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萌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纪委发布通报:由于三十岗乡社会事务办负责社会保障的工作人员作风拖拉,导致企业退休人员没有及时拿到2022年度认证慰问金,被区人社局通报到乡政府后才完成打卡发放,在全区造成了较坏影响;三十岗乡社会事务办具体工作人员被全乡通报批评。
随着能力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干部“不作为”现象逐渐减少,但某些干部身上的“拖延癥”却时有出现——一两天可处理完的工作事项,有人能拖上半个月;更有甚者,居民的房产登记竟有十年八年办不成的……这些办事拖拉的干部不仅会损害群众利益,贻误一地一部门的事业发展,还会影响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风气,进而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
真抓实干是干部能力作风的综合反映,干事创业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有没有狠抓落实的本领和“只争朝夕”的干劲。而办事拖拉之所以能成“病”,有的是因为干部作风不实,或是不愿担责任、冒风险,或是因为得不到“好处”而没动力,于是遇到问题绕道走,该办不办、急事慢办;有的则是因为干部能力不足,落实上级部署不知从何下手,于是磨磨蹭蹭,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直到拖“黄”了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是在与时间的赛跑中、在把握机遇的争抢中取得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广大党员干部都应牢固树立慢不得的紧迫感、拖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使命感。一方面,不断增强理想信念,在思想上补足精神之钙,拧紧思想开关,自觉强化责任心;另一方面,要不断补齐能力短板,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提高履职尽责的实际能力,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诚然,要让广大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神经、保持紧迫感,各级部门和党组织也必须规范办事流程,强化制度约束,实现全方位、全过程、零死角监督管理,倒逼干部不敢拖、不能拖;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专治干部“庸懒散浮拖”问题,把“混日子”的干部揪出来、踢出去,把“勇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从机制上戒除干部“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