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空间重构与“场所精神”再造
——对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思考

2022-07-22 08:47路文举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巢湖村落

路文举

[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管理处,安徽 合肥 230001]

巢湖南通天堑长江,北连“淮右襟喉”合肥,具有“奠淮右,阻江南”的重要战略地位。巢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特别是自明代以来因设置卫所由移民迁户所最终形成的传统村落数量相当可观。目前,环巢湖地区的黄麓镇洪疃村、柘皋镇北闸老街、烔炀镇烔炀老街和黄麓镇张疃村,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存较完整的聚落选址格局及肌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和传承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得以入选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第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挂牌保护。但受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村城镇化的影响,作为构成社会体系与运转的最小社会单元,传统村落中民众的基本生存方式、状态与目标在城镇化、商业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渐趋异化。进而导致传统村落的聚落形态和生存空间的原生性、原真性及依附其上的文化特性正在迅速瓦解,所蕴含的大量乡土文化形态、信息与内涵也随之消失。因此,就作为传统文化物质实体的古村落及承载的非物质文化价值而言,对其进行恰当的保护,不仅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场所精神”由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其所描述和表达的是一种物理空间与非物理意义的精神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合概念。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场地在时空状态上所表现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现象与体验,但在一般理解上,主要是指空间上所具有的地域性的特色面貌,而这样的面貌被认为是场所的独特象征和灵魂,因为它能够使各种场所因其特色而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与感受,能够使受众获得并强化对某区域的景观与文化记忆,即通过空间、社会活动和人之间的互动,对地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环巢湖地区现存传统聚落是不可多得且不可再生的地域性文化遗产,无论是各地移民在这一地区聚族而成的具有“九龙攒珠”形态的村落(图1、图2),还是村内现存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宅第(图3~图7),均具有社会学、史地学、建筑规划学、生态环境学、谱牒学等方面的价值,其所具有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信息,是传承文化精神的基地。对巢湖地区传统聚落布局、建筑形式及其文化价值的保护,不仅是对其聚落空间与场所的重构,更是随经济发展而进行的精神再造,对巢湖地区传统社会、历史、文化和风俗的传承不可或缺。

图1 巢湖市黄麓镇洪疃村“九龙攒珠”格局

图2 巢湖市黄麓镇张疃村“九龙攒珠”格局

图3 巢湖市黄麓镇张治中故居

图4 肥东县六家畈镇吴家花园

图5 巢湖山门李村传统红色砂岩民居

图6 巢湖烔炀镇李鸿章当铺

图7 巢湖柘皋镇北闸老街

1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内容

为更好地实现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其原有的聚落场所精神,根据传统村落的自发驱动力、预期发展目标与现有发展方式、动态更新机制及传统文化价值评判体系的优点和局限性,研究自力型传统聚落更新的结构体系、构成要素、空间变化及精神传承等,形成文化生态视角下的传统聚落形态及所附着的非物质文化类型的保护与更新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1 空间格局保护

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空间保护基本框架是其建筑更新再利用的基本前提。空间所具有的自然特性是构成场所类别的环境基础,而场所类别又是产生“场所精神”的社会基础,所以场所是精神的依托和载体,精神是实质,场所则是所展现出的特色现象。传统聚落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出的具有空间特性的物质实体,是“场所精神”的具象化。环巢湖地区“九龙攒珠”式的传统聚落作为该地区长期发展最终形成的一种特色聚落格局,正是其“场所精神”展现出具有地域特征的空间格局与文化感受。在保护开发过程中,应以对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的选址思想和区位特征分析为出发点,采用按要素功能分类的方法,对主要构成要素,如水、路、家、店,根据其具体功能确定其边界并进行差异化控制,以此保护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的基本格局,最终实现传统聚落现有空间格局不被破坏,充分满足其“场所精神”完整且真实展现的目的。具体做法则是根据传统聚落的保存现状,将聚落内原有的水流渠道、街巷路网等线状要素作为欣赏人文景观的步行线路核心部分,展现其“农家”意境。

1.2 自然与人文景观融汇

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内部建筑、道路所形成的线状要素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保护中可对其予以加强,村落所处之地山水相间,村落本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为“九龙攒珠”布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在对其保护与利用中,通过线状要素串联聚落内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不仅使传统聚落内的重要节点空间得到了展示,更获得整体上的景观与空间感受,带动了聚落整体空间的复兴,有利于传统地域文脉传承。传统聚落内外自然或人工景观节点本身即源于选址位置和周边环境的山景塘色,所以所在地的地物地貌与聚落共同构成具有意韵的景观风貌。为更好地展示传统聚落中的传统人文与自然景观节点空间,应对其进行筛选,挖掘特色,在保护的基础上重新构筑与传统聚落紧密相连的重要节点空间并加以展示。

