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陈振林
抑扬手法是记叙类文章写作中的常见手法。抑是贬抑,有批判、贬损之意;扬是褒扬,有称心、赞美之意。运用抑扬手法,可以使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也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的美与丑,起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我们在写作记叙类文章时,运用抑扬手法最常见的两种形式是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欲扬先抑,即先抑后扬,就是先贬损,后赞扬。我们要赞美一个人或物,不必先直接写其优秀品质或良好精神,而是先写其看似不好的言行表现或怪异现象,最终达到褒扬的效果。比如老舍先生的文章《母鸡》,先写讨厌母鸡,写母鸡吵闹、吃软怕硬、骄傲自大等特点,但又接着写它作为母亲保护小鸡,为小鸡找食,还耐心地教小鸡学习啄食、掘地、洗澡等生活本领这些事。作者对母鸡的情感也因此由“讨厌”转变为“尊敬”。这里就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位“鸡母亲”的伟大形象。
先扬后抑,就是先写其“好”,再写其“不好”,写其“好”的目的是突出其“不好”,作者实际上对所写人或物持贬损、批判的态度。比如有同学写在操场上看到的一个女孩,先写她的美丽:有披肩长发,有漂亮脸蛋,有苗条身材,还有碎花长裙。接着,写这个女孩嗑起了瓜子,随意地吐出嘴里的瓜子壳。这个女孩虽然外表漂亮,却有着随意吐瓜子壳的行为,美好的形象立即坍塌。先扬后抑,更有力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抑扬手法有着极好的表达作用,能让读者在抑扬转化之中迅速读懂人或物的特点,领悟作品所要阐发的事理,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我们在运用时,要把握好火候,抑要抑得有理,扬要扬得合情。
在例文《小鲫鱼》中,“她”为买“他”的小鲫鱼而拼命还价,从三块三毛钱一斤还到了三块钱一斤,写出“她”节省甚至吝啬的性格,这是抑。而在后文中,“她”主动还给“他”十块钱,写“她”主动还钱信守承诺的品质,这是扬。先抑后扬,有力地塑造了“她”这个人物形象。
□陈振林
她盯了他一眼,在他进到这个小菜市场的时候。
他还是那个样子,穿着件半旧的棉夹袄,夹袄的右下角沾着大大小小的泥浆。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种老式的自行车,车后座的两侧各挂着一个木桶。他推着自行车走,车身吱呀吱呀地响,木桶里的水随着车的颠簸溅了出来。
她知道,那木桶里是一条条的鲫鱼,鲫鱼们随着荡动的水也荡动着。
他将自行车停在了菜市场的一个角落。她走了过去。
“这鲫鱼,多少钱一斤啊?”她问。她五十多岁,岁月在她的额头上留下了一条又一条皱纹,像大大小小的沟壑。
“得三块三毛钱一斤哩。”他低着头说。他的手在木桶里搅动着,木桶里的鱼儿也活泼了起来。
“咋这么贵了哩?”她觉得价钱高了,“前边那大草鱼才七块钱一斤,大活草鱼。”
“嫌贵的话,那你去买那大活草鱼吧。”他的头抬了起来。
她也不示弱,紧跟着说了一句:“你不少点钱,那我就去买大活草鱼了。”
“我这是正宗野生的鲫鱼。这大冷的天,哪个情愿下到水里去捞鱼?也赚不了几个钱的。”他说着,紧了紧自己的棉夹袄。
风像水蛇一样钻进了衣领,她也紧了紧自己的棉袄。“可……咱家那刚上班的儿子喜欢吃这小鲫鱼哩,好吃,吃完了鱼,鱼汤也喝了,还想着连刺儿也吃进去。”她小声地说。
“那……这样,咱们不多说了,就三块钱一斤吧。你要多少?”他看了她一眼,说。
她咯咯笑了起来,像个小孩子一般。她拿过他递来的小渔网,就势在左边木桶里捞了满满的一网。她知道这也不过五六斤的样子,她至少得买上这么多的。家中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就爱吃这小鲫鱼,准确地说,是特别爱吃他卖出的小鲫鱼。这些小鲫鱼,每条不过二两重的样子,都长着黑黑的背脊,游在水里,像一段段黑色的小毛线。
也不知他每年从哪里捞来这些小鲫鱼,像固定了时间一样,一进入初冬,他就会进入这小镇上的小菜市场。每年初冬,他也不过出现五六天的样子,然后,又会是一整年遇不着他,自然也就遇不上他的小鲫鱼。
过秤,六斤刚好。
付钱,十八块钱正好。她把钱递给他,然后离开了。
“大姐,这有二十八块钱哩。”他大声叫住了她。
“哦,小哥,我欠你十块钱的。”她说。
“是吗?”他愣住了,好像并不记得有这件事。
她站住了,微微一笑,说:“去年我在你这儿买了八斤小鲫鱼,每斤两
抑扬手法在文章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彰显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但是,在运用中,切不可抑完之后扬不起来,或是扬完之后抑不下去。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用词的分寸,不要抑得太低或扬得太高。抑与扬之间要注意过渡自然,不要显得生硬。块八毛钱,得付二十二块四毛钱。我没带够钱,你就少收了我十块钱。我欠你十块钱啊!”她一下子将去年的事像倒箩筐一样倒了出来。
他似乎记起了什么。
“你不知道,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哩,记在心里。我一直想着今年冬天你一定会来,我会再买你的鲫鱼,将这十块钱还给你。”她说完,就消失在人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