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雕塑的南北风格差异及成因分析

2022-07-22 08:46彭丹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文化

彭丹虹

(陕西省雕塑院,陕西 西安 710048)

当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兴起在丰富艺术交流的同时冲击着本土文化,全球化发展使得文化趋同迅速蔓延,许多弱势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与蚕食。在文化单一化威胁下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特性与活力无疑是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从地域文化着手,强调个性和差异,探究我国当代雕塑艺术南北差异有助于明晰地域历史文脉,提取与捕捉独特文化元素,在促进雕塑艺术创作的同时有益于我国文化多元化发展。

1 当代雕塑南北差异现状

雕塑作品凝聚了作者内在意识、创作理念与艺术志趣,细致的雕刻体现了自身内涵及在文化环境中所受到的刺激,这种刺激在艺术表现方式下实质是雕塑家内心世界的具象表现。艺术家所生活的自然气候、文化环境、历史发展、教育经历及宗教信仰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创作,我国幅员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潜在地影响着艺术风格的形成。以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为例(图1),共有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雕塑展区展览,南北地域数量占比各半。两届展览共计629件作品,将作品按照题材类型分为:热点时事类、革命精神类、传统文化类、少数民族文化类、生活类、个人思想表达类。经统计,作品来自北方330件,热点时事类5.4%、革命精神类19%、传统文化类22.1%、少数民族文化类7.8%、生活类32.4%、个人思想表达类13%;来自南方299件,占比分别为6.3%、9.3%、15.3%、11%、38.4%、18.3%。

图1 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各类型南北方雕塑占比情况

在海南省举办的“2020·第七届南北雕塑联展”与广西举办的“2021第八届南北雕塑联展”汇集了广东、广西、海南、陕西四地作品共计210件。南北雕塑汇聚一堂,表现出来的特质与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数据汇总情况基本一致。南北方雕塑在主题选择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倾向,北方雕塑体现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的题材更多,对当下热点时事更为敏感;南方雕塑更倾向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生活场景描绘、艺术家个人思想表达。在内容上,北方雕塑着眼宏观,偏好记录重大热点政治人物或事件,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南方雕塑对地域文化和日常生活更为敏锐,将生活中的细微事件或场景塑造得灵巧生动,注重艺术家内心意识的纯粹表达。在形式上,北方雕塑概括大气、雄浑有力、体积感强,表现手法大刀阔斧、昂扬激越,易于调动观者高昂慷慨的情绪;南方雕塑灵动柔和、刻画细腻、故事性强、柔和舒缓,将生活情趣娓娓道来,将观者拉入回忆场景,引起情绪共鸣。

2 当代雕塑南北差异成因

地域性是在一定区域内人类社会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综合特性,是各地区间区别的标志,也是阐释文化价值、标识文化属性的关键依据。我国文化历来有南北之分,语言“南繁北齐”,文学“南北分野”,绘画“南秀北雄”,雕塑创作也不外如是,艺术家的视界与思维偏好不同程度地受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历史传承、社会风尚的影响。艺术是创作者精神思想与生活体验的结晶,以实质的形式表现,同时传递了时代与地域的文化精神。

2.1 自然地理条件

①自然景观。我国幅员辽阔,东隔于海,西阻于山,地形走势复杂多变。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常年雨水冲刷使土质山体平缓圆润、天地孕育的奇山怪石重峦叠嶂、湖光山色逶迤隽秀、丛林茂密郁郁苍苍,南方清新秀美、蜿蜒曲折的景观造就了南人细致委婉的性格;北方地势整体较高跌宕起伏,风化作用使石质山体粗粝巍峨,铸就了绝壁奇峰。塞外戈壁飞沙扬砾、广袤无垠、雄伟磅礴,在萧瑟时节常使人倍感苍凉,北人性格更加豪放大气、不拘小节。《荀子·孺效》云:“居楚则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适应环境的同时地理烙印也无形融入于人的性格与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在雕塑的题材选择、表现手法、视觉氛围等方面体现出来。例如在第六届南北雕塑联展中,海南8件作品中的2件人物雕塑《蓝海恋》《海岛风情》都以海韵风情为主题,前者选择海浪、鱼群、丰腴欢快的女性等元素进行组合设计,后者定格了海岸边散步的少女形象,裙摆飘扬在惬意的海风中,动态韵律感十足。广西12件作品中的《海的赞歌》《长河举帆》《大美·山河》《家乡的小河》,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对山水元素审视、提取、表达,以抽象、几何形态展现,通过人物与场景艺术化塑造再现地域性自然景观。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福建作品《明月印秋池》呈现秋季残荷零落的高洁之美,利用光面金属材料体现出月下秋水如镜,更有冷感不锈钢材质营造出孤寂萧瑟之感。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倾注于作品,对自然景观的艺术凝练无处不在,只有细致观察与切身体会,才能使素材应用更为灵活深刻。

