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2-07-22 02:28熊雨萱邓小鹏
工程管理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体系标准

熊雨萱,邓小鹏,金 峰

(1.东南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建设与房地产系,江苏 南京211100,E-mail:564678470@qq.com;2.中国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建造标准是国际工程项目的核心内容,决定了国际投标竞争过程中的技术和成本。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技术创造贸易壁垒,以不同的标准来保护国内市场和本国利益[1]。所谓的“一流企业做标准”,掌握标准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掌握发言权。因此,中国企业要想“走出去”,中国建造标准理应先“走出去”。

在工程领域,国际通用的建造标准有国际标准、美国标准、欧洲标准等。其中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ISO)设立的最全面的通用标准体系。中国建造标准是中国企业在工程建设中采用的标准、规范的总称。从业务过程的角度看,是对工程项目中勘察设计、建造施工、验收交付等过程标准化的技术要求,业务领域涉及铁路、建筑、海洋、电力、化工等多个行业,并从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多个层次进行划分。中国建造标准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工程项目中使用的、由中国制定的协调统一事项的规范。通过梳理中国建造技术标准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中国建造标准的发展路径,可得出中国建造标准“走出去”的发展策略。

1 中国建造标准发展现状

1.1 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有待发展

不同地区对标准的偏好有所不同,例如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历史原因和法规限制,更倾向英标、法标为主的欧洲标准[2];而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存在较高的市场壁垒,不认可中国标准。由此,从待发展地区入手,中国建造标准的国际化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3 个阶段[3]:一是在待发展地区获得标准主导权;二是进入世界先进标准之列;三是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目前中国建造标准在国际化道路上仍处于第一个发展阶段,多数中国标准应用在欠发达的高风险地区,需依靠国际产能合作等战略支撑才能顺利输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造标准仍缺乏市场竞争力,离进入世界先进标准行列还有一定距离。

1.2 大量政策为中国标准输出做支撑

近年来,为推动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我国出台了多项相关的政策文件(见表1)。2018 年12 月住建部发布国际工程标准体系表,明确标准分为全文强制性规范项目、推荐性标准项目和自愿采用的团体标准项目。该体系表公布有工程建设规范179条,术语标准47 条,方法类和引领性标准项目3983条。根据国家工程建设标准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现行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共1551 条,涵盖建筑工程、市政工程、轨道交通等行业。从标准体系上看,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内容涉及建工、机械、交通等23 个类别,体系完备,内容齐全,具备较好的标准基础。

表1 近年来出台的与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相关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为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明确了方向。而中国标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究。李聪睿[4]运用扎根理论对国际工程标准应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标准对设计阶段的影响最大。刘喆[5]归纳出铁路建设标准国际化的5 种主要方式和4 种困难,其中包括标准国际化的技术差异困难。刘扬等[6]通过分析8 个国际工程案例来研究标准差异对项目各阶段的不同影响。刘春卉[7]通过分析我国铁路、海洋、航空航天优势领域的标准在“一带一路”的成功案例,得出标准走出去的典型路径。目前中国建造标准在国际上处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节点,应理清相关优势与不足,结合时代背景抓住发展机遇,规避风险。

2 中国建造标准竞争态势分析

2.1 中国建造标准钻石模型分析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分析行业竞争力的常用模型。该模型指出,决定行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有6 个: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企业战略和竞争对手的表现、政府政策、机会。

2.1.1 生产要素分析

生产要素主要指资金、技术、人才等促使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建造标准的发展已逾60 年,覆盖社会各领域、项目各阶段。建造标准以保障工程质量为基础,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有显著作用。我国在多年的实践经验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标准体系,标准基础较为扎实。但国内不同行业的现行标准缺乏权威部门翻译的成套的外文版本[8]。在内容上,我国技术标准的体系相对分散,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协调;在数量上,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已发布的外文标准仅有1034 条记录(截止2021 年),且关于工程建设标准的内容数量更少。没有成体系的外文版技术标准,难以帮助中国企业真正“走出去”。

