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的大背景下,西关迅速发展为广州对外贸易活动的主要场所。西关人民以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力求创新、工商为本、务实兴业、海纳百川、开放兼容、雅俗共赏、平和质朴的人文精神,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内驱力,推动西关地区经济繁荣昌盛,促进文化蓬勃发展,形成了以商贸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西关文化,在建筑园林文化、工艺文化、饮食文化、粤剧曲艺、平民文化等方面独具特色。探究西关人文精神的渊源与内蕴,对正确认识近现代以来西关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动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广州;西关文化;人文精神;渊源;内涵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8-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8.033
基金項目:本文系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社科类项目(项目编号:2020KYS17)的阶段成果。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广州瞄准“老城市新活力”再出发,全力提升文化引领作用。西关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广州文化的缩影,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地方人文底蕴。老西关人身上传承下来的务实干练,勇于开拓,兼容并蓄等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成了当下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的重要课题。探究西关文化繁盛的渊源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广州传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关发展历史渊源
广州地处中国边陲岭南,珠江下游,濒临南海,与中原有五岭相阻隔,自古交通相对封闭,自然环境恶劣,因此广州早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比中原地区相对缓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广州人民在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乐观从容地生产生活。随着中外商贸往来和民族融合的不断发展,广州不断吸收海外和中原地区的优秀文化,继承了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西文化的融合地,形成了开放、兼容的人文特质。
西关,是广州荔湾区的旧称。明清时期,南海县管辖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统称为西关,位于今天荔湾区,北接龙津路,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荔枝湾。明清以前,西关是广州城的郊区,以乡野文化为主,“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就是对千年名胜荔枝湾在荔枝成熟时节的写照。明清以后,西关地区商业贸易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广州的商贸、文化和生活重心。清朝前期实行“一口通商”政策,迅速带动了西关地区的经济繁荣,至清末民初,西关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空前鼎盛。经济的兴盛发展推动了西关地区城市文化的蓬勃发展,并发展出独具岭南特色的西关文化,也涵养了独特的西关人文精神。
二、西关文化特色
(一)西关商贸文化
广东自古就有重商的历史传统。自秦汉以来,广东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镇,广东人一直承担着与世界交往的重任,并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千年的商业沉积,孕育着广东浓厚的重商传统,促进了广东商贸文明的蓬勃发展。
明清以后,西关逐渐成为广州的商贸中心。乾隆至道光年间,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使西关地区从郊区农村迅速发展成为广州经济和文化的重心。广州西关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窗口,成为当时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他们的商业活动迅速带动了西关地区的经济繁荣,至清末民初西关的经济发展达到全盛时期。十三行曾是在华外国人的集散地,通商贸易使最初的贸易货栈发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商贸文化成为西关文化中最主要的底色,洋行商人成为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先行者,在他们身上体现着视野开阔、见识广博的西关人文特质。
(二)西关建筑与园林文化
西关经济的富庶带来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建筑文化的繁荣发展。西关大屋、私家园林、骑楼等广州传统建筑就是西关文化发展的杰出代表。西关大屋是晚清广州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格局设计既有利于穿堂风又兼具冬暖夏凉的优点,被誉为“岭南民居建筑文化的瑰宝”。
18至19世纪初期,西关一带涌现出由十三行商人兴建的规模宏大、雍容华丽的私家园林,包括潘家花园、伍家花园、海山仙馆在内的大批珍贵历史文化建筑。它们不仅是岭南园林的巅峰之作,还引发了清代时期欧洲各国模仿“中国式”园林的盛况。西关大屋和园林文化展示的是广东传统建筑的风貌格局和创造者的智慧,也蕴含着西关人家家教家风的精神内涵和家族荣耀的文化传递。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民国初期西关大量出现骑楼建筑。骑楼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风格的外廊式样的商业建筑,既符合南方自然生态环境的现状,又顺应城市商业发展的需要,还体现了西关地区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三)西关工艺文化