②气候环境。秦淮以北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整体降雨量少;以南则常年湿润、降水充足,夏季风与南下冷空气的碰撞形成梅雨季节,雨水充沛、河网密布,交通运输方面称“南船北马”。气候差异在雕塑创作中有所体现,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南方雕塑多表现江河湖泊,多融入伞、行舟、船桨等元素;而刻画雪景的作品无不来自北方。哈尔滨每年举办的国际冰雪节吸引成千上万游人观赏,冰雕艺术构思巧妙、美不胜收,是极寒干燥的气候成就了这一艺术奇葩。迥异的气候造就不同的生活场景与审美载体,雕塑家个人生活史隐匿地对创作产生了影响。气候环境特征还孕育了不同的雕塑门类,冰雕、沙雕等都是人类顺应并利用自然的杰作。

③物产资源。《史记·货殖列传》有载:“夫山西饶材、竹、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古往今来人们依托物产资源,结合自身进行生产创造。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并称中国四大印石,此四产地石雕艺术优势得天独厚,特色浓郁、闻名于世;天津河道地下特有红色黏土,黏性强、含沙量小,造就泥人张的艺术影响力,成为城市名片、流传久远;浙江台州竹类资源丰富,黄岩翻簧竹雕艺术在清末民初名动天下;盛产高岭土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底蕴深厚卓尔不群……这些艺术都得益于地方物产资源的滋养。在运输通信便利的今天,物产资源对雕塑艺术的影响仍未消逝,材料易得、产业链完整、环境熏陶等使雕塑家对带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挥洒自如,形成雕塑创作的艺术生命力与地域差异。

2.2 社会文化

①历史文化。南方以老庄玄学为主导,注重个性张扬,《离骚》作为南方文明标志,通过丰富想象构成了瑰丽多彩的世界,浪漫而富艺术魅力;北方以孔孟儒家思想为主导,重经世致用,《诗经》以质朴敦厚的方式记录了周代中原人的社会风尚、生活情趣,成为北方文明标志。南北文化渊源与特色在当代仍大放异彩,影响着当代雕塑家的创作。在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北方作品多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大方端庄,善于描绘宏伟激昂的革命;南方雕塑大多精细秀美,注重生活场景的观察、描绘。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丝绸之路相关题材无不来自陆上丝路的重要站点如新疆、陕西。戏剧元素题材更具地域特色,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北京两件作品以京剧为主题,一件以现代手法抽象表达了京剧经典人物脸谱,另一件以现实主义方式生动刻画了京剧花衫行创始人的神韵气度;河南一件作品以道具形式巧妙展现了豫剧场景;安徽一件作品以六尺巷为题,浮雕组合形式塑造了古典故事场景与情节,提示我们谦和礼让的传统文化精神。各地域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影响着地方雕塑家的审美旨趣与艺术风貌。

②外来文化。雕塑艺术史中,多样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转换、演变、内化。如佛教雕塑与中国审美偏好相融合,出现了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清丽飘逸的佛造像。开凿于唐开元元年的乐山大佛绝佳体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人造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成为传世经典。全球化时代,雕塑艺术融入许多外来文化元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亚当的觉醒》《加百利的告知》《美惠三女神》等作品以《圣经》人物和希腊神话故事为题眼,融入自身思考,依据本土审美格调进行适当的艺术性调整。如《美惠三女神》,在人物构图上延续了古典雕塑与壁画的排列方式,但西方面孔被熟悉的亚洲女性面貌替代,古典雕塑的构成形式与质朴的当代女性形象相互融合,形成了割裂又平衡的独特美感,三位女性不完美的身体曲线丰腴纤瘦各有特色,多元化女性形象的塑造与隐喻主题引发对女性形象审美固化的反思。在全球化过程中文化进一步融合,地理壁垒对信息的阻隔全面瓦解,艺术创作中外来文化为艺术家带来灵感,碰撞交融中产生了意料不到的艺术成果。

