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互驱”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2022-07-24 19:09赖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专业素养协同发展教育信息化

赖艳

【摘 要】在国家提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基于UMU平台强大的知识分享与传播功能,积极探索在UMU平台支持下小学数学教师跨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与实施,通过“三课互驱”课题,即开展课题“捆绑式”共研、课堂“聚焦式”共创、课程“卷入式”共建,形成协同发展共同体,全方位提升区域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关键词】专业素养;教育信息化;UMU平台;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7-042-04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到要“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为加大教育精准脱贫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区域教育差距,加快教育信息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成教师协同发展,2019年9月,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联合广东省电教馆、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广州市电教馆、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中心、清远市教育局、清远市教育研究院共同开展“互联网+教师协同发展研究”项目。该项目开始之前,应用UMU平台对广州市、清远市两地85 位教师开展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以及需求的调查问卷显示:在课堂管理能力、教材研读能力、科研能力、备课、上课以及评课能力、研读学生的能力等方面都有70%以上的老师认为需要加强,其中科研能力占比最高,达到73%。

数学学科作为推动本项目运转的主要学科,两地小学数学教师通过UMU平台在线互动,通过课题共研、课堂共创、课程共建,实现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的共同提高,[1]在实践中探索构建了“三课互驱”的跨区域小学协同发展路径(图1)。

“捆绑式”课题共研是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路径的起点

“互联网+教师协同发展研究”项目满足广州市、清远市两地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需求是第一位的。而科研能力的增长是一位教师将教育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归纳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把握教育的一般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主要路径。因此,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路径的起点即课题“捆绑式”共研,具体表现如下。

1.两地课题研究内容相互交叉

研究目标基本一致,研究内容有交叉点,研究路径相嵌,研究成果可互通。如广州市天河区课题名称是“UMU平台支持下小学数学教师区域协同发展路径研究”,清远市连山区课题名称是“信息技术支持下跨区域小学数学课例研修模式研究”。课题研修的内容是两个课题的研究内容交叉点,跨区域教师的共同成长是两课题的共同研究目标,而课例集则是两地课题互通交流的成果。

2.两地课题组成员互相支持

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具有不同专业水平,能够相互学习,且主要成员在各自学校担任的职务能够组织调动本区域或本校的教师開展相关研究。

“聚焦式”课堂共创是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

UMU平台是知识与传播的免费学习平台,能够加速知识的流动,让每个人融入、分享、收获,是一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方式。[2]UMU平台最早亮相于2015年企业培训与发展年会,后来逐渐被引入到学校教学。UMU平台功能强大,是人人可教、人人可学的互动学习平台,除了签到、问卷、讨论等功能之外,新增的手机直播、AI评课功能为跨区域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本项目基于此平台开展了“课堂共创”。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无论是区域内还是区域外都是教师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

1.聚焦主题,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

确定“课堂共创”的主题需要两地双方达成共识。尽管区域不同,学生不同,教材不同,理念存在差异,但教师追求高品质的课堂教学的心愿是一致的,路径是相通的,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会是相同的。比如:在概念教学中,学生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计算教学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如何沟通,教师课堂提问如何精炼等。因此,基于共同问题确定的主题将大大提高跨区域教研的适切性和针对性。

(1)聚焦“概念教学”

以2019年9月25日开展的“数与代数”之“数的运算”课题研讨活动为例。本次活动尝试研讨不同年级同一类课例,由两地不同学校的三位教师完成,分别执教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乘法的竖式”以及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

前期:按确定课题→查找文献→共享资料→个人先备→共同研讨→试教修正→课例展示→听评课→反思修正这9个步骤在UMU平台进行课程小节的设置,展开线上线下的研修活动。

当日利用问卷设计以下3个问题:“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学生主要学什么?这三节课应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教师提出的哪三个问题最打动你?这使跨区域观课教师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概念教学中学生应该学习哪些重要知识与技能,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应提出怎样精准的问题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本次活动有127名教师签到,65人观看直播,25人提交讨论。

(2)聚焦“相同内容”

广州市、清远市两地所用教材版本不同,课堂教学的“共创”,经历了各用各的版本到以清远市连山区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为主的过程。每种方式的相通之处是“聚焦主题,双方共研”。但从效果上看,越是共同聚焦与课堂链接紧密的问题,对教师越有帮助,即同一教材同一内容同一问题的研讨是对双方教师触动最大的。应用国家课程数字教材的平台,2020年9月清远市连山区教师与广州市天河华阳小学教师同课异构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二位数”(北师大版),在UMU平台上两地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提问、教学片段等维度进行了问卷评课,再次对“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进行厘清。在“应培养学生哪些关键能力?”的问题中,一位老师写道,“数的运算”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还应该在数形结合讲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类比想象能力以及迁移转化能力等。在“哪一个环节最打动你?”问题中,一位老师写道,华阳小学在课堂开头播放“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视频,在结尾播放“天问一号”升空视频,头尾呼应,有利于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由此,深挖教材内容中的育人价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成为两地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共同追求。

2.大师引领,提升专业精神与专业智慧

借助广州市天河区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华阳小学邀请俞正强、储冬生、贲友林、顾志能等全国知名特级教师莅临学校开展不同主题的教研活动。大师们带来的不只是在各自研究领域中高水平的课例、精彩的讲座,以及撰写的文章和书籍,更重要的是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与人格魅力对两地教师在专业精神与专业智慧上的引领。