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工艺文化的发展。在繁盛的海外贸易与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各种新奇的材料、独特的工艺、迥异的审美等因素,对西关本土工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长期的外贸传统也使西关人民具有广博的见识和创新的思维,使得社会风气包容而开放,为新艺术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了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聚居在西关十三行商馆周边各行各业的工匠们将中西方的材料、工艺、样式、形态、审美特点等融入工艺品的生产中,创造出风格独特的广州外销品。如“西关五宝”: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通草画、外销扇、广式家具、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广受海外欢迎的清代广州外销工艺品,既为后世留下了精美绝伦的工艺文化遗产,也展现了广州人民的勤劳、智慧与才华。
(四)粤剧文化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迷,这是粤剧留给后人最丰厚的文化遗产。西关是“粤剧之乡”,也是粤剧发展的大本营,在粤剧由外来戏剧本地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30 年代,西关地区有海珠、乐善、宝华、民乐、西华等多家戏院,此外还有西堤大新公司、长堤先施公司、十八甫真光公司等天台粤剧场。西关的恩宁路被称为“粤剧之街”。
1946 年,素有“粤剧祖屋”之称的八和会馆搬迁至恩宁路,粤剧名伶张活游、芳艳芬、罗品超、任剑辉、白雪仙和靓少佳等居住在恩宁路附近。著名编剧家冯志芬、陈冠卿、何建青, 舞美设计家洪三和、何碧溪,粤乐家黄不灭、崔蔚林,以及著名粤剧表演家千里驹、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曾三多、红线女都曾住在西关。西关地区汇聚地方文化名人,他们不仅表演艺术出类拔萃,而且为人亲和、质朴,与市民关系融洽,体现着西关文化的质朴气质。
(五)平民文化
西关文化蕴藏着色彩鲜艳的平民文化。广州远離中原地区,在文化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包容力,对儒家正统文化也有较大的游离性和独立性。同时,西风东渐对西关地区民众生活和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形成追求平等、世俗享乐的心理倾向。比如,西关美食体现着平民文化。西关美食自古闻名,素有“食在广州、味在西关、源自泮塘”的说法。西关美食文化形态丰富,有顶层美食酒楼,如广州酒家、莲香楼、陶陶居等老字号,有遍布大街小巷适合中档消费的特色餐厅、茶楼,还有琳琅满目、满足日常饮食需求的特色小吃店,都体现着西关美食的文化精髓:丰俭由人、出品精美、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也体现着西关世俗平民精神。
三、西关人文精神内蕴
地区人文精神是指地区居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文化积淀中沉积下来的跨越时代发展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总称。区域人文精神必须植根于区域传统文化沃土,以区域文化传统为根基和血脉,提炼精华,磨砺品格,在长期的时代演变中塑造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特质。
广州西关人文精神是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西关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西关繁盛的商贸文明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培育铸就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精神,也体现着西关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践行的最为具体的价值观念和最为深厚的文化意识,引导人们的思维趋向,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推动西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根据《广东人精神丛书》所述,广府人文精神表现为以“乐天务实”为核心的“敢为人先,生猛不拘”“实干兴业,重商崇利”“海纳百川,雅俗一体”的精神。结合西关文化发展历史渊源及文化特色,广州西关人文精神基本内涵主要有如下内容。
(一)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
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西关地区的人们始终辛勤劳动、拼搏进取,传承岭南重商文化传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开拓了海外商业贸易,促进了西关地区商贸经济的鼎盛发展,推动了西关地区商贸文化的昌盛繁茂。这种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重商精神,不仅表现在一般市民经商谋利中,还表现在官吏、读书人也不以经商为耻,积极加入经商行列之中。
西关人民的经商足迹不仅在当地,还踏遍全国,甚至敢于海外冒险谋利。19世纪中期,广州人敢于冒险到美国淘金或出卖劳力当苦工,寻求致富之路。清朝时期,广州的官吏、仕子经商十分普遍,达到了“无官不贾,且又无贾不官”“儒从商者为数众多”的程度。这一时期还形成了著名的“广货”,如广利、广绣、广钟、广沙、广象牙雕刻、藤器、白糖、果品等进入了国内外市场。因此,广州便有了“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美誉。
今天,广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大踏步走在改革开放前列,传承和发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为广州经济文化焕发新活力提供精神动力。
(二)工商为本、务实兴业的精神
在漫长的工商贸易实践中,西关地区的人们始终秉承重商传统,塑造了广州人民机敏的商业意识、宽广的商业思维、讲求实效的市民精神,形成了西关通行的商业法则,繁荣的商业市场,创造了繁茂的商业文化、务实的人文精神。