除标准体系存在不足以外,我国国际工程项目员工的综合能力也有待提高。一是专业能力,国内对工程领域的专业划分较细,中国工程师的专业面不如国外工程师广[9],而不同专业工程师的协调成本较高,设计、施工等过程存在不便;二是管理能力,人员短缺加上临时搭建起的项目班子,使得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标准执行能力弱,有损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三是对项目当地的语言、文化、法制法规了解不充分,导致前期投标过程中的技术方案很难被采纳。

2.1.2 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指市场需求,即中国建造标准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情况。标准是国际贸易的通用语言,国际工程市场的需求有增无减。然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独联体地区一般沿用前苏联标准或者转化后的本地标准;非洲部分地区曾隶属于法国殖民地,应用法国标准较多;经济发达、标准成熟的欧洲地区则对中国标准的认可度不高[10]。可见,在技术水平和历史习惯的双重影响下,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工程市场中推广中国标准是一个挑战。除此之外,国际通用的FIDIC 合同对采用技术标准的内容也进行了限制。FIDIC 合同中明确规定,承包商应选择符合工程所在国要求的技术标准,同时还要满足东道国相关的法律要求。中国承包商在参与国际工程项目的投标过程中,需要在满足东道国技术要求的基础上推广中国标准。而我国技术标准本身的设计思路与国外存在差异,推广中国标准则会增加一定的成本。

2.1.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本产业的发展。在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环境背景下,我国2021 年新签合同额为2584.9 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仍在快速发展。商务部最新统计公报指出,交通运输、建筑和电力工程是主要的三大专业领域。其中,轨道交通、桥梁、房屋建筑、核电等优势领域的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技术驱动产业标准“走出去”,优势产业的发展能进一步引导标准国际化。

现阶段,我国国际工程企业多数处于工程价值链的中低端,设计咨询能力相对较弱,限制了中国的标准话语权。据ENR 统计,中国设计商近两年的市场份额出现连续下降,2020 年中国设计商的市场份额仅占5.7%[11]。中国企业在国外进行工程承包时,大多需要根据外国设计公司的方案及标准进行施工,不利于我国标准的输出。而我国工程企业的设计和施工思维独立[12],中国设计商偏好现有的标准图集,不够灵活,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内容考虑不足,难以满足业主方的需求。

2.1.4 企业战略和竞争对手的表现

企业战略和竞争对手的表现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体现出企业的竞争力。中国技术标准与国际通行的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从体系构成上看,国际技术法规兼容性较强、行业标准交叉少,而我国技术法规种类繁多、体系分散,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内容混杂,不够系统化[13]。从制定思路上看,国际通用标准只规定基本原理和理论方法,可适应大多数国家技术标准间的差异;而中国标准在内容上多采用具体描述,更偏好强制性标准[14]。因此,中国技术标准对当地标准的适应性较弱,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缺乏竞争力。

即使如此,我国大型国际工程企业也在积极融入国际标准的相关事务。据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18 年,我国承担了87 个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担任70 个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的主席或副主席,已发布中国主导指定的ISO 和IEC 标准583 项[15]。截止2020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内对口单位共计729 个,由ISO 发布且我国牵头制订、修订的国际标准含121 项。

2.1.5 政府政策

在大数据和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不断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提供了许多坚实的政策支持。对内,党中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 年标准供给向政府与市场并重转变,到2035年形成更加健全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的标准管理体制、更加开放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对外,我国政府也在不断联合其他国家、国际多边组织和国际专业机构,加快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造规则体系。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下,降低中外企业合作的制度成本,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1.6 机会

机会是不受人为控制的,具有双向的特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世界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国际工程市场的风险更加复杂,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加快,企业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争取成为新领域的规则主导者。

2.2 中国建造标准SWOT 分析

利用钻石模型对中国建造标准国际竞争力的评估结果,结合行业内外竞争态势,分别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4 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优势。优势领域发展势头好,标准体系基础扎实。

(2)劣势。中国标准国际认可度低,标准外文版本不成体系,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匮乏。

(3)机遇。国家政策推动标准国际化,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事务。

(4)威胁。发达国家主导国际标准,不同地区标准偏好不同。

3 中国建造标准的发展路径及策略

3.1 中国建造标准的发展路径

从项目角度来看,国际工程项目选定标准都需经历3 个阶段:项目背景调研、对比分析、形成项目标准(见图1)。

图1 中国建造标准“走出去”的发展路径

(1)做好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文化环境、标准应用情况的背景调研。在此过程中要先做好顶层设计,确定与项目所在国的合作方式,以及是否能够建立国家间的长期产能合作。

