好和审美各不相同,雕刻手法也有些许差别,这正突显了传统手工艺品的手工之美。
(五)匠意。骨簪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是父子相传,制作者多为男子。制作者赋予骨簪独特的符号与意义,使骨簪并不单是用来固定发髻、装饰打扮的工具。它也是黎族人民审美和思想精神的体现,更是黎族社会与信仰的反映。
骨簪在润方言区象征爱情与婚姻,男子和女子相恋后,男方会赠送一支骨簪作为定情信物或纪念物,女子出嫁时也会头戴骨簪,妇女遇到黎族重要节日时也要佩戴,甚至死后骨簪也要砸碎随葬,可见其在黎族社会的重要性。骨簪上雕刻的动植物纹样、人纹也反映黎族人民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一点在本文第二部分人文环境小结中也有具体分析。
(图1-3)
(一)唯一性。唯一性原则主要是用来识别黎族骨簪特有基因。特有基因强调存在的唯一性,在其他手工艺中不会存在,在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骨簪中也不会存在的基因。根据唯一性原则,黎族骨簪特有基因是纹样和骨雕技艺,是黎族骨簪的标志性基因,决定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突出性。突出性原则是为了识别骨簪中密度较高的基因,这类基因数量较多,为许多手工艺所共享。符合突出性原则大多是基因纹样,包括人面纹、鹿纹、鱼纹、怪兽纹、乌龟纹、山羊纹、鸟纹,骨簪的制作雕刻技艺以及骨簪本身也符合突显性原则。
(三)可持续复制性。骨簪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基因必须是在历史上形成的,通过复制与变异而传递下来,并且变异并未改变这一要素的本质与功能,这才能称为骨簪基因。比如骨簪一直使用的牛骨、骨雕技艺、人面纹、鱼纹可以称为基因。但是现在新的原材料、工具、纹样不能称为基因,因为它们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无法判断在以后的时间是否会继续延续。比如现在截料加工工具中新使用的机器、代替骨簪原料的材料等;现代新设计的纹样等不能称为基因。
(四)主导性或关键性 。主导性或关键性原则,是指基因要素为众多文化现象所共有,但对某一手工艺必不可少,若基因要素抽离,这一手工艺的性质、结构、功能均发生改变。骨簪的材料牛骨、纹样雕刻就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通过收集黎族骨簪的相关信息,分析研究其文化基因,建立数据库,以此明确可视化的内容和方向,展开黎族骨簪的信息可视化图形设计以及系列设计。提升黎族骨簪的信息辨识度、传播速度和交流程度,使受众可以更准确更快速更容易的获得想要了解的关于黎族骨簪的知识。
具体方法:以黎族骨簪为研究对象,以黎族骨簪文化基因的研究为理论指导,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途径,分析与提取黎族装饰品——骨簪的信息,从而形成有关黎族骨簪的各类信息的集成。
通过黎族骨簪的发展时序、纹饰、色彩、材料、工艺、工制等方面探索黎族骨簪信息视觉化的方法与途径。也适当结合可视化学科中基于时间的可视化方法(如时序图、日历图等)、基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如GIS等)、层级信息可视化和多维度可视化等方法进行可视化呈现。
目前国内基于文化基因角度对黎族骨簪的可视化研究很少,希望更多人加入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基因研究和可视化研究的行列,推动手工艺传统文化的发展。以期提高人们对黎族骨簪的认知与鉴赏力,激发人们的地域文化认同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途径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可视化方式,增强传播和保护,让我国甚至世界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