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建华 官宇
摘 要:近年来,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创意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实践应用,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意性随文微写作为创意写作的一种习作方式,有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想象力的培养、习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意写作;随文微写;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16-0004-04
三年级是小学的一个转折阶段,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起始阶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二学段中对习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将“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摆在首位,可见兴趣、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乐于习作、善于习作、创意习作呢?笔者认为,趣味浓、步子小的创意性随文微写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必然选择。
一、创意性随文微写的内涵
创意性随文微写可从两个角度来解读,何为“创意写作”,何为“随文微写”。
创意写作的“创意”正如饭菜中的“一点儿盐”,仅一点点,便会凸显作品的灵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这“一点点”灵性和精神。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要有创意,体现在“三创新”,即教学材料创新;写作样式创新;活动设计创新。对于学生来说,要通过这“一点儿盐”,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文微写”,指的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依托文本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点,帮助学生进行即时仿写和创造性实践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主要采用当堂练笔的形式,字数一般在200字以内,具有微目标、微主题、微篇幅、微用时等特点。短小精悍的随文微写不仅是对习作难度的降低,也是对体裁的一种创新。
二、创意性随文微写的原则
创意性随文微写是创意写作门类下的一个具体分支,它立足课堂,依托统编教材,融合了创意的趣味性和微写的精巧性。
(一)创新性
创意性随文微写是一种有创意的写作教学课,或称写作的创意教学。它区别于传统的“写一篇文章”式的沉闷低效的写作,以追求教学的创造性、新颖性为主要目的。通过对写作的素材、文体、知识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把写作教学引向真实的生活,并积极探寻写作教学与数字时代同频共振的写作方式、写作形态、写作功能。
(二)小切口
随文微写的“微”突出表现在“切口小”,具有目标小、主题小、篇幅小、用时少等特点。即结合学情,在学段目标的指导下,对标单元习作要素,立足文本内容及表达特点,确立课时小目标,借助小篇幅的随堂微写单,精准落实一个能力点,实现当堂理解、当堂实践、当堂评价。
(三)强趣味
兴趣是一切的老师,当前习作教学的很多痛点就在于学生不想写、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创意性随文微写在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表达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资源和形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采取他们的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演一演、写一写。几句话,或者一段话,唤醒思维活力,唤醒写作的“激情”。
(四)向未来
创意性随文微写,不仅着眼于当前的一节课,更是面向学生未来的,通过一个随文微写编织一张螺旋上升的能力大网,使学生在成体系、成系列的课堂教学中,逐步提升习作能力,从而达到“小步子快走”的目的。
同时创意性随文微写不只是为了单纯让学生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和形式,更重视教育学生认识到写作的交际价值和功能,把写作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位学生都深深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写作,写作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三、创意性随文微写的设计思路
统编教材双线组元,每个单元人文主题鲜明,语文要素突出。每单元的课文选择和单元习作的能力点有直接的关联,便于将单元的习作目标細化分解到每篇课文中,通过每一课打通一个小能力点,潜移默化中实现单元习作质的提升。因而创意性随文微写是语文教学的有力途径,而统编教材则是创意性随文微写的基石。在这样的整体思路下,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具体的设计。
(一)自主建构,“趣”探究
创意性随文微写最关键的就是搭建起单元螺旋上升的知识结构图谱,明晰每一课的目标能力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微写活动。在支架的搭建过程中,实现“微”中有“趣”;“趣”中有“度”,不仅单元有梯度,学期也有梯度,从开始的填字、填词,接着接触思维导图,进而化有形为无形,培养大脑构思进行续写、仿写、创写。具体的支架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1.田鼠洞微写。“田鼠洞微写”是通过关键词、句的提示给学生搭建习作支架,让学生用补白的方式进行习作,从而内化作者的表达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该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其中《大自然的声音》一课要求运用生动的拟声词来仿写“厨房是一个音乐厅”。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会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下笔,此处就可以借“田鼠洞微写”开展练笔。
