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2-07-22 01:48陈晨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广西民族课程

陈晨

(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但现阶段院校在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教学建设、课程观念、教育体系等方面仍与现实需求有着一定差异。由于国外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对本土地域性文化有着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更多的青年人热衷于外来文化、快时尚等潮流。其实好的视觉传达作品都应该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一定的民族人文精神特征,而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理念。应深层次挖掘民族文化,从中汲取营养和素材。

一、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视觉传达专业起步较晚,但在我国发展迅速,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在原有的设计学科基础上设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但传统的视觉传达专业已不能满足当下市场需求,高校在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显现出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与专业建设模式。

(一)教学方式保守

尽管当前我国有大部分的院校都设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但部分院校在掌握该学科相关信息时较为迟滞,无法准确掌握其他院校最新的教学改革动态,致使教学方式较保守。这主要是由二个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学校教学方法照搬了原有的模式,没有创新性,教师不能根据自己学校情况和学生特点而做出较大的改变。此外,有一些院校在设立视觉传达设计学科时,由于没有更长远的视野,教学模式也不能适应社会对该学科发展的新需求。

(二)课程设置不全面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通常是针对人数最多的汉族来设置教学内容的,并未针对地域民族文化设置其特有的相关文化课程,例如:了解赏析某民族的历史人文、节庆民俗、信仰器物等文化内容,更无搜集整理各方面资讯的行为,因而造成学生缺失了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缺乏文化认同感。视觉传达设计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问题,在艺术作品中往往不能直观反映出地域民族文化内涵,不利于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推进,而各阶段的学生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掌握程度越来越低,也就会使得艺术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都大幅度地降低。

(三)对地域民族文化研究表面化

据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除了人数较多的壮族外还有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2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攒形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广西民族地域文化内容丰富,在服饰、饮食、语言、文字、艺术、宗教、风俗、节日等领域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改革,为了使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高校将地域民族文化视觉元素融入课堂中,但在教学观念、教学体制等方面,对地域少数民族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多表现为仅停留在地域民族文化的名称、基础符号等表面。部分老师,甚至因为自身对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并不深刻,或者没有掌握地域民族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内容,把一些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混为一谈,从表层上看来,教师似乎已经在课程中介绍了民族文化元素,结果非但未能发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功能,还很容易误导学生。

二、教学改革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等文明表现,其中包含文化、建筑、自然景观、信仰、民间传说、方言文化、饮食文化等具有地域的独特性的表征。近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原生文化的重视,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理论和实践都逐步走向深入和细化,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态势。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区间里我国国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民众对物质文明的迫切追逐的目光进而转化为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及需求,从二十一世纪初年开始,国内许多设计学专家学者意识到现代设计学教学改革中加强教学中关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意识是重要突破口。2011年第七届全国艺术学年暨“地域文化与艺术”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艺术学院召开,研讨了“艺术学视域下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围绕“艺术学科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区内学者对地域文化与艺术的研究随之展开,如阳山(2011),提倡将广西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到美术学研究生培养方式中;黄芸芳(2014),提出地域文化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如王海燕(2003),从人与文化的思考角度提出新时期我国教育的课程文化应体现多元共存、反思、创造的精神;黄海燕(2011),提出通过设计来继承和发展地域文化,保护设计的文脉,促进设计的良性发展;张雪峰,陈丹等(2012)提倡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当中,培养学生具备将文化底蕴与设计方法相结合的能力。

国际上,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并发起了全球重要乡土文化遗产概念(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生态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都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80%以上的课程都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相关,教学方法则采取结合实际的方法,积极运用地区博物馆、设计项目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掌握实际的设计能力。如美、德、英等国家普遍实行了“学分制”管理,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何种课程让自身能力在设计实践中成为连接物质(技术)与精神(文化)的桥梁。

广西地处中国西南部,区内山河密布地形复杂错综的地理分布形成桂南、桂北、桂西多样化的气候环境和物产分布,且广西是壮族为主的多种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广西总人口的37.18%,不同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习惯形成多源化的人文资源大环境。从设计学的角度去看,广西有以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的桂林山水为代表的自然文化景观,还有2016年申遗成功的左江花山壁画为代表的人文景观,还有以程阳永济桥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形式,以及具有南洋风格的岭南骑楼为代表的桂南建筑形式等各种各样的特色地域文化元素,还有广西独有的壮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艺术文化形式,其中蕴含着像壮锦、铜鼓、布贴、竹编等多样化的设计工艺形式和丰富的设计表现语言。在富含深厚文化资源背景的前提下看当前广西区内设计学专业教学,发现目前区内特别是独立院校的设计学教学中普遍现象是侧重培养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力,对设计理论和设计意识基础的培养比较宽松,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设计思维倾向较为西化,热衷学习国外的设计风格形式,对广西本土地域和民族文化比较忽视。将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元素和资源运用到设计学专业教学中,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设计理论和实践课程,能拓展学生对地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乡土文化的了解,提高其传统文化认同感。地域文化的强调和利用,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与设计实践方法相结合的能力,扩大广西元素在设计艺术领域的运用和影响,从而保护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地域文化的完整性,协调新旧文化更替,弥补文化断层的尴尬。