西关十三行商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他们精明过人、能财善贾,商业意识机敏、抢先把握商机,办事效率高,商业意识强,十三行的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四大行商就是其中翘楚,被称为“广州四大富豪”,创造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同时,他们不仅经济富裕,还注重德性修养,热心公益、乐善好施,致富不忘回报家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他们还富而好学,振兴文化,其中“商业救国、教育兴邦”是南粤文化名人黄咏雩一生的理想。
今天,广州城市更新以文化传承为核心,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和发扬工商为本、务实兴业的精神,为广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和利用提供创新动力。
(三)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精神
在长期的海外贸易往来中,西关地区的人们始终思维开阔、开放包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璀璨的西关文化。清朝“一口通商”时期,也是各种文化交锋激烈之时,十三行商既要会经商、懂英语,还得在清廷官员和各国洋商之间斡旋,对行商的要求极高。当时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中,只有广利行的卢观恒是广东新会人,其他三大家族都是福建人,十三行中能成气候的多数是福建人。正是在这种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流、碰撞、融汇中,十三行商较早接受了外来文化的洗礼,并不断吸收中原和海外的优秀文化,创造了西关的鼎盛繁荣,形成了跨越古今中外、雅俗共赏的西关文化,凝聚了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地方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西关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广彩”“广绣”“广雕”等工艺美术都是在漫长的商贸往来、文化碰撞、交融、发展过程中形成,也蕴含着开放兼容的人文特性。
今天,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西关文化构建了新老广州人的城市记忆,西关人文精神也构建着城市家园精神共识,传承和发扬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精神,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文化共同体提供精神支撑。
(四)雅俗共赏、平和质朴的精神
在长期的各种文化汇聚、碰撞、交流中,西关地区的人们始终雅俗共赏、平和质朴、睿智低调,形成了充满市井气息的平民文化。平民世俗文化主要体现在西关人民衣食住行之中,无论在大众娱乐消费,还是艺术审美情趣方面,体现着关注平民需求、满足平民愿望和关注民生福祉的人文精神。
西关地区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讲究实用,犹如“一盅两件”的饮茶习惯;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追究雅俗共赏。在消费娱乐文化方面,广州近代百货业诞生在西关人流稠密的商业区街道,广州近现代电影制片业和电影院的也多在西关选址,比如明珠影院、金声影院、西濠影院、广州影院等。这些大型百货公司、影画院与附近众多的老字号酒家、洋行以及中西合璧的诸多特色建筑等,共同构成当时广州最时尚最繁华的商业、休憩和娱乐场所。长堤一带被认为最能表现近代广州的市井风情和当年喧嚣嘈杂的繁华盛况,也是平和质朴、世俗平民精神的最好写照。
今天,广州城市更新过程中强调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传承和发扬雅俗共赏、平和质朴的平民精神,唤醒新老广州人对广州本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建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提供精神保障。
四、结语
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文化积淀中,西关地区人民创造了繁盛的商贸文明和独具特色的西关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地方人文底蕴。西关地区之所以由单一的乡野文化发展为多元的城市文化,得益于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西关地区人民秉承岭南文化的重商传统,以十三行商为代表的西关人民顺势而为,以敢为人先、锐意进取、力求创新、务实兴业、海纳百川、开放兼容、雅俗共赏、平和质朴的人文精神,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开拓了西关地区商贸经济的全盛发展,促进了西关文化的丰富繁茂,因此,西关在近现代广州发展史上大放异彩。
以史为鉴、开拓未来。梳理西关文化的璀璨成就,挖掘西关人文精神的历史渊源与基本内涵,探索西关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背后的西关人文精神的动因与支柱,对讨论广州经济、文化焕发新活力、广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和利用的新动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文化共同体、实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等课题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梁凤莲.文化的原乡[M].广州:广州出版社,2020.
[2]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编.广东精神丛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
[3]黄淼章.五羊衔谷与广州人文精神[J].粤海风,2003,(05).
[4]李燕.廣州西关地区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特色[J].文史博览(理论),2013,(10).
[5]温朝霞.以广东新人文精神推动文化强省建设[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25(03).
[6]左康华.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广东人文精神——新时期广东人文精神建设研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8,27(06).
作者简介:
姜自凤,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