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沉浸理论的普洱市“温泉茶语”景观设计

2022-07-22 01:48温郁华高成广
河北画报 2022年20期
关键词:茶马温泉参与者

温郁华 高成广

(西南林业大学 园林园艺学院)

一、沉浸理论

沉浸,意为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沉浸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提出,是指人们在从事一项任务难度与技能相当的活动时,表现出对活动入迷、全身心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一种活动与自我意识融合、时间感消失和忘我的境界时的深层心理体验[1]。沉浸理论作为心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已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运动、艺术、学科教育、计算机领域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沉浸理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研究状态,获得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和持续的互动体验[3],而温泉景观设计正是为了让温泉参与者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感,引导其自我成就与认知的提升。

二、沉浸理论在温泉景观设计的运用

(一)表现形式

1.形态

“形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事物的表现形式和组成关系,即事物的外在形状和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4]。景观形态体现在景观的表现形式和构成景观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变化。在景观设计中,景观形态的研究包括自然形态、抽象形态和意象形态。自然形态体现在自然元素的形状、质感、色彩等方面[5];抽象形态是在认识自然过程中,对客观存在由感性到理性的高度升华和视觉创造。将自然元素在外形上抽象理解为点、线、面、形、色等,进行不同排序,构建对应的景观布局结构,即景观要素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如大小关系、曲直关系、动静结合等;意象形态则是人们对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的主观反馈,是建立在人们各自的感官体验中,是人们面对景观形态心理和情感活动的集合。沉浸理论所描述的内容与意象形态产生的心理情感类似,但沉浸理论旨在让人们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理体验。因此在温泉景观设计中,以人作为主体,充分考虑景观要素对人的情感触发,巧妙设置主题,根据空间功能需求,结合不同的设计手法,营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2.维度

维度,又称为维数,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景观维度则是指构成景观要素的独立参考数目[6]。线型元素、面状元素分别对应景观的一维和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则是地面上的线性元素、面状元素向竖向空间的延伸。在景观设计中,无论是道路的布局,还是地面材料的选择及植物的运用,都围绕三维空间体块展开,即是对景观形态的艺术表现。而一个能给人带来愉悦感受的景观场所,更重要的应该是景观场所中的时间维度的设计[7]。一方面是通过游览路线,在不同时间感受景观带来的变化以及景观本身的四季变化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另一方面是时空的交错体验,即在景观场所中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体验场景。在沉浸式温泉景观空间中加入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引发参与者对过去和未来的时间遐想,让沉浸更有目的。

3.动态

景观动态包括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空发生的变化,即景观组分的变化、景观要素的形状及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能量、物质、物种分布及循环的变化[8]。在景观设计中,景观动态主要体现在保持时空连续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景观序列,在各节点空间选择最恰当的元素和处理手法,让参与者产生类似“空间故事情节”的景观体验效果[9]。沉浸理论下的温泉景观设计,将“空间故事情节”提升为多维空间叙事,融入景观形态下的空间关系,结合景观维度的时空体验,即融入相关地域历史文化,共同构建沉浸式温泉景观空间,最终让参与者在沉浸状态下获得认知和体验的目的。

4.情感

参与者对景观要素及空间的综合体验,是景观设计情感的来源。景观设计的情感主要依托三个方面,首先是对景观自然元素最为基本且直接的体验,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知事物的形、色、味、质等;其次是景观要素造型和空间结构给参与者带来有无意识的联想,利用景观维度的变化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同时也是对景观意境的创造和表达[10];最后是景观中地域文化内涵的传达和展现,以象征、隐喻、对比等叙事手法,将文化景观与参与者意识有机融合,让文化在景观作品中得到发展和传承。在沉浸式温泉景观设计中,以人为主体,依托地域特征和文化,进行设计和创作,表达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高职学校的优势在于校企对接,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会直接输送到对应的企业中去,因此,高职学校的教育就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符合实践需求,高职学校的教材编写就必须要重视实践。传统的高职教材往往都是高深理论的讲解,对于实践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操作技巧以及需要重点注意的关键点并没有提及,因此,现代高职教材改革除了高深理论讲解外,还要告诉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职教材编写时要邀请高级技工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参与,以此确保高职教材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符合社会需求。

