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健 郭宇坤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层次人才;对策建议
一、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鄉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路径,即“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其中,人才振兴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因而被视为乡村振兴战略核心要素之一。随着脱贫攻坚圆满成功,中国迈入着力解决相对贫困的后脱贫时代。在新的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全党高度重视的问题。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由此可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河南作为人口众多的“三农”大省,探索如何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指导,为乡村社会注入活力,进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当下重要工作。
面对严峻而又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河南省提出要构建一流人才政策,尽力满足人才需求,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与凝聚高层次人才。然而,由于经济实力的相对劣势和人才生态环境欠佳,省内高层次人才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人才管理工作较为粗放,评价体系不够科学,体制机制不够灵活,“放管服”改革不到位,整体性投入不够,服务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整体上看,一方面,由于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存在“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同时经济发展又受限于人才数量”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作为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阵地,目前河南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科研人员数量较少、科研团队水平不高、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产业研究院及实验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这些因素造成河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难、留下人才也难的困境。
二、河南省凝聚高层次人才制约因素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填写问卷收集量化资料的调查研究方式,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来认识和把握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整体状况,找出制约河南省凝聚高层次人才的影响因素。在实际调研中,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高层次人才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368 份,剔除21 份无效问卷后,共347 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86.7%。经过分析问卷数据,对研究对象的性别、受教育水平、工作时长、所属单位性质、月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进行整体把握。
此次参与调研的高层次人才,男性有201 人,占总人数的57.9%;女性有146 人,占总人数的42.1%。在受教育水平方面,本科有16 人,硕士研究生有220 人,博士研究生有111 人,有硕博学历的人占总人数的95.4%。高层次人才学历普遍较高,且专业能力强。在工作时长方面,随着年龄增长,41~45 岁与46 岁以上两个年龄段的群体工作更为稳定,基本上在同一单位工作10 年以上,而40 岁以下的青年则更倾向于选择新的就业岗位。在工作单位性质与职称方面,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77 人,在科研机构工作的有115 人,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的有155 人。在月收入水平方面,月收入在1 万元以下的有78 人,1~2 万元的有66 人,2~3 万元的有51人,3~5 万元的有126 人,5 万元以上的有26 人,总体收入较高,但低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
在掌握高层次人才现状和特点后,笔者将影响培养和凝聚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的因素分为工作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三部分(见表1)。
(一) 工作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单位制度、工作压力、薪酬水平等
1、工作环境。有100 人认为工作环境一般,仅能满足基本需要,还有21 人认为当前的工作环境已经对他们形成严重困扰。
2、单位制度。有超过70%的人认为职位晋升和薪酬制38度不合理,他们十分关注自身发展前景及实际报酬,因为这两种制度直接影响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
3、工作压力。有24.6%的人认为人际交往负担大,主要体现在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维系不仅需要经济支出,还需要揣摩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心理与感受,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还有22.3%的人认为工作中自我价值难以实现,工作内容与自身预期不符,他们在工作中的获得感和存在感不足,因而产生较多思想上的压力。
4、薪酬水平。与同行业工资相比,90%的人认为自己的工资低于或等于同行,接近50%的人认为他们的付出应有更多回报,反映出他们对当前薪资待遇仍不满意。
(二) 个人因素,包括个人能力、家庭因素、价值观等1、个人能力。有107 人认为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占总人数的46.7%,反映出他们当前工作内容与个人能力并不匹配。
2、家庭因素。在所有家庭因素中,最为突出的是子女教育问题和住房价格问题。有76.9%的人认为省内教育成本与竞争压力过大。虽然高层次人才在省内属于高收入人群,但对高昂的房价和教育花费仍感到困扰。
3、价值观。超过70%的高层次人才现阶段更为看重实际生活品质,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并不是首要选择,因而从思想观念上更在意薪酬水平和工作待遇。
(三) 社会因素,包括当地政府的人才政策、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文化风俗环境等
1、当地政府的人才政策。从整体上看,当前我省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相关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低于部分省份,在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也稍显不足。
2、科研基础条件。当前河南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科技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集聚力不够。
3、文化风俗环境。省内高层次人才籍贯多为河南,对省内文化风俗较为适应。同时,由于中原文化兼容并包,十分容易融入,因而基本不会使外来高层次人才产生困扰。
三、进一步优化河南省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的对策建议
在对工作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三类培养和凝聚高层次人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按照影响力强弱排序,可以得出“经济收入欠佳>发展潜力欠缺>人才重视度不足>工作条件太差>生活环境堪忧>专业匹配度低>人际关系不和”的结论(见图1)。它清晰地反映出高层次人才更加在意薪酬待遇和未来發展前景,以及在工作中得到的重视和尊重程度。
上述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我们应该以提高薪酬、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为重点,采取多种举措培养和凝聚河南省高层次人才。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塑造自然宽和的单位文化。在薪酬制度方面,薪资水平与河南省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紧密相关,因此,短时间省内薪资水平无法与经济发达省份竞争。所以,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就更为迫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外部竞争压力,也能让高层次人才感受到内部薪酬分配的合理性。同时还要让他们认识到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不能仅局限于金钱,这就必须通过单位文化建设来促进问题的解决[1]。例如,简化日常工作办事流程,建立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充分尊重人才的意见与需求,从而在精神层面让他们自愿留下且充满动力地工作。
第二,创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形成人才驱动创新的生动局面。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理念,做好人才强省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2];不断完善优化高层次人才政策,夯实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人才基础;强化跟踪问效,切实保证政策落地,取得实际效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培育创新文化,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同时,以产业集群的人才资源聚集效应为突破口,给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与创新平台。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人才聚集功能,能够提升河南省高新科技产业和高新区竞争力,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此外,还要依托科技创新引导有关乡村振兴项目,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吸引人才,以人才振兴再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第三,深化高层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活高层次人才创新活力。坚持引育并举,拓宽选拔人才方式与平台,加强对前沿尖端领域人才的关注,支持高校加大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稀缺人才、潜力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3]。要围绕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待遇、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持续打造一流创新人才生态;要加快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价值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第四,推进“双一流”创建和加快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必由之路[4]。乡村振兴需要高校提供人才支持。首先,要实施“双一流”学科创建工程,按照扶优、扶强、扶特原则,加大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在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优化。同时在全省高校中遴选优势学科,作为“双一流”学科创建后备军,针对当前现状制定专项方案,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形成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合力,力争有更多省内院校跻身国家“双一流”高校行列。其次,强化产学研联动,鼓励建立创新机构与产业研究院;推广智慧岛等“双创”载体,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
第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为高层次人才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努力发掘具有成长潜力的科研人才,尽力满足其科研设备需求。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支持政策,留住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重视科研实验室建设,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产业研究院与实验基地建设,实现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积极创建国家种业实验室,构建以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为代表的省实验室体系,不断强化储备、梯次推进,重塑重构全省创新平台。
第六,构建专业高效的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配套服务。要确保人才留得住,在提供资金支持基础上,还要致力于使人才融入社会,让其从感情上真正愿意留下来[5]。在人才落户之后,应强化与户籍相关的一系列城市资源服务能力,例如,保障子女教育资源,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吸引力。此外,还要制定购房优惠政策,通过地方财政补贴充分保障高层次人才购房能力,或提供租房补助政策,给予其充足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