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思想引领视域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

2022-07-22 07:39曾海宾
关键词:共青团中华育人

曾海宾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 511483)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高职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全国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际出发,从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视域,开展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十分必要。

1 调查背景及说明

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共青团战线历来高度重视该工作。以团中央学校共青团2020 年工作要点为例,其第一要点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领青年,打牢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内容非常契合。正如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所强调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3]

为研究当前全国高职院校共青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我们依托团中央学校部“职业院校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大纲”课题组,对全国19所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和展开访谈,共获得有效学生答卷2099 份,以及包括学校党委书记、主管共青团或思政工作校领导、团干或思政专业教师、其他专业教师和学生代表在内的访谈记录300份,掌握了较为可靠的调查数据。

2 调查数据及分析

2.1 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2.1.1 认知处于中上水平,程度稍有不均

调查显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 个方面的认知平均值介于3.43~3.87(见图1),认知最低的三位是中国戏曲艺术(3.43)、中华武术(3.51)和中国民间艺术(3.51);认知最高的三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3.87)、中国传统节日(3.85)和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3.82)。依据台湾学者吴明隆的标准:五点量表平均数1.8 以下为低等程度,1.81~2.60 为中下程度,2.61~3.40 为中等程度,3.41~4.20 为中上程度,4.21 以上为高等程度。可知当前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处于中上程度,总体认知情况良好;但认知不够均衡,对中国戏曲艺术、中华武术和中国民间艺术的认知稍显薄弱。

图1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

2.1.2 普遍充满好感,对现状与未来有所担忧

数据显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较喜欢的占41.1%,非常喜欢的占34.3%,一般的占19.2%,比较不喜欢的占3.7%,最不喜欢的占1.6%;且90%的学生会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可知当前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充满好感。同时,学生在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时,有66.4%认为“正在逐渐发扬光大,焕发新的价值”;22.5%认为“正在逐渐没落,没有多少人传承”;11.1%认为“商业化严重,只继承了一些皮毛”。在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发展趋势时,有50.8%认为“在现代社会显现新的价值,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31.%认为“会渐行渐远,人们对其会越发陌生”;13.1%认为“会逐渐走向世界”;4.8%表示“说不清”。可见高职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持审慎乐观的态度,超过1/3 的学生持比较悲观的评价,说明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十分紧迫。

2.1.3 愿意参与相关推广活动,文化自觉性不强

数据显示,“非常希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占55%,“比较希望”的占30.9%,“一般”的占10.6%,“不太希望”和“不希望”的共占3.5%;且90%以上的学生愿意参加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活动和向外国友人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表示愿意投身相关推广活动。另外,学生既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又喜欢过西方节日,但“相比较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更喜欢过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的学生占44.6%。同时73.4%的学生表示当发现历史文物古迹被破坏时会“坚决制止”;17%会“劝阻,不听就算了”;9.6%会“视而不见”。可见学生面对上述情况时行为选择呈多元化,说明其民族文化自觉性不够强烈。

2.2 高职共青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2.2.1 目标定位不清,教育停留在浅层面

调查显示,影响学生参加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原因中,排前三位的是:“了解不够,不知道做什么”(30.9%);“宣传不到位,不知道有这些活动”(22.2%);“热情不高,不想参加”(19.7%)。可见不少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浓厚,学校应进一步改善教育目标及教学定位。学生对“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认知情况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40.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27.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20.1%);“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7.0%);“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4.5%)。可见学生对该教育内容的理解不全面,还停留在较浅的了解、体验层面。因此,要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劣的鉴别能力,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的渗透。

2.2.2 载体不全面,体系化育人成效未充分发挥

调查显示,只有7.1%的学生“没参加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外活动;其他活动情况是:“经典诵读比赛”(50.9%)、“到敬老院、福利院开展社会关爱活动”(37.8%)、“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35.1%)、“传统文化或国学知识竞赛”(32.9%)、“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30.9%)、“担任某项重大赛事或活动的志愿者”(24%)、“《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表演活动”(16.7%)。同时超过六成的高职院校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生组织或社团(见图2)。可见高职共青团主要依托主题教育、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如何发挥共青团育人平台作用,建成全面的共青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有待研究。

图2 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生组织或社团情况

2.2.3 缺乏激励机制,保障支持体系未全面建立

调查显示学生选择所在学校有较强的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占43.6% ;选择“有,但很少”占39.5% ;选择“没有”占7% ;选择“不清楚”占9.8%。可见高职传统文化师资队伍还比较薄弱。同时绝大多数高职共青团对师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如教师参与指导传统文化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工作量不受认可;学生是否参加活动无差别;传统文化“请进来走出去”缺乏配套激励政策等。

3 思考与建议

3.1 更新观念,科学合理设定目标内容

高职共青团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设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首先,立足做好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使命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弘扬团结统一、爱护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目标,加强高职传统文化教育,分年级(一、二、三年级)分类别(学生团干、团员、普通团员)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从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角度遴选高职共青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引导学生以理性态度、创新精神进行客观的多角度分析,对文化精髓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富有时代特色的内涵和形式。[4]因此,既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又要培养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多元文化包容力;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完善个人修养,又要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既要教育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又要精准把握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突出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

3.2 拓展载体,激发共青团育人体系作用

高职共青团要创新教育载体,充分拓展自身工作载体的深度和广度,凸显共青团组织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和服务育人五大育人载体的优势。在组织育人方面,要大力组建“国学社”、“礼仪协会”、“话剧社”、“戏剧协会”、“武术协会”、“经典读书会”等学生社团,并发挥团委、学生会、班级等团学组织的协同组织和教育传导作用。在文化育人方面,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共青团组织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中,如将学校的宣传栏、走廊、石刻、雕塑、LED 电子滚动屏等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场”。在实践育人方面,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重视校内外交流互动,通过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历史文化调研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传统文化展演”及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在网络育人方面,充分利用团属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立体化宣传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设网络“道德论坛”、“经典美文鉴赏”、“名家讲坛”等,运用学生喜爱的交流方式和话语体系,制造学习热点,激发学生兴趣,引起自由讨论,积极对“网络一代”青年展开网上教育引导。在服务育人方面,善于从“服务帮助困难学生”、“服务帮助就业创业学生”等活动中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挑战杯”、“创青春”、“展翅计划”、“青年之声”等解决学生实际需要的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题及内容。与此同时,要注重共青团五大育人载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统筹协调,统一规划设计,聚焦核心问题,凸显优势、共同发力、高效实施。

3.3 加强保障,建成完备的共青团激励机制

一要加强党的领导。高职院校要将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作为学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思政工作和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大合力,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二要加强团教协同。高职共青团要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与教务部门的沟通合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充分调动校内实训基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等资源,共同设计和拓展共青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三要加强师资力量配备。打造一支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加强面向全体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团干部、辅导员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支持教师开展相关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批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5]四要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生激励机制。学生的激励可采取学业认可(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计算学分)和奖学金制(如素质拓展奖学金)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对教师可采取课时工作量奖励、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措施。五要为共青团组织配备足够的教育活动经费和场地。

猜你喜欢
共青团中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