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丽丽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君主,后人称其为“李后主”。他善作词、精书画、通音律,是一位颇有才情的君王。他的词风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亡国前的词主要以记录奢靡的宫廷生活为主,风格绮丽柔靡;亡国后的词则融人了国破家亡之痛,更具艺术感染力。
在国破之后,他被软禁了起来,从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一个需要仰人鼻息的阶下囚。在此期间,他创作的词可谓是字字血泪,诉说了其心中的“悲怆”。这一首首情感真挚的词让他成为词坛上一颗耀眼的星星。客观来说,李煜作为一名君主是失败的,他并没有一位君主该有的胆识、魄力和担当;但是作为一名词人,他却是无比成功的。正如清代的郭磨在《南唐杂咏》中所说:“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下面,笔者就解读一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当宋军的铁骑浩浩荡荡踏破了南唐的国都之后,南唐短短39年的统治就这样结束了。南唐后主也由“九五至尊”沦为了阶下囚。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李煜已经被囚禁了三年。相传,他在生日当晚创作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以怀念自己的故国。后来,这首词传到了宋高宗的耳朵里。高宗非常生气,便下令赐死了李煜。李煜虽死,却留下了一首生命的哀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以问句开篇,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春花”明明是春天里的景色,却给人一种冷寂、萧瑟之感。“往事”自然是过去发生的事。那么,在词人的眼中,哪些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呢?自然是亡国之事。自己曾身为一国之君,却不思民生和庙堂之事,荒废了朝政,一味沉醉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导致国破家亡。一句“何时了”道出了词人心中的悲苦。试问:如果当真面对着“春花秋月”一般的美景,他又怎么会嫌时间过得太慢呢?设身处地站在李煜的角度思考,我们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原本是独占一方、高高在上的南唐君主,一朝国变,却沦为了没有尊严、备受屈辱的亡国之君。眼前的景色还是那么的美好,似乎与之前的别无二致,却与自己再也没有什么关系了。往事再也不会重现了。眼前的美好只能勾起词人的无限悲伤。景越美,词人便越觉得心酸。今昔对比,令人伤感。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其中的“东风”指的是春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风来来去去,但是自亡国后,属于词人的春天就再也没有来过了。只有寂静的小楼与他为伴。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不停地思念着自己的故国,心中既孤苦又悲伤。在一轮明月之下,他远眺故国,遥想故国。尽管故国已经“不堪回首”,但他还是忍不住一次次地思念它。只是“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他已经无法复國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当年的宫殿是如此的辉煌。“雕栏玉砌”仍在,“朱颜”却再也无处可寻了。那么此处的“朱颜”指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指当年南唐皇宫内的美人;有人说是指李煜自己,他如今憔悴不堪,早不如往昔那般光彩照人。“在”和“改”对比鲜明,展现了李煜心中的心酸悲苦和无可奈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短短一句话,凝聚了词人在国破家亡后的巨大悲痛和万千愁绪。李煜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春水”来喻“愁”。春水是源源不断、滔滔不绝的,词人心中的愁绪也如这无穷无尽的春水一般。王国维在评价李煜的词作时就曾说过:“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都说“最美丽的诗歌往往也是最绝望的诗歌,甚至有些不朽的篇章也是纯粹的眼泪”。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字字滴血,道尽了他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是一首生命的哀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