(2)对工程所在国的标准体系进行对比,分析中国标准的适用性,并根据不同情况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若项目所在国的标准体系基础薄弱,或者为中方投资项目,则输出中国标准;若项目所在国已形成一定标准基础,可以协商采用混合技术标准,将中国标准融入国际标准,形成一定程度的输出;若项目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则将中国标准作为技术竞争或补充标准的内容。

(3)形成项目标准,用于投标竞争。通过直接输出、修改输出、推荐输出3 种方式将中国标准推广到国际工程项目中去。同时,国家、企业及行业团体还应开展标准体系的对比研究,储备外语人才,同步标准外文版,为后续项目做铺垫。针对不同地区的标准接受度,把握标准走向、推动标准互认,内外齐手共同推动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

3.2 中国建造标准的发展策略

结合对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发展的竞争态势与路径分析,可制定4 种国际化发展策略(见表2)。根据4 种策略的实施视角,将其划分为3 个层面的发展策略,分别为政府层面、企业层面、标准层面(见图2)。

表2 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发展策略分析

图2 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发展策略体系

3.2.1 政府层面

(1)按标准接受度针对性发展。不同地区对中国建造标准的接受度不同,因此需视地区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类型和建造标准进行输出。对于已有一定合作基础的、对中国建造标准接受度较高的地区,应加强标准的属地化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在考虑风险因素的条件下按照标准发展路径输出中国标准;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技术垄断地区,则要分析行业突破口,尽早占据新兴市场。因此,政府应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深入调研并撰写研究报告,把握发展方向。

(2)鼓励设立境外属地机构。政府可通过设立境外合作机构来推动我国标准的属地化。在加强友好关系的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设立国际子公司或境外办事处,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方便与属地国的长期合作。

(3)鼓励中国设计标准走出去。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只有掌握设计阶段的标准主导权,才能真正使中国建造标准“走出去”。大型国际工程常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总承包模式,因此设计标准是建造标准的核心内容。政府应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到国际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竞争中去,鼓励提升中国设计标准的竞争力。

3.2.2 企业层面

(1)加强培养复合型人才。中国建造标准的国际化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跨文化团队管理能力、沟通谈判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专业前沿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各国工程建设通行标准的认识,学习中标、美标、英标、俄标等国际常见标准,提升标准对接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面对复杂工程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中资项目应用中国标准。中国企业在投资海外项目时,可明确将“采用中国标准”作为招标要求,主导标准话语权。同样,由中国企业投资为主、采用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或由其提供优惠政策的国际工程项目,也应明确要求采用中国标准。

(3)国企应带头参与国标制定。处于行业前端的大型央企、国企在国际市场已有一定行业地位,应带头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企业需加强设计和应用的结合,争取参与国际化标准组织在国内的技术对接工作,提高国际标准转化、修订与编制的参与度,争取获得IOS、IEC 等国际权威组织的认可,一步一步主导国际标准。

3.2.3 标准层面

(1)加强国内外标准对比研究。标准间的差异会影响标准转换后的结果,因此应做好标准对比工作。加强工程技术、材料、设备、合同法规等方面国际通用标准的研究对比,方便各标准与中国标准的对接、转化与融合。加强标准互认、标准信息互换,在对比中学习,提高标准的国际认可度。

(2)加快同步中国标准外文版。组织中国建造标准译本制定小组,搭建标准同步翻译平台,同步出产中国建造标准双语版。邀请国际标准相关技术专家共同建立国际标准术语库、专家库,实现标准英文版全覆盖,打破标准国际化的语言障碍。

4 结语

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是我国工程项目“走出去”的关键,中国建造标准在国际工程市场处于被推广、认可、应用、融合的关键时期。本文对中国建造标准的内涵和基本现状进行了梳理,采用钻石模型结合SWOT 分析了中国建造标准的竞争态势,梳理出目前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结合标准“走出去”发展路径,从政府、企业和标准3个层面建立了中国建造标准国际化发展策略体系。

猜你喜欢
国际化体系标准
聚焦港口国际化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