厨房是一个音乐厅。煤气灶点燃了火苗,
得冒着红色的火焰。上面坐着一锅热汤水, __________得冒着泡泡,好像在说:“ __________ ”。水池中 __________ 。
前面两个小空仅让学生填写拟声词,在“好像在说……”处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厨房的事物变成性格迥异的小精灵。学生最喜爱讲这样的故事,后面发散思维不再设限,让学生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实现由扶到放。
2.图画微写。“图画微写”是指借助与文本关键情节相关的图画,帮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在情境中激发想象,在支架引导下创意表达的一种微写方式。呈现方式有三种,直接展示型、补充缺失型、创意续编型。在微写单的设计中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如三年级上册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的随文微写单,就联合使用了直接展示和补充缺失两种形式,充分刻画“红头”向“青头”表示感谢的情景。由于童话类文章想象丰富,一些情节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此时就可借助“补充缺失型”的图画微写帮助梳理,如图中 “牛肚子历险图”在教学中就可借助它梳理出“红头”的旅行图和“青头”的营救图,并通过提炼关键词,感受“红头”处境的惊险与“青头”的奋不顾身。在此基础上,顺势创设“牛口脱险”以后二人相见的场景,直接展示相拥的画面,引导学生沉浸在情节中,从而更深刻体会人物的情感。此情此景下的“红头”会做的动作,会说的话,自然而然从心中、口中、笔下流淌而出。同时,通过图画随文微写的练习,也为本单元习作——编写童话打好基础。
3.长胡子微写。“长胡子微写”是通过主题、结构、要素等的提示,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打开想象空间,迁移运用作者表达方法的一种微写支架。它给学生广阔的发挥空间,适用于情节反复类文章的续写、激发想象类文章的创写。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是阅读策略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想象奇特,情节反复,当学生看到文末的省略号时会不由自主展开想象,但语言表达不规范。这时,就可借助“长胡子微写”帮助学生梳理情节,引导学生发现每次情节反复,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都是按照固定的顺序开展,帮助学生内化作者的表达逻辑,然后给足空间放手让孩子去创作。
(二)创意解读,“趣”创想
微写的创意不仅仅体现在所搭建的支架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本的解读上。深度挖掘、趣味解读、尽情畅想。
如《一块奶酪》一课,一般教师引导学生去想蚂蚁队长下次搬运其他东西时又会怎么样?带着这样的思考继续深挖一层,体会文本的深层含义。在这个故事中受到触动最大的起初不是我们,而是那些蚂蚁,尤其是最小的那只蚂蚁。那么不仿设想“多年以后,那只最小的蚂蚁成为了蚂蚁队长……”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有的学生可能说:“哦!它会成为像蚂蚁队长这样的领袖,像老蚂蚁队长一样公正严明,爱护幼小。”那么其他蚂蚁呢?这个蚂蚁家族以后会越来越壮大吗?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启发学生去思考蚂蚁队长的言行对整个蚂蚁家族的影响,对正在阅读的“我们”的影响,从而理解精神文化代代传的深远意义。
这样的深度挖掘,创意解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写作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启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三)多元融合,“趣”体验
创意性随文微写不仅仅体现在支架搭建的精巧,内涵挖掘与观察视角的奇特上,也体现在借助资源的多元化,感受方式的沉浸式,创作过程的有趣性上。具体呈现为多媒体的融合、多载体的融合、多学科的融合和多种教学技术的融合等。
在随文微写的引导上不仅可以借助常规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源,还可以创意使用一些小诗、短文、电影等,创造沉浸式的体验课堂,开展阅读微写、电影微写。
习作的创作载体也可多元化,创写单是常规的方式,此外还可以利用板贴,如《海滨小城》一课在单元习作要素“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的指导下,创写“校园的秋天”,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分发大号田字格纸,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写景物,另一人写特点,小组交流后上台展示,并板贴自己的关键词,如此往复,一篇完整的习作就出来了,既直观又高效。此外,习作的创作载体也可以不落在纸上,如在童话指导课上还可以开展童话故事接龙。学生的作品也可图文并茂,最终习作评价时可挑选优秀作品集结成报纸或者图书刊印,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将视域拓宽,打破学科的壁垒,把语文课涉及到的学科统筹起来,整体协调联动,实现多学科资源的融合,开展基于真实生活场景的PBL项目式学习,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同时,更贴近真实生活,更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让学生更愿意自觉运用语文文字,自由表达他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此外还可将网络课堂技术应用进来,开展混合式微写课堂,翻转式微写课堂等等。
创意性随文微写就是一段奇妙的旅程,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参考文献:
[1]郭学萍.“小学创意写作课程”实践的四个“超越”[J].中国教师,2019,(10).
[2]郭学萍.创意写作:给心灵一个表达的机会[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7,(10).
[3]乔兰斌.激发写作情感唤醒主体意识[J].新一代月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