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梅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0403)
“我悲哀时大笑,我欢乐时哭泣,在最苦的酒中品尝甘美滋味;我又经常去把事实当作谎言,抬眼仰望上天却又跌进窟窿”。这是法国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诗歌片段,通过大量运用两个意义相反的对立概念去突显矛盾交织的内心状态,以对立的两者营造出全新境界,给人以更深的哲理思考。该手法在英文中被称为Paradox,即悖论,属于矛盾类修辞格。英文中类似修辞格还有Oxymoron,即矛盾修辞法,如“one-man band(光杆乐队)”、“darkness visible(可见黑暗)”等。该辞格也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此外,该辞格在日常生活中也比比皆是。如“巨婴(big baby)”、“打是亲,骂是爱”。对这种广泛存在的语言现象的研究,中外学者主要聚焦其修辞、句法、语义、翻译及语用功能,基本都是对其静态结构和表达功能的研究,如Yeshayahu Shen、王叔新、窦小英等人的研究,但较少从认知学角度进行分析。据统计,中国知网有关“矛盾修辞认知”的文章约16 篇,虽然数量不多,但已有认知方面的转变。如杨国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概念合成理论和常规关系理论剖析了矛盾修辞格的生成与功能机制[1],但对该辞格的具体认知机制及构建过程则一带而过。张旭运用“四空间”理论整合网络对矛盾修辞的认知过程,并强调语境的作用[2],但输入空间及空间元素如何通过分劈方式产生并未给出解释。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Fauconnier 和Turner 的概念整合理论,结合分劈概念生成方式,分析特定语境下矛盾类辞格的动态产生和理解机制,并揭示其意义构建和整合具体过程。
英文中的矛盾类辞格主要包含Paradox 和Oxymoron,前者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于句子层次上的修辞,而后者被看作存在于小于句子词组结构中的一种修辞,可说是Paradox 的浓缩,又被称为“压缩的悖论(condensed paradox)”[3]。“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第 三 版)将Oxymoron 定 义 为“A deliberate combination of two words that seem to mean the opposite of each other”,即刻意将两个看似互相矛盾的词组合起来。中文里与该修辞法类似的有“反映”[4]、“对顶”[5]、“相反相成”[6]。虽然中文没有统一名称,但这几种修辞法本质都是两个在意义上互相对立或排斥的词语组合。为表述方便,本文统一使用“矛盾修辞法”,其包含Oxymoron, Paradox和中文的“反映”、“对顶”、“相反相成”在内的更宽泛定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引子”,只有启动人的认知机制,语言才产生意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可将矛盾修辞法定义为:在认知机制作用下将表面完全对立、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或判断置于词组或句中,让它们在对立中突显要表达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意味深长的哲理,从而产生独特的语言效果。
矛盾修辞法的分类主要有句法、语义两个角度。本文主要考察矛盾修辞法的意义构建及生成认知机制,所以主要采纳语义角度的分类。目前有关语义角度的分类有代表性的研究有: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Shen 教授根据语义将矛盾修辞法分为直接、间接矛盾修辞两类[7];Gibbs 根据上义词与下义词接近原型的程度将其分为无标记、有标记、中性矛盾修辞法三类[8]。如鲁迅《野草》中的名篇《死火》,“死火”相比“死活”更为中性,“死火”中的“火”有生命象征,与“死”构成间接对立。实际上中性矛盾修辞法可归入无标记矛盾修辞,因为它们在语义上不直接构成对立与矛盾。因此本文在分类上采纳Shen 教授的二分法。①直接矛盾修辞法是两个概念形成直接反义和对立。如“成人宝宝”,“成人”与“宝宝”构成直接反义关系,“成人”通过扮演“宝宝”吃奶嘴、穿大号尿不湿来缓解压力,其描述的是生理上已成年但心理上未“断奶”的成人群体。类似例子还有“小大人”、“老顽童”、“崇高的卑鄙”、“True lies(真实的谎言)”、“The coldest winter I ever spent was a summer in San Francisco(我经历过最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等。