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S-5-甲基四氢叶酸钙的食用安全性评价

2022-07-22 02:23马文斌成永之连增林通信作者
医药前沿 2022年15期
关键词:经口灌胃叶酸

马文斌,薛 娟,涂 华,刘 康,成永之,连增林(通信作者)

(1 北京金康和信药业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 100176)

(2 连云港金康和信药业有限公司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叶酸是一种必需的水溶性B 族维生素,自然存在于食物当中,尤其是水果、绿叶蔬菜和肝脏。由于叶酸最早是从植物叶子中提取出来的,是机体内重要的一碳单位共体,可以直接介入人体当中诸多主要的生长过程,如细胞分裂、细胞增殖、胚胎生长及蛋白的合成与代谢。叶酸已经成为一种具备医疗、保健和预防疾病等多功能药物。经研究表明,叶酸能够抑制肿瘤生长、作为产前维生素降低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病变的发生、治疗巨幼红细胞贫血症、影响骨髓中红细胞分裂增殖速度。服用叶酸后能降低人体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减轻内皮细胞损伤,降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保护机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6S-5 甲基四氢叶酸是叶酸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旨在探讨食品原料6S-5-甲基四氢叶酸钙的食用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SD 大鼠,SPF 级,体重180 ~213 g,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13-0016。昆明小鼠,SPF 级,体重19 ~22 g,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13-0006,购买于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标准颗粒饲料饲养,自由饮水。自然昼夜光线照明,相对湿度40%~70%,室温20 ~25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沪)2013-0008。动物饲料购买于苏州双狮实验动物饲料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登记证号:苏饲审(2009)05032。

1.1.2 受试物 6S-5-甲基四氢叶酸钙(6S-5-MTHF Ca,叶源酸),白色至微黄色粉末,由连云港金康和信药液有限公司提供。

1.1.3 测试菌株 试验菌株TA97、TA98、TA100、TA102购买于美国分子毒理有限公司(MOLECULARTOXICOLOGY,INC.),产品质量保证书批号分别为:458D、4599D、4600D、4604D,通过其生物学特性方面鉴定,试验菌株符合此次实验的要求。

1.1.4 仪器设备 电子秤:ACS-3A 90401582;电子天平:BP310S 9100690;隔水式恒温培养箱:GNP-9270 型104307;电子天平:Sartorius CP124S 13806202;全自动生化仪:7600-010(日本日立)766-7009;血液分析仪:XT-2000i 希森美康66541;台式离心机:Mikro 22(HETTICH 公司)1105;电子天平:Bp3 100 s(沙多里斯公司)91006823;电子秤:ACS-3 型(上海泰和衡器厂)90401570;切片机:HM340E(德国蔡司公司)15782;脱水机:HMP110,(德国蔡司公司)15784;包埋机:AP280(德国蔡司公司)15787;染色机:HMS70(德国蔡司公司)15788。

1.2 方法

1.2.1 急性毒性实验 选择体重符合实验要求的SD大鼠、昆明小鼠,雌、雄,雌、雄各10 只,将雌、雄SD 大鼠、昆明小鼠分别放入鼠笼内,实验前,雌、雄大鼠不禁水,禁食16 h 以后,实验方法根据最大耐受量试验原则指导,雌、雄大鼠称重,灌胃容量按20 mL/kg BW计,相应剂量的供试液通过经口灌胃方式给予各组实验动物,灌胃给药每次间隔4 h,24 h 内分3 次灌胃,动物染毒后,每周对动物称重1 次。观察动物体重变化、精神状态、反应性、毛发色泽、饮食、排泄状况、中毒表现和死亡只数等,观察周期为1 周。实验全过程中如遇死亡动物或到期处死的动物,及时进行实体解剖,通过肉眼观察,将有病理改变的动物组织器官情况均做详细记录。

1.2.2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选择体重合适的雌、雄性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 组,每组10 只,雌雄参半。供试液设定:1.25 g/kg、2.5 g/kg 和5.0 g/kg 组,另设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 mg)和溶剂对照组,雌、雄昆明小鼠逐只称重,灌胃容量按0.4 mL/20 g·bw 计,相应剂量的样本通过经口灌胃方式给予各组实验动物,灌胃给药采用30 h 2 次灌胃法,分别对各组动物灌胃。末次灌胃给药后6 h,采用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对股骨骨髓进行取材,然后,加入小牛血清冲洗混匀,冲洗物移至载玻片上,均匀推片,干燥、干燥后放入甲醇中固定5 ~10 min,取出,晾干,涂片用Giemsa 染色20 min,蒸馏水冲洗后待检。显微镜油镜观察下,逐只先进行计数1 000 个嗜多染红细胞(PCE)的微核数,微核率通常以千分率表示,再计数嗜多染红细胞(计数200 个PCE)时同时计数成熟红细胞(NCE)数,并计算PCE/NCE值。

