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静 王斐 靳秀花 李存桂 张艳荣
(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科,青海 西宁 810000)
新生儿窒息指胎儿娩出后1 min内出现的无自主呼吸或呼吸不规律症状[1]。患儿临床表现以皮肤青紫、青白色,呼吸微弱或不规则,心率较低或不规则,肌力松弛,喉反射消失或存在等为主[2]。此外,患儿还将合并低氧血症、酸中毒等病理改变,并因此损伤患儿中枢神经、心、肾等系统功能。心脏是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受累器官,有研究发现,新生儿窒息后患儿心肌损伤率达到40%以上,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及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临床常用的心肌损伤评估指标,其中CK-MB主要由心肌合成,该值异常往往提示心肌存在病理变化;cTnI则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内,该值的异常表达不但与心肌病理变化有关,还可能与骨骼肌疾病有关。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是心肌细胞合成的一种保护因子,具有血流动力学调节,心肌凋亡抑制等多种功能;心性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则是心脏内的一种小胞质蛋白,是心梗、心衰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常用诊断指标之一[4]。本研究拟将CK-MB联合CT-1及H-FABP诊断新生儿窒息患儿的心肌损伤情况,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CK-MB、CT-1及H-FABP判断心肌损伤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窒息新生儿98例为观察组,其中有心肌损伤者31例。纳入标准:①新生儿窒息、心肌损伤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标准[5],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7分为窒息,其中5~7分为轻度窒息,≤4分为重度窒息。②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畸形等。②合并有宫内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等。另选取同期健康新生儿50例为对照组。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测方法 收集两组新生儿外周血4 mL,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高速冷冻离心机进行离心操作,转速设置为5000 r/min,半径为6 cm,时长为10 min,取上清选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新生儿CK-MB水平,选用ELISA法检测CT-1及H-FABP水平,试剂盒由贝克曼公司提供,具体步骤参照相应说明书[6]。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性别、胎龄、体质量及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血清CK-MB、CT-1及H-FABP比较 观察组血清CK-MB、CT-1及H-FA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CK-MB、CT-1及H-FABP比较
2.3 观察组有无心肌损伤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有心肌损伤患儿和无心肌损伤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及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有无心肌损伤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2.4 观察组有无心肌损伤患儿血清CK-MB、CT-1及H-FABP比较 观察组有心肌损伤患儿血清CK-MB、CT-1及H-FABP明显高于无心肌损伤患儿(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有无心肌损伤患儿血清CK-MB、CT-1及H-FABP比较
2.5 血清CK-MB、CT-1及H-FABP判断心肌损伤的价值 血清CK-MB、CT-1及H-FABP判断心肌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9、0.815和0.862(P<0.05),其中CT-1及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CK-MB(P<0.05),截断值分别为6.80 ng/mL、70.50 ng/L和20.55 ng/mL,灵敏性分别为65.00%、78.50%和82.00%,特异性分别为60.00%、75.58%和80.00%,见图1。
图1 ROC曲线图
新生儿窒息的病因主要有:①母体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子痫,严重贫血,急性传染病。②子宫、胎盘因素,如子宫异常痉挛、膨胀、出血,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全等。③难产。④胎儿因素,如胎儿肺发育不全,呼吸道阻塞,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畸形等。患儿伴有的组织缺氧现象极易引发心脏等脏器损害,并且这种脏器损伤在早期无显著外在表现[7-8]。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测虽然可有效检出患儿心脏损伤,但在可读出结果时,患儿疾病往往已较严重[9]。与此同时,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有心肌损伤患儿和无心肌损伤患儿性别、胎龄、体质量及身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与患儿是否合并心肌损伤无关。因此,实验室检测成为新生儿窒息早期心肌损伤诊断的重要依据,但临床尚无新生儿窒息患儿心肌损伤实验室诊断“金标准”[10]。为此我们进行了本组研究,旨在探究有效的新生儿窒息患儿心肌损伤早期实验室检测指标。
CK-MB是平滑肌及脑组织内的一种二聚体,健康状态下,血清内几乎无CK-MB表达[11-12]。当心肌因缺氧或其他损害而出现坏死时,大量的CK-MB被释放,因此,临床将CK-MB纳为心肌梗死、外伤以及横纹肌肉瘤等疾病的诊断指标之一[13]。本研究中,观察组血清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发现新生儿窒息患儿CK-M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儿童,这与患儿缺氧带来的组织损伤有关。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有心肌损伤患儿血清CK-MB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肌损伤患儿,表明CK-MB可有效提示新生儿窒息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伤。但值得注意的是,患儿脑、肝以及肌肉等组织也将因缺氧损伤而释放大量的CK-MB,因此单纯性CK-MB具有的心肌损伤诊断特异性较差[14]。CT-1是白介素-6家族成员之一,主要由心脏成纤维细胞合成[15-16],具有心脏保护功能:①降低再灌注损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再灌注是心肌活性恢复的首要方式,但同时也将促使大量氧自由基表达,并诱导心肌细胞死亡。而CT-1可通过诱导PI3K-Akt或ERK通路内的激酶酶原磷酸化,并活化该两个通路,进而通过一系列的级联反应对再灌注心肌进行保护,降低其死亡率,促进新生儿窒息患儿损伤心肌修复[17]。②促使心脏成纤维细胞分裂及蛋白质合成。CT-1可诱使心脏成纤维细胞内Jak、STAT1以及Akt等物质的磷酸化,进而诱导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18]。③影响心室重构。CT-1可通过促蛋白质合成,增强细胞内容物,以及影响蛋白-核酸比等方式诱导心肌细胞肥厚化,进而影响心室重构[19]。本组研究中,观察组血清C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有心肌损伤患儿血清CT-1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肌损伤患儿,可以发现CT-1可有效评估新生儿窒息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伤。H-FABP是存在于心脏组织内的一种小分子蛋白质,具有胞内脂肪酸运输能力[20-21]。当心肌出现损伤时,大量的H-FABP将通过损伤的细胞膜进入血液内,并且发病后的1~3 h内即可检测到血清H-FABP的高表达。有研究发现[22],H-FABP在新生儿窒息患儿中的表达水平与患儿窒息程度有关,患儿窒息程度越高,其心肌损伤风险越高。本研究中,观察组血清H-FAB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有心肌损伤患儿血清H-FAB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肌损伤患儿,提示血清H-FABP可有效诊断新生儿窒息患儿的心肌损伤。随后的诊断效能研究显示,血清CK-MB、CT-1及H-FABP判断心肌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9、0.815和0.862,其中CT-1及H-FABP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CK-MB,可以发现CK-MB、CT-1及H-FABP均可诊断新生儿窒息患儿的心肌损伤,但CT-1及H-FABP的诊断效能更高,这可能与CK-MB的心肌损伤诊断特异性较低有关。
早期诊断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对挽救患儿生命具有重要意义[23]。本组研究发现,CK-MB、CT-1及H-FABP是一组具有较高效能的早期新生儿窒息心肌损伤血清诊断指标,或可成为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诊断“金标准”。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营养素-1及心性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判断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中有一定应用价值,其中心肌营养素-1及心性脂肪酸结合蛋白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