每次“大师引领”的活动都以大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主题,以“课例+评课+讲座”的形式展开,分别通过UMU平台直播给清远市连山区教师们观摩或邀请部分骨干教师远程参加。2020年10月23日顾志能特级教师的“生问课堂 提升学生素养”主题活动专场共 630人参与,讨论 542人次,作业完成 240人次,UMU平台课程小节中记录下教研参与者的感言(图2)。

“卷入式”课程共建是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未来之路

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以及课程领导力是当代乃至未来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清远市连山区中小学以及集团校的部分教师来说,还正在起步阶段。因此,分以下三个阶段推进“卷入式”共建是跨区域教师协同发展的未来之路。

1.构建框架,顶层设计

基于我校“七彩生本自立课程体系”以及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通过对国家课程内容和结构的重组、拓展、建构并实施“蓝之海”思维课程群。该课程群既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开发的基础性课程,也包括满足学生在学科学习广域需求和认知深度需求上的拓展性课程,还包括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开发的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型课程,具体框架如图3。

选择容易操作且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数学游戏类课程与数学阅读类课程作为“课程共建”的主要内容,能促使跨区域教师迅速达成共识。

2.以点带面,联合共建

有了共识,就有了行动,再联合开展活动,促使两地课程共生共长也共享。2019年11月,以“玩游戏,练技能,蕴素养”为主题,以扑克牌为道具,组织天河区三所学校教师分别展示三节游戏课:奥体东小学一年级扑克牌游戏课程“开着火车去钓鱼”、侨乐小学二年级游戏课程“胜利大逃亡”、凌塘小学三年级扑克牌游戏课程“开心12点”。本次活动共2303人次观看直播。其中有83%的参与教师表示愿意加入“游戏课程”开发与实践团队中。

3.成果展示,遴选评奖

UMU平台支持下的课程共建已经起步,相关学校的教师自觉参加到“课程共建”中,共同思考,一起创造。2020年5月,华阳小学集团数学学科开展“蓝之海”思维课程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为成果框架,因为是疫情期间,以微信公众号“推文”呈现为主要形式。集团5所成员校共有11个团队参与,成果内容涉及数学游戏、数学阅读、数学与健康、综合与实践等领域。成果展示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且此次活动促使教师在构建课程过程中,有力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教师在这些课程实施中,体会到学生与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不同表现。

分析与讨论

1.构建并实施了UMU平台支持下跨区域小學数学教师协同发展路径

根据群体动力理论,凝聚力是推动群体朝向既定方向发展、维持群体运行的积极力量[3]。共同的研究目标,共同的课堂追求与共同的课程兴趣点成为激发跨区域小学数学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的内驱力。各种跨区域的教研活动一是提供给跨区域教师高水平的学习机会,激发教师对学科专业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积极跟随时代步伐,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二是搭建展现教师专业才能的平台,促进教师体会到专业成长的乐趣,从而提升对专业成长的认同感。而正是UMU平台强大功能的支持,简单又方便地提供给跨区域教师学习、展示、互动、交流的平台,着实打通了信息传播的通道,并轻松形成资源共享的局面。

2.“课程小节”促进跨区域小学数学教师逐步构建自主发展路径

UMU平台的强大功能主要通过“课程小节”的设置来实现。不同的活动主题,不同的活动目标,不同的参与人群应当设置不同的“课程小节”,比如:以“概念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设置概念感受、概念建构、概念应用、核心素养与思维发展的“课程小节”,暗示参与教师关注概念学习的路径以及目标。而在“数学阅读课程开发”的主题教研活动中,则引导教师对“数学阅读课程”展开新的思考。因此,“课程小节”不仅体现研究者的“教学能力”,还体现其“教研能力”,“课程小节”不仅能反馈教师的所学,更重要的是促使听课的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思考,并引导教师去查找相关资料,翻阅相关书籍,在教学反思、分享交流和科学研究中,逐步建构自主发展的路径。

反思与建议

1.UMU平台中“课程小节”的设置需更专业,落实需更充分

“课程小节”设置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专业性不足,如何更贴近教师的“需求”,要更对应活动的主题,更针对活动的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建构“自主发展”的路径,这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二是“课程小节”落实、反馈与追踪不足,每一次活动中看的人多,发言的人不多,能完成所有内容的教师少。如何做到人人参与,且都能有所收获,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2.UMU平台支持下跨区域教师的协同发展路径要进一步丰富

借助市区项目与区名师工作室的平台,建立我校校本教研的机制,在UMU平台的支持下开展各项有品质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两地教师积极成长。但仍需要进一步增加两地教师线下教研次数,让“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更有凝聚力和驱动力。项目负责人要明晰关键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课题共研、课堂共创以及课程共建,只是“捆绑”“聚焦”和“卷入”,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参与意识”能否在课题结束后延续,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两地的教研机制还有哪些要改进创新之处?如何帮助清远市连山区中小学校建立常态课和校本教研体系,形成学校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良好教研生态,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这些应该是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教育均衡化的实现尚需时日,但借助UMU平台的支持打破区域及不同校区之间共同学习的地域限制,为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新路径。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但这也恰恰促使我们对教育均衡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潘智群,陈久文.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 69.

张洁. 基于UMU互动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35.

金秀平,宗春燕. 群体动力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共同体构建[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11):197.

猜你喜欢
专业素养协同发展教育信息化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