1.2.3 小鼠精子畸形实验 选择体重合适的雄性昆明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 组,每组5 只。供试液设定:1.25 g/kg、2.5 g/kg 和5.0 g/kg 组,另设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 mg)和溶剂对照组,雌、雄昆明小鼠逐只称重,灌胃容量按0.4 mL/20 g·bw 计,相应剂量的样本通过经口灌胃方式给予各组实验动物,连续5 d,每日灌胃给药1 次。第1 次灌胃给药后,第35 天采用颈椎脱臼处死动物,将两侧附睾取材后,放入0.9%氯化钠溶液中,冲洗,剪碎,四层纱布过滤,取滤液至载玻片上涂片,甲醇固定5 min,2%伊红水溶液染色制片,室温干燥。高倍镜下观察,逐鼠计数1 000 个精子的畸形数,并详细记录畸形类型。

1.2.4 Ames 试验 从液氮罐中取出一株菌株制作成主平板,准备15 mL/瓶营养肉汤,将分离好的单菌落悬浮其中。实验菌液浓度控制在1.1 ~1.6×10/mL,温度控制37 ℃ 120 次/分振荡暗培养12 h。本次试验按GB15193.4-2003 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中平板掺入法进行,依次向保温的45 ℃ 2 mL 顶层培养基中加入0.1 mLl 受试物和0.1 mL 菌株增菌液,需活化时,向板中加入0.5 mL S9 混合液,并且充分混匀迅速颠倒底层平板,实验需要做3 个平行平板。37 ℃培养48 h,计数每皿中的回变菌落数,试验重复1 次。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大鼠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期间大鼠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观察剖检主要脏器未见肉眼可见病变。最大耐受剂量>15 g/kg,属无毒级,见表1。

表1 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2.2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期间各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和死亡动物,所有小鼠均表现正常饮食饮水,毛色光泽良好;实验结束,处死动物,通过肉眼观察每只动物的脏器组织,未见异常。样品经口灌胃给药的雌、雄小鼠,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中,最大耐受剂量MTD 均>15 g/kg,属无毒级,见表2。

表2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2.3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受试物各组剂量组PCE/NCE 比值、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且受试物组PCE 占RBC 总数的比例不少于对照组的20%,提示受试物对小鼠骨髓细胞无抑制作用。经统计学分析,6S-5-甲基四氢叶酸钙(L-5-MTHF Ca)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见表3。

表3 动物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发生率

2.4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较,受试物各剂量组精子畸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该受试物无致小鼠畸形作用,见表4。

表4 动物精子畸形发生率

2.5 Ames 试验(致突变试验)

在本次实验条件下的2 次试验中,在加和不加用S9活化系统平板掺入法检测的条件下,各剂量组的回复菌落数均低于溶剂对照组的2 倍,故认为:该受试物的Ames 试验检测结果为阴性,见表5。

表5 第1 次试验测试结果

3.讨论

叶酸在人体内无法自身合成,需要通过外界补充获取,一般在机体内处于结合状态,且血浆中含量很低。只有单次口服剂量达到250 μg 时,血浆中才会出现游离的叶酸,6S-5 甲基四氢叶酸是叶酸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可以透过血脑屏障,预防老年痴呆、细胞贫血等症状。随着研究深入,叶酸还有许多其他的治疗用途,尽管这些用途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么有效。叶酸可以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肿瘤形成,防止宫颈发育不良,治疗白癜风,恢复因叶酸缺乏而引起的大细胞贫血的造血功能,增加牙龈对局部刺激物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炎症反应。为了造福人类,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以《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2003 有关规定作为根据,对6S-5 甲基四氢叶酸钙进行了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以此证明该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开发的可行性安全性依据。

本文结果显示,样品对雌雄大、小鼠的经口的最大耐受剂量MTD 均>15 g/kg,属于无毒级。遗传毒性实验中,Ames 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试验结果均为阴性;生殖毒性试验中,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表明6S-5 甲基四氢叶酸钙对体细胞无致突变性。因此可以初步认为在本次试验的条件下6S-5 甲基四氢叶酸钙作为药品和食品使用是安全可靠的。

猜你喜欢
经口灌胃叶酸
经口内镜联合颈外超声穿刺注水定位成功取出颈深部异物1例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正在备孕的你,叶酸补对了吗
准备怀孕前3个月还不补叶酸就晚了
经口不切开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用猕猴桃补叶酸?未必适合你
小鼠、大鼠灌胃注意事项
来曲唑灌胃后EM大鼠病灶体积及COX-2 mRNA、survivin蛋白表达变化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护理体会
实验小鼠的灌胃给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