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艳 许梦帆 杨超凡 尹宝重* 李建文 韩 捷
(1 河北科技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2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3 石家庄市长安公园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4 唐山市耕地质量保护中心 河北 唐山 063000)
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镰孢菌复合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以假禾谷镰刀菌为优势致病菌[1~2]。该病虽然在苗期也有一定危害,但其主要危害时期在玉米成株期[3]。近年来,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秸秆全量还田,且缺少翻耕作业,导致该病发生虽然有一定起伏,但总体发生仍然较重。玉米感染该病菌,首先在茎基部及根部表现症状,之后蔓延全株,并影响叶片光合能力[4]。玉米叶片光合功能下降后,会因同化物积累不足而造成减产[5]。在生产调查中发现,虽然玉米茎基腐病发生较为普遍,但不同级别病害对叶片功能影响差异很大。为明确不同级别茎基腐病对玉米叶片功能的影响,更为准确的评估茎基腐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为此进行该试验。
1.1 试验地概况。试验于2021 年夏玉米生长季在辛集市马兰农场进行。试验区土壤为中壤土,该地块多年茎基腐病发生严重。
1.2 试验品种。供试品种为大地916,为中感茎基腐病品种。
1.3 试验方法。2021 年6 月16 日播种玉米,基本苗54 750 株/hm2,行距60 cm。按试验田茎基腐病发生程度,对病害采用9 级分类法分级,在田间选择0级、3 级、5 级、7 级、9 级等5 个级别的玉米感病植株进行标记,每个级别为1 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 次重复,每个重复150 m2。分别在玉米开花期,花后8 d、16 d、24 d、32 d 和40 d,测定第1、第2 和第3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和黄化速率,顺序由上到下记为穗位第1、第2 和第3 叶。每重复3 株,每处理9 株。
1.4 叶片净光合速率和黄化速率测定方法。叶片净光合速率测定采用LI ~6400 进行,时间为上午9:00 ~11:00。叶片黄化速率测定,用佳能EOS ~200D 相机拍摄后,Matlab 软件图像分割拾取黄化叶面积,计算黄化比例[11]。叶片黄化比例=(黄化叶片面积/叶片面积)×100%。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 24.0 进行数据统计,多重比较分析采用LSD 法。
2.1 对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1.1 对第1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由图1(a)可知,开花至花后16 d,5 级及以下级别茎基腐病植株对第1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而7级及以上级别的第1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则明显下降。与健株相比,开花至花后16 d 叶净光合速率平均降低32.7%,5 级及以下级别茎基腐病植株第1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平均下降17.3%,而7 级及以上级别叶净光合速率降幅达57.4%。
2.1.2 对第2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由图1(b)可知,第2 穗位叶光合速率受茎基腐病影响稍小,与健株相比,花后16 d,3 ~5 级病害叶净光合速率降幅较小,16 d 后降幅则明显增大(平均降幅7.1%)。7 级和9 级感病植株第2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降幅明显,花后16 d 之前和之后相比分别平均下降13.4%和42.8%。
2.1.3 对第3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由图1(C)可知,第3 穗位叶也表现为低级别茎基腐病对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小,而重度级别则影响显著;同时,生育期越靠后,发病程度越严重,其净光合速率下降也越严重。
2.1.4 总体影响。总体看,开花至花后40 d,各病级感茎基腐病植株第1 ~3 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平均比健株下降22.8%,其中3 ~5 级降低19.7%,而7 ~9 级则降低31.6%。花后不同时期相比,花后16 d 前各病级植株净光合速率降幅均较小;16 d 后降幅增大,这说明病害对叶片功能的影响是随生育期推迟不断加重的。总体看,虽然随生育期推迟,健康与感病植株叶片光合速率都有下降趋势,但感茎基腐病植株光合速率降幅更大。其中,3 级和5 级影响较小,花后40 d 光合速率降幅比健康植株平均高3.3%;而7 级和9 级则影响较大,花后40 d 光合速率降幅比健康植株平均高22.3%。
图1 花后不同天数不同级别茎基腐病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2.2 对小麦叶片黄化速率的影响
2.2.1 对第1 穗位叶黄化速率的影响。由图2(a)可知,开花至花后24 d,5 级及以下级别茎基腐病植株第1穗位叶黄化速率与健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7 级及以上级别黄化速率则有明显上升,与健株相比,开花至花后24 d 平均高10.9%,16 d 后则平均高30.5%。其中,9 级茎基腐病植株叶片黄化速率更高,花后24 d 内平均高16.0%,24 d 后则高21.4%。
2.2.2 对第2 穗位叶黄化速率的影响。由图2(b)可知,开花至花后24 d,5 级及以下级别茎基腐病植株第2 穗位叶黄化速率与健株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7级及以上级别黄化速率则有明显上升。与健株相比,开花至花后24 d,5 级以下级别茎基腐病植株黄化速率升高11.4%,5 级以上级别茎基腐病植株黄化速率则高31.6%;24 d 后,5 级以下级别茎基腐病植株黄化速率高18.9%,5 级以上则高45.9%。
2.2.3 对第3 穗位叶黄化速率的影响。由图2(c)可知,茎基腐病对第3 穗位叶同样有显著影响,但3 ~5 级影响较小,开花至花后40 d,3 级和5 级黄化速率增幅均在10%以内,但7 级和9 级均增加30%以上。
2.2.4 总体影响。总体看,茎基腐病对小麦叶片黄化速率影响显著,3 级和5 级影响较小,7 级以上影响大;开花至花后40 d,0 级、3 级和5 级平均黄化速率为6.69%,而7 级和9 级平均黄化速率则为24%;其中,9 级茎基腐病植株3 个穗位叶开花至花后40 d平均黄化速率29.4%,对叶片光合作用带来显著影响。
图2 花后不同天数不同级别茎基腐病对小麦叶片黄化速率的影响
叶片是作物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其对作物产量的贡献远高于其它非叶器官[9]。而穗位叶则一直被认为是玉米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其光合产物的形成能力远高于其它叶位叶片;因此,该叶位叶片早衰或同化能力下降,会对产量产生巨大的影响[10~12]。茎基腐病是玉米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该病虽然发生时期主要在成株期,而且最先危害茎基部和根部,但随发病程度加重,逐渐对地上部也产生影响[13~14]。本研究表明,中轻度(3 级和5 级)茎基腐病对玉米光合速率和叶片黄化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重度(7 级和9级)的影响则较大,花后40 d 光合速率降幅比健康植株平均高22.3%,7 级和9 级叶片黄化速率平均达到24%,显著高于3 级和5 级。因此,作为一种土传病害,茎基腐病对玉米地上部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虽然中轻度对叶片功能影响相对较小,但植株的养分输送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进而进一步限制地下部水分和养分向籽粒供应,并最终影响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