(二)应用原则

1.叙事性

将整个温泉景观看作是一个故事,利用环境、角色、情节、气氛等进行设计,构建一个有连续性且合理的叙事性空间,让参与者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帮助其快速回忆或联想,达到忘我境界,获得深层次的沉浸体验。叙事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尤其是在信息传达上,更容易被参与者理解、接收并及时做出反馈。

2.空间布局

情节上,景观空间序列展示景观环境一系列的叙事过程,过程中以空间之间的差异性充当着故事段落的起源、发展、高潮、结尾等[11]。在景观设计中,利用点、线、面构成的空间关系,通过静态叙事和动态叙事结合的表现形式,展示故事情节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合理利用场地的地形地貌,充分考虑动静分区,布置对应的开放、半开放、私密的功能区域。

3.多感官

被当今科学熟知的且可控制的人类感官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除了基础的五感系统外,第六感“超感官知觉”(ESP),又称“心决”,与直觉相似,是以上五感中所有感受的集合,参与者通过这种意识判断事物的发展。第七感“时间感”,指的是心理上对时间的灵敏感觉,是人的意识基于记忆和情绪产生的时间错觉,类似于景观维度中对时间维度的深层运用,目的是让参与者产生时间错觉,刺激其在沉浸状态下时间感的消失。在温泉景观设计中,科学合理的景观要素触发参与者感官之间联动,高度集中参与者的注意力,提升景观要素与参与者意识间的相互融合,忽视时间的存在,达到深层次体验的目的。

4.信息交互

简单来说,信息交互就是信息发出和接收的过程,反馈是检验信息交互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沉浸理论中,信息交互包括参与者积极寻求以目标为导向的经验或任务时,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官反应。对沉浸式温泉景观空间的营造,以参与者对温泉景观空间信息的认可、接收以及对此产生的行为反馈为主要目的,以信息交互时产生因人而异的情感和感官反应为挑战,为达到沉浸状态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三、普洱市“温泉茶语”景观沉浸式体验设计

(一)场地概况

(二)主题定位

普洱市“温泉茶语”以“游千年茶马文化,享温泉康养旅居”为主题,将普洱茶马文化的诞生、发展、兴盛与衰落作为景观空间叙事的起源、发展、高潮与结尾。依托普洱市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以茶马文化为核心,以沉浸式体验为目的,营造一个集文化、观光、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温泉度假场所。依托区位优势,打造一个国际化的温泉康养旅居目的地。不仅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和康养度假的功能,也是对普洱茶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一次新的尝试。

(三)空间布局

普洱茶马文化兴于唐宋,发于元,盛于明清,衰于近代战争,依托四个历史发展节点,将温泉景观空间划分为对应的四个功能区域,营造不同时期茶马文化氛围。以梦幻茶马启蒙区营造叙事起源空间,即表现盛唐时多民族文化交融下茶马文化的萌芽;以茶语花香体验区营造叙事发展空间,即表现元朝驿站、茶马互市的多元发展;以伴山伴汤休闲区营造叙事高潮空间,即表现明清时期茶马文化的高度繁荣;以云顶森林康养区营造叙事空间的结局,即表现近代战争后茶马文化的衰落及对茶马文化未来发展的愿景。将景观空间按照茶马文化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布局分割,在微观的景观空间中体现时间的宏观变化。充分利用场地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利用植物、水体、构筑物等对叙事场景具象还原或抽象表达。每个场景的景观细节与主题相互呼应,场景之间相互联系,让叙事更加完整,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激发参与者与叙事景观之间的情感交互,达到沉浸式感官体验。