三、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与实施过程

(一)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1.课程体系与地方特色的结合

视觉传达设计在艺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年该专业约有十几万毕业生。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机构,要时刻与社会接轨,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标准,使学生初入社会时,能学以致用,满足社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专业,对美学、传播学等学科均有涉猎,对创造力也有着高度的需求,所以在设立课程时就要考虑到各学科间的关联性,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但有具备雄厚的学科实力,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学校要把这种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体系中,教学内容的设定不要照搬已有的,要根据地方特色、学校特点,进行体系的革新。例如位于云南省的民族学校,根据所在地域,少数民族学生众多等情况,在教学的内容上,适量教授与地域民族文化相关的知识,还可挑选一些当地从事少数民族视觉设计的企业,讨论与分享视觉设计作品中如何体现地域民族文化视觉元素,从而彰显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将这些元素加入设计中的优势和市场反馈,加入互动性教学。

2.教学模式理性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深入,其所产生的研究结果也越来越科学、严谨,观念更新、思想解放的关键,是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与授课过程中,融入科学严谨的精神。当前课程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感性教学的能力与方法,但偏于情绪化、艺术 化,缺乏理性科学的教学精神。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广泛影响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缺,导致对民族文化变得偏激排斥。其实,西方艺术的持续发展与革新都是以系统科学、理性思维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实践、探索。所以,学校教师在教授视觉传达课程时,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思想和素养的整体训练,向学生全面介绍有关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历史的内容,使学生首先认识到我国民族历史文化,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感,学生才能主动地深入了解历史,以理性科学的思维模式深入探究,并通过实践运用起来,将它一点点融入视觉传达的艺术之中,从而建立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3.融合市场增加实践课程

学校还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校内的实践教育教学资源,与用人单位和实践基地形成协同合作关系,提高实践教学的次数,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市场融合在一起,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条件。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各领域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学校已成为社会培育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重要源泉,要深刻意识到高校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必须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通过调整学校教育课程,充分调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融合社会各界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具体需求,将教育课程讲授的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的产品设计上,使教育资源的分配实现最优,通过调整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设计实践环节的主要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二)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1.前期调研阶段

首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对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形成的客观历史、成因、形式、分布、发展等情况进行资料检索,对重要的图书、文章及图片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从中挑选出与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的广西特色地域文化要素从而掌握最新相关研究情况。其次,开展调查研究,搜集广西桂林、南宁、北海、河池等地的地域文化元素的资料,调查在广西民众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及考察地域文化元素在广西区内设计及相关行业中的运用现况,并调查广西区内高校艺术学专业教学中运用广西地域文化资源的现况,通过广泛搜集各方面资料,为下一阶段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中期实施阶段

首先进行理论探索,尝试对特色地域文化在广西高校设计学中利用找出理论依据。其次,紧贴视觉传达学科特点与学科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将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多次综合、分析和归纳,不断整改,论证分析结果,对如何在教学中构建学生对广西地域文化的文化认同,对如何建立和传承广西特色地域文化,并对其体系进行实证研究,之后汇编成研究成果,完成关于广西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调查报告。

3.后期完善阶段

在充分研究前期所获得的各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评价和测定教学改革研究成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了解使其对某一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然后有选择、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就某一地区的某个民族进行旅游品牌或者当地特产包装设计、产品推广等设计实践活动。

融入地域民族文化的同时,适当结合新媒体技术完成设计实践,设计作品结合应用新媒体技术展示,使课程作业和设计实践形式不再是静止的,停留在纸质媒体的二维效果,而是3D立体化、动态化,具有时间性。设计实践根据时代需要,体现网络时代特征。

四、教学改革的特色与创新点

首先,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设计实践和文化创意相结合,是对地域民族文化从以往的简单保护提升到以本科视传创意设计教学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层面,能够形成多元化、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模式。其次,从旅游院校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根植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视传专业设计教学,使学生们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对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产生兴趣,提炼艺术符号结合艺术手段进行创意创新设计,为推广少数民族旅游文化、旅游品牌、特色产品作出贡献,其成果将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产生良好的影响,突出了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效。

猜你喜欢
广西民族课程
广西贵港
《广西戏曲》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MINORITY REPORT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