②间接矛盾修辞中的两个概念从意义上来讲不构成绝对反义关系,其中一个概念是另一概念的反义下义词,属间接矛盾对立关系。如影片名Mr. Mom(妈咪先生),Mr 和Mom 不构成直接反义关系,“Mom”是“Mrs.”的下义词,而Mr.和Mrs.属直接反义关系,这样Mr.和Mom 形成间接反义关系。类似例子还有“open secret(公开的秘密)”、“Eyes Wide Shut(大开眼界)”、“We are busy doing nothing. Working the whole day through;Trying to find lots of things not to do(我们忙于无所事事。忙碌一整天去寻找很多不用去做的事)”。中文里类似例子也比比皆是,如“男阿姨”、“女汉子”、“外向孤独症”、“睁眼瞎”等。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是Fauconnier 和Turner 在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 Theory)基础上提出和发展的,强调意义不是简单“1+1”组合,而是一种动态构建过程,一种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再创造,这为人类对新概念的认知做出了有力而详细的解释。Coulson 和Oakley 对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整合理论不仅可用于各种层次的分析,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建立起人类语言与人类思想行为相关联的方法”。[9]Fauconnier 和Turner 在专著“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中把“概念整合”描述为一种从旧意创新意的深层认知行为[10]。如“blue bird(蓝知更鸟)”、“blue blood(贵族血统)”、“blue movies(色情电影)”,这类表达绝不是形式上意义的简单组合和生拼硬凑,而是心智概念意义在体验指导下进行整合后创造的一种全新意思的认知活动。因此,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一种自然语言意义处理的极好方法[11],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从一个全新认知视角对矛盾修辞法进行解读会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概念整合发生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包含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整合空间。类属空间向两个输入空间映射,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和抽象信息又投射到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域映射经过“组合”、“完善”和“细化”三个认知过程,其部分成分和结构有选择性投射压缩到合成空间形成新创结构。输入空间的构建及空间元素的提供来自“分劈”这种概念生成方式。有整合就有分劈,通过“分劈”对意义粗糙和结构笼统的概念进行解压缩,分成简单细致的概念素或空间元素,为后面的映射及整合加工排除困难。“在概念整合过程中,压缩与解压缩、融合与分劈是在线互动的,是构成各种关系不可缺少的”。[12]而“分劈”的实质是建立在人类长期记忆和抽象知识基础上的解压缩,不仅包括人类心智能力,还涉及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和感知。如“男人婆”在人类心智作用下先分劈成两个空间:“男人”和“婆娘”;概念空间“男人”又被分劈出两个概念素:外形特征(男性、嗓音洪亮、身材粗犷、皮肤粗糙、体毛发达等)和性格特征(个性爽直、不拘小节、不爱打扮等);概念空间“婆娘”也被分劈出两个概念素:外形特征(女性、身材纤细、声音柔美、皮肤白皙等)和性格特征(温柔体贴、爱打扮等)。分劈后的各输入空间及其元素间之所以能相互连通映射,是因为它们本身存在变化、空间、同一性、角色、特征等照应性关系,被称为关键关系,[10]且这几种关系都能被压缩进整合空间中产生新创结构。“男人婆”形成的两个概念空间存在“特征”的连通关系,在跨域映射时,各空间被解压的元素又可通过整合把两个不同性别的概念压缩到一个空间:①具有男性外形特征的女人;②具有男性性格特征的女人;③两种特征兼而有之的女人。具体选择何种概念投射到整合空间,需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细化筛选做出最终判断和决定。由于“男人婆”在实际使用中偏贬义,现在更多使用偏中性的表达“女汉子”。
因此,概念整合过程不是表征的编码与解码,它是在具体语境下,基于人的体验认知,心智空间与其内部与外部、表征与实质、具体与抽象的诸多概念的整合联通。只有通过与客观世界的互动,整合出来的概念才符合现实世界,合乎常理。