1.3 文化与价值挖掘

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具有“矮屋联排”的形式,其形成的古街历史空间基本完整,既具有文物价值的意义,又具有强烈的农、商意味。环巢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一种具有强烈地域风格的遗产,展现出独特的空间格局与清晰的社会发展脉络,其聚落空间的生成反映了聚落建设过程及其发展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与实证。因此,对其空间保护的实质即是保护传统聚落的社会文化价值。对聚落空间保护的核心与关键在于深刻理解文化价值具有见证性和传承性的复杂关系,并以此认识为基础,根据其空间形态和文化面貌的产生发展规律,发掘传统聚落空间格局所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等多重价值,采用基于客观实体和内涵,保证真实性、完整性和见证性的保护与利用方法。

2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意义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首先在于能够留下传统生活的样本,其反映了明初由江西等地移民而来,聚族而居,屯兵建卫,最终发展成村的历史进程。传统村落是延续至今并继续发展的聚落形态,与其他非生活参与性文化遗迹有着明显不同。传统村落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建筑样式以及文化习惯虽无法完全反映历史状态,但代表了传统的延续与发展,是历史过程的有序进化。其次,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在于对其价值的评估,而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对其传统格局与文化思想的再认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聚落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所以在保护的过程中将明确“乡愁”这一具有明显区域与情感特征的观念因何而产生,进而在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重构空间形态和情感氛围,再现传统价值。因此,直至现在,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中的聚落格局、建筑秩序所反映的宗族观和血缘关系也是研究明清时期安徽南部与江西移民迁户至江淮地区的重要实证。

由于社会历史在时间上的线性发展,其具有非可再现性特点,所以传统聚落的变迁也同样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对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化聚落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包括聚落中所有非物质的因素,如建筑复合而成的聚落整体及其社会意义,系统性、整体性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生长发展。因此,历史文脉与空间形态是构成传统聚落的两大基本要素,作为环巢湖地区具有文化聚落典型代表的传统村落,其地域体现了鲜明的社会历史特性,并决定了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性。目前正值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全面发展时期,此类传统村落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严重影响到其文化价值的可传承性与可发展性。因此,只有重构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节点和聚落空间格局,展现该地区的传统价值取向与特征,通过再造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的“场所精神”,才能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振兴发展。

3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认识与思考

从重构具有环巢湖地区特色的传统村落的内部聚落空间构成入手,无论是其“九龙攒珠”还是“矮屋联排”,对其整体的场所进行再造,使其精神重新焕发,这不仅代表着对村落文化及其载体建筑的整体保护,更意味着这种空间与文化精神不能脱离传统村落的定位、形成以及发展变迁的社会背景而存在。传统村落在其生命周期与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不仅仅是一种应该进行保护与传承的聚落形态,也是依旧发挥生命力的生产、生活性的聚落,是自古至今不断发展演变的活的族群所创造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的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都有特殊的功能,而文化要素极为重要。马林诺斯基和布朗认为:“文化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功能。”这一主张大体可以如此理解: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存在一般规律,但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思考后才能发现,然后根据这些被发现的规律,来解释任何具体因素。吴文藻认为:“先认清社区是一个整体,就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虑他的全部社会生活,并且认清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统一体系的各部分。”因此,在传统村落这一族群、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复合系统当中,每一项传统的生活方式或思维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其原真性将遭到破坏。同时,在这个反映过去且适应当下的系统中,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必须能够展现出其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功能与价值,这样才能够被当下的价值观评估如何“活态”传承。因此,传统村落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读与保护,而不能根据不同目的,随意片面化地截取某一部分来进行解读并以此作为整体特征来重构。从根本上来说,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仅仅是保护一个单独或集合的物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其所反映的文化与思想内涵。

4 结语

环巢湖地区传统村落是巢湖地区传统社会族群、经济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地域化人居环境空间的特色形式。对其聚落空间重构与场所精神再造的思考与探讨,不仅为其空间特征和景观特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思路,更能够为传统村落的形态和文化保护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供借鉴与参考的理论方法。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三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4-12-03)[2022-03-12].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tzgg/201412/20141203_219694.html.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9-06-06)[2022-03-1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29/content_5434777.htm.

③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④张靖华,郭华瑜.“九龙攒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规划与形成背景初探[C]//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7:557-562.

⑤张亮.江淮圩堡的遗产价值与整体保护研究[J].武陵学刊,2017(3):110-114.

⑥李露露.景观基因视角下巢湖北岸“九龙攒珠”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21.

⑦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⑧吴文藻.社会学丛刊总序[J].社会学丛刊,1940(1):6.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巢湖村落
巢湖 外一首
巢湖,我的母亲
油画《村落》
快速城镇化地区人地关系研究
引发海啸(下)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