(四)感官交互

1.梦幻茶马启蒙区

穿过浓荫遮蔽的连廊,伴随叠水的清脆悦耳,映入眼帘的是一片下沉式的草坪,围绕草坪有高低种类不同的植物花卉,放眼望去,依次有高低大小不同的石墩、石柱、雕塑,有高耸的“树包塔”结构的塔楼,有远处隐约的高山。通过悬念式的开场,以草坪象征茶马文化的起源,用石墩、石柱、雕塑等表现人们采茶、制茶、交易等场景,以“树包塔”结构的塔楼象征盛唐时期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以远处的高山隐喻普洱山。从视觉、听觉、嗅觉直接表达空间内容,让参与者优先感知空间主题特征。从景观要素的高低大小序列,建立景观要素与人心理之间的联系,引发参与者的思考和想象。

2.茶语花香体验区

迎阶梯而上,马玲声、鸟鸣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宛如集市一般。沿道路继续向前,蜿蜒曲折的驿廊将各处的泡池加以衔接,形式各样的泡池围绕不同的功能需求,通过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色彩质感、空间尺度、季相变化等营造泡池景观空间。以驿廊和泡池隐喻元朝驿站的设立,茶马互市的多元发展。围绕主题景观元素,在驿廊下通过绘画的叙事表达形式,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并通过AR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展示故事情节,进一步让参与者深入了解茶马文化的发展。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场景随游览路线或时间变化带来的不同体验。

3.伴山伴汤休闲区

出驿廊,沿坡道上行,首先是构思巧妙的叶形动感泡池,依山势而建。通过平台,设计简洁的多功能休闲吧汇聚明清时期的饮茶技艺。穿过休闲吧,则是利用台地设计的核心水景,象征明清时期茶马文化的空前繁荣,利用高低错落的石块组成层层围挡,隐喻市场繁荣下几万匹骡马牛帮穿梭于千山万水之间的盛景。整个水景贯穿于整个场地之中,寓意茶马文化的源远流长。伴山伴汤休闲区充分调动参与者的感官体验系统,利用茶艺表演、品茶活动、水幕电影等将体验带入高潮,让参与者与茶马文化之间深入交流,达到沉浸体验目的。

4.云顶森林康养区

远远看到一处石碑,复行数十步,大小不一的石头铺成的小路,或长满了青苔,或绿意盈盈,或铺满了枯黄的落叶,偶尔还能看到马蹄留下的足印。小路两旁,植被茂密,藤蔓交织,绿树成荫,林中蝉声鸟鸣不断,不时传来马岭声。小路在树林中穿越,在上下坡中交替。穿过牌坊,小路一分为二,左转而上,道路两旁一片一片修剪整齐的茶树,绽放着洁白无瑕的茶花,跨过一条小河,破旧的水磨坊里还在不停地旋转着石磨;右转而下,一队一队的马帮正带领游客奔向赶马人心目中的“天堂”,或雪域高原,或天朝圣地。通过还原“斑鸠坡”,将整个故事带入尾声,寓意近代以来,公路、铁路、航空的发展,茶马古道的没落。结尾采用双线式游览路线,借鉴“马哭里”中“马儿”的忧伤和“马跳石”动人的爱情两个故事,给叙事景观带来截然不同的两个结局,也寓意着茶马文化未来发展的不同走向。

四、结语

叙事性景观是沉浸体验设计的一种重要表达手法,将景观空间以叙事的角度展开设计,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加强参与者和景观空间的多感官交互属性,满足参与者的心理需求。温泉景观设计在围绕文化和自身内容进行创作时,关键在于对文化内容具象还原或抽象表达。利用新兴技术,创造多元化的内容主题,加强内容和文化之间的相关性,让游客获得深层次的沉浸体验。本文结合沉浸理论和茶马文化对普洱市“温泉茶语”景观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思考和探索沉浸理论在温泉景观设计中所表现的空间特征以及应用原则,结合实际案例,验证成果,为进一步具体的温泉景观设计做准备。

猜你喜欢
茶马温泉参与者
KAI BEPPU温泉酒店
门限秘密分享中高效添加新参与者方案
旧貌温柔似故乡 茶马古道第一镇 鲁史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大棱镜温泉
穿越秘境而来的茶马古道
当心,说谎会上瘾!
享受生活的老人活得长
露天温泉
温泉旅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