Fauconnier 和Turner 把概念整合网络分为单一网络、镜像网络、单域网络和双域网络四种类型。[10]单一网络最简单,其两个输入空间中,一个提供成分和元素,另一个提供框架。镜像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同属一个框架,与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相互映射。单域网络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属不同组织框架,在概念整合中往往只保留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的成分和内容,并投射到整合空间,而另一空间成分在概念整合中被消解。双域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也同样分属不同组织框架,但与单域空间不同的是,这两个框架都有成分可同时投射到整合空间并形成新创结构。矛盾修辞法中的两个矛盾概念构成的输入空间往往处于不同组织框架,也都有成分投射到整合空间,所以我们主要运用概念整合的双域网络对两类矛盾修辞法的认知动因和意义建构过程做出阐释。
泰戈尔创作的儿童诗歌《小大人》,描写“小孩身”与“大人心”使用的是直接矛盾修辞法。我们可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婴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六个阶段,而“小孩”包含婴儿、儿童、少年三个阶段的孩子,“大人”则涵盖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个阶段的人群,即人的成长过程可大致分成两大块。据此,“小大人”被分劈出两个意义对立的空间:“小孩”与“大人”。他们分处不同组织框架,又分劈出不同概念素并在“变化”上形成连通关系。正是这种连通关系将两个心智空间串联起来,才实现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域间映射,形成共享的类属空间(人生的不同阶段)。由这两个矛盾概念建立的两个输入空间在进行跨域映射“组合”时势必引起冲突,这就要通过长时记忆或背景概念知识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提取、完善、细化,再将跨度较长的两个人生阶段压缩后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新创结构,即“说话做事具有大人特征的小孩或心智比同龄人略显成熟的孩子”。两个输入空间进行跨域映射时都有信息投入到整合空间,属双域网络(见图1)。
图1 概念整合理论下“小大人”双域网络
《幼儿园的男阿姨》是王冕舜自导自演的剧情片,讲述一个幼儿园男幼师从最初被嘲笑和质疑,到后来通过努力得到支持和欢迎的故事。影片名“男阿姨”将两个矛盾概念组合起来,以结构和语义的新奇怪诞激发观众好奇心。“阿姨”为女性,属于“女性”的下义词,从而与“男性”构成间接矛盾关系;“男阿姨”属于间接矛盾修辞法,可分劈为四个概念空间:男性、母亲的姐妹、与母亲辈分相同且年龄相仿的无亲属关系的女性、女保育员/保姆。“在幼儿园里工作的男性”这一语境信息启动了人们长时记忆中的图式和具体知识,一些隐性信息被激活,提示“男阿姨”为职业范畴,“母亲的姐妹”和“与母亲辈分相同且年龄相仿的无亲属关系的女性”这两个空间被消解,从而形成“幼儿园里工作的男性”与作为工作范畴的女保育员/保姆的“阿姨”这两个输入空间,且这两个概念在“角色”上形成“关键关系”,共享一个类属空间“照顾幼儿的一种职业”,所以两者虽矛盾对立但仍可共处一体,相互依存、贯通。这两个输入空间在跨域映射产生冲突时也会找到相同的成分与元素进行对应连接,如都具有“照顾幼儿”和“获取报酬”的概念元素,最后通过信息选择和细化,提取被大众所接受的承担照顾幼儿工作并获取报酬的“阿姨”这一概念与现实语境中从事该工作的“男性”这一元素,将两个性别完全不同的概念进行压缩投射到整合空间形成新创结构,即男性幼儿教师或负责照顾小孩并收取报酬的男子。概念整合理论下“男阿姨”双域网络见图2。
图2 概念整合理论下“男阿姨”双域网络
意义的构建与理解是一动态过程,矛盾修辞法的理解离不开人的认知能力,所以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机制。该机制不是脱离客观世界的唯心智的内在认知过程,而是人们在语境的动因下从体验到抽象的概念化过程,从掌握已有概念到形成新概念的心智活动过程;它是在人的体验认知基础上,将心智空间中的各种复杂信息通过分劈解压后进行筛选、提取、组合、完善、细化、压缩,再以简单直观的形式呈现,是从分到合、从笼统到具体、从表象到实质的过程,浅显易懂,符合人类语言认知经济性原则。本文不仅利用概念整合理论,而且结合“分劈”概念生成方式,把“解压缩”与“压缩”贯穿整个分析过程,并引入语境元素,全面分析了矛盾修辞法的认知以及构建矛盾修辞在线意义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