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压力充气泵预防脊髓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2022-07-22 01:19胡思彦彭天忠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17期
关键词:脊髓血流下肢

胡思彦 程 凌 袁 娟 彭天忠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康复科,江西南昌 330000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车辆、机械使用均增多,这使得脊髓损伤的可能性也增加。实际临床诊疗中,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为常见并发症。在早期,血栓发生较为隐秘,而一旦发病,就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2]。因此,对脊髓损伤后DVT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对骨科、康复专科的意义十分重要。数控压力充气泵为物理疗法的一种,是有顺序地对气囊腔行反复充放气,以对肢体、组织形成循环压力,自远端向近端施以有序适当的挤压,以达到改善微循环与淋巴液流动的作用,促进肢体组织液回流,以对肢体水肿、血栓形成进行预防[3-5]。为进一步对预防方案予以规范制订,本研究对该使用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收治的120 例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 例。对照组中,男39 例,女21 例;年龄25~64 岁,平均(47.32±3.15)岁;车祸伤30 例,高处坠落伤15 例,重物击打伤9 例,其他6 例。试验组中,男40 例,女20 例;年龄26~65 岁,平均(47.01±4.03)岁;车祸伤29 例,高处坠落伤17例,重物击打伤10 例,其他4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设计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与我国临床研究规范、法规,且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理编号:KYKS-2020040),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新鲜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评估与治疗》的专家共识[6]、《成人急性下颈段脊柱脊髓损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7]中相关标准,并行颈椎X线、CT 三维重建、MRI 联合检查,明确为C3~C7平面脊髓损伤者;②身体基础条件可接受康复训练;③年龄为25~65 岁;④临床资料完整者。1.2.2 排除标准 ①存在其他部位损伤者;②有造血系统或心血管、肺、肾、肝等严重疾病罹患者;③精神病罹患者;④有长期用药或吸毒史者;⑤身体基础条件未达手术指征或惧怕康复治疗者;⑥因其他因素不能参与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钠(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6496,产品批号:1211101)皮下注射,0.4 ml/次,1 次/d,持续7 d 治疗。

试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数控压力充气泵(苏州好博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型号:HB910A)治疗,于术后24 h 开始使用,患者保持平卧,将双下肢抬高,戴充气腿护套,以压力腿套包裹,充气结束,腿套压力控制在55 mmHg(1 mmHg=0.133 kPa)。按照踝、小腿、大腿部位顺序进行充气,充满后,气囊同时放气。每次予以加压充气1 min,休息11 s,重复多次,治疗时间为40 min。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有仪器故障或患者感到不适,及时予以处理。以7 d 为1 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①对患者双下肢进行深静脉彩超检查,记录血流速度,比较治疗前后差异。②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外周血液采集,采用细胞分析仪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D 二聚体(D-dimer,D-D)进行测定。③统计两组的下肢DVT、肺栓塞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血流速度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下肢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左、右下肢血流速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左、右下肢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血流速度的比较(cm/s,±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血流速度的比较(cm/s,±s)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左下肢干预前 干预后右下肢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60 60 14.03±2.38 14.16±2.74 0.277 0.782 19.46±3.21a 16.21±2.84a 5.874<0.001 14.01±2.47 14.09±2.16 0.189 0.851 19.26±3.24a 16.11±3.43a 5.171<0.00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水平的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APTT、TT、D-D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的APTT、TT、D-D 水平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的APTT、TT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凝血指标水平的比较(±s)

注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D-D:D 二聚体

组别 例数 APTT(s)干预前 干预后TT(s)干预前 干预后试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60 60 22.17±2.21 22.36±2.16 0.476 0.635 29.43±3.41a 26.58±2.83a 4.982<0.001 11.68±1.26 11.91±1.39 0.950 0.344 14.87±1.36a 12.65±1.42a 8.746<0.001 D-D(μg/L)干预前 干预后230.43±22.12 237.28±18.93 1.822 0.071 421.23±33.98a 509.38±32.49a 14.524<0.001

2.3 两组下肢DVT 与肺栓塞发生率的比较

试验组的下肢DVT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下肢DVT 与肺栓塞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DVT 即血液于患者静脉内发生非正常凝结所诱发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可引起肺栓塞、血栓后综合征等,延缓患者康复进程,甚至造成患者死亡[7]。因此,给予有效的下肢DVT 预防对于促进患者良性转归有积极意义。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而言,其需要长期卧床修养,下肢活动因此减少,这使得肌肉运动能力大量丧失,导致血液静脉发生淤积,局部凝血酶因子堆积,局部呈现高凝状态。当静脉淤滞扩张这一状态呈现出持续性,机体内皮细胞的损伤会出现进行性加剧,从而增加下肢DVT 发生概率[8-9]。对于脊髓损伤患者,下肢DVT 的预防策略主要有术中规范操作、正确使用止血带、术后指导早期康复锻炼等基础预防和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尿激酶等药物预防以及弹力袜、下肢间歇充气泵等机械方法预防[10-11]。除上述外,临床针对连续3 次有D-D 水平升高伴下肢周径增粗患者行下肢静脉滤器置入术,但其造价高昂,且为有创操作,有一定并发症存在,对于医院的配套科室要求较高,故基层医院应用有所局限。

现阶段,临床对于髋关节等骨科大手术中予以抗凝药物应用,以对DVT 进行防范,已成为共识。但有关于脊柱脊髓患者以抗凝药物进行DVT 预防的相关报道不多。有研究提出,在脊柱手术后对DVT 进行预防的过程中,应用低分子肝素,起到了一定效果[12]。低分子肝素为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凝作用功效的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因分子量较小,抗Ⅹa、Ⅱa 活性比例随之增加,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延长等特点,且不会使出血时间延长,在基层医院便于开展。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其需与抗凝血酶Ⅲ结合方可产生对抗Ⅹa 的活性,长期应用有血小板减少、皮下出血或骨质疏松等风险[13]。数控压力充气泵的应用原理为脉动气流于气管进入至上气囊内气室,且紧束于患者肢体部位,在压力的逐渐增高态势下,气囊对肢体施以挤压、按摩,且这种挤压力与刺激可直达肢体深部血管、肌肉、淋巴管等。局部静脉血管处于加压状态时,为尽量排空状,以此促进血液回流,或使之流动于周围毛细血管,减压操作骤然发生时,静脉血会因此而呈迅速充盈状,并自然达到血流速度显著增大的效果[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下肢DVT 发生率、D-D 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右下肢血流速度及APTT、TT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数控压力充气泵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血流速度、凝血指标,降低下肢DVT 发生率,预防效果显著。分析原因,数控压力充气泵的应用可使患者血流速度增大,故局部流经血流量增加,氧气、营养成分也随血液增加而增加,改善新陈代谢状态,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细胞所具有的吞噬功能,使渗出液的吸收情况更加迅捷,病理产物代谢因此而加快,患者肿胀得以有效清除,并可高效防范血栓形成[16-18]。随着脊髓损伤患者病程的进展,其静脉血液淤积状态会使静脉瓣功能受到较严重影响,发生损伤,增加局部凝血酶因子的释放,同时纤维蛋白原会随着脱水因素而增多,使得患者血液黏度均增高。数控压力充气泵的尽早介入可使这一病理进程大大减缓,降低下肢DVT 发生率。

综上所述,将数控压力充气泵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中可提升其下肢血流速度,改善凝血指标,有效控制下肢DVT 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脊髓血流下肢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脊髓电刺激新技术让瘫痪患者恢复运动能力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超微血流成像与CDFI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流灌注的对比研究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下肢最怕“凉、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