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830054)
新疆研学旅行研究中心( 830054)
王博雅 吉拉·欧登高娃 王亚平 马蕾 孙丽 叶茂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研学旅行课程需要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三个学段七个年级实施,原则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2]。
基于此,本文以腾冲市和顺古镇为研学地点,设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在内的研学旅行课程,为相关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西南部,距腾冲市市区5 千米,总面积17.4 平方千米,四周火山环绕,中部为马蹄形盆地。境内最高海拔2091 米,最低海拔1490 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气候类型。和顺古镇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侨乡,常住人口7000 多人(2021 年),有海外华侨3 万多人,分布在缅甸、泰国、美国、加拿大等13 个国家和地区。和顺古镇青山环抱,小桥流水,曲巷幽深,瓦屋鳞比,人杰地灵,处处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典型的腾越文化的缩影[3]。
本次研学旅行主要采用“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这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一定有固定标准答案的真实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4]。该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设计教学线索和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汇报、评价与反思等环节[5]。本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包括核心驱动问题以及分解驱动问题两大部分,活动流程参照上述环节来安排。
本研学旅行课程总主题为腾冲市和顺古镇“寻和之旅”,以“和”字为中心设置了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应以游览、观光、体验为主,重视游戏性、艺术性内容,减少讲授,以满足这一年龄段学生好玩、喜动的天性[2]。因此,小学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置为“和之典范——寻找和顺古镇历史名人故事”,安排学生扮演小记者宣传报道调查内容。古镇历史名人和古迹众多,报道名人故事、学习名人精神、培养爱国之情,是小学阶段学生能够顺利达到的目标。
初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应设计更多理解性内容,适当增加竞赛、参与、探索性内容,以满足这一阶段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2]。因此,初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置为“和之家国——寻找和顺古镇中的侨乡文化”,安排学生寻找“和”字在和顺古镇侨乡文化中的具体表现。侨乡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腾越人民拼搏奋斗精神的缩影。该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侨乡文化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与体会中华民族精神。
高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要以知识的拓展、理论的应用、综合性体验、研究性学习为主,辅之以观光、考察、游历等活动[2]。高中生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所以研学活动的设置应着眼于其“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阶段的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置为“和之人地——和顺古镇如何人地顺和”,注重学生对于自然地理问题的探究和学习。
以上是笔者对于和顺古镇研学旅行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寻和之旅”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思路
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具有收集资料并整理运用的能力。教师选定的问题不仅要具有趣味性,还要具有挑战性和竞技性。同时,问题的设计需要考虑可行性,考虑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
初中一到二年级的学生基本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能够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具有系统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具有收集资料并整理运用的能力。教师选定的问题要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同时,问题的设定要考虑可行性,考虑实际操作的难易程度。
高中一到二年级的学生相较于初中生,思维能力有所增强,因此可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如在观察事物时要有目的性,要更加全面和深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有所思考。高中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趣味性和探究性,同时要关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表1 “寻和之旅”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置
续表
表2 “寻和之旅”研学旅行学习任务设置及学习成果展示
续表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类型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重(详见表3至表5)。
表3 小学组学习成果评价
表4 初中组学习成果评价
表5 高中组学习成果评价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以学习地理知识为重点,但学生要想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需要联系历史文化、建筑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本次研学旅行活动不仅需要地理教师的参与,还需要其他学科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本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是在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后进行活动与任务安排的。由于学生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等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研学活动过程中,不同学生对研学地点相关事物的认知也会存在差异,而这难以通过短时间的教育与科普来消除。因此,在课程实施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调查,及时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本研学旅行课程在针对三个学段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上,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某些环节的评价细节不够精准,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设置出具体的评分环节与细则,以便对学生的研学表现作出更为科学全面的评定。同时,评价不应仅是对学生的评定,教师也应该是评价的对象,因此需要设置教师表现评定细则,让学生对教师的表现进行打分,帮助教师反思与完善研学课程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还需要在这一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