③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家常见的创作题材,艺术家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服饰文化充满好奇。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安徽、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新疆、内蒙古都有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云南、新疆两地少数民族雕塑作品占比多,分别为50%、33%。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广西相关题材作品数量也最多,占比高达51%,内容及形式最丰富,涉及苗族、壮族、瑶族、侗族等。《红土壮乡·采茶》《苗山晚风》《侗家糯香》等作品通过人物服饰处理与材质对比等构建了少数民族采茶、劳作、放牧的温暖愉悦场景;《壮乡晨音》《深山之音》《民族系列·夜郎遗韵——芦笙》组合老幼青人物形象,刻画出依偎托举等形体姿态,形成互动和谐的整体,描述人们在嘹亮民族歌舞艺术中欢乐幸福、满怀憧憬的欢腾景象。少数民族文化经历长期积淀与洗礼,包罗万象,具备独特的精神特质与情感诉求,地方雕塑家表达少数民族独有物产风情、乡俗民风的艺术情结在作品中充分表达。艺术家通过雕塑作品反映少数民族风韵,满足观者的好奇与文化想象,挖掘少数民族民情世态、文艺生活,吸引更多关注。

2.3 受众审美反应

受众的期待与接受程度对艺术家的创作有鼓励与引导作用,其对艺术品的个性理解与诠释赋予作品新生命,熟悉的艺术元素更能激发鉴赏者的审美反应。在作品欣赏这一交际行为中,观者的审美反应除受作品的形态、材质等影响,更受到情感与非理性因素的刺激。受众对于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感受以认知为基础,通过调动观者的作品背景认知及个体经验知识,与作品中的世界形成互动。受众的文化修养、生活经历、成长环境、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审美格调的不同对相同雕塑产生不同认知与情感,面对融合熟悉文化元素的雕塑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自身经历及情绪创造关联、做出想象,这种潜在的审美反应刺激着观者进一步思考与解读雕塑的形象、理念、内涵。由于相关经历匮乏,多元化审美经验使得观者对作品中陌生元素产生的美好文化想象、对神秘异域风情产生的向往之情难以进行深入而具体的联想。

对受众而言,能共享认知、刺激情绪、调动回忆的作品更具可读性与感染力。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上海作品《弄》十分精致传神,以旧照片的形式构造了一条陈旧静谧甚至狭窄的小巷,灯火星星点点,照亮了回家路。转角处延伸的透视线隐没暗处,仿佛这段路没有尽头,给人无限遐想:傍晚回家的风吹得头顶树梢沙沙作响,家家亮起暖黄灯火,空气中隐约混杂了食物烹炒的香气,想到有人在家等候,感叹着人间美好烟火,不觉加紧步伐。来自内蒙古的作品《马系列——母与子》粗放稚拙,作者选择小马紧随母亲觅食的场景,进行极简的特征提炼,大刀阔斧的雕刻使马的形象抽象化、轮廓化。作者保留木材原始的斑块与裂痕,这些“瑕疵”让作品更具自然感与亲和力,锈铁元素与木质感形成冲突,丰富层次,使作品更具复古质感,好似开启了观者封存已久的孩童记忆。小马的简洁形象像儿童熟悉的玩具,木材横平竖直的拼接与铁钉粗暴的固定像老旧家具,赋予孩童如小马般被父母牵带着的感受。作品形态以马为主体,内核是舐犊情、养育恩,动人心弦。观者在欣赏理解作品时依据自身认知与经验展开审美想象,与作品呈现的形象或场景形成情感互动,对作品意义进行主观重构。雕塑家通过表达自身生活体验、地域文化、真实思想,情绪刻画深入饱满,打动观众。观众面对熟悉且融入新鲜艺术语言的作品时,审美感受与体验和作品的精神意蕴相交融,产生情绪共鸣。

3 强化南北雕塑地域风格

3.1 强化南北雕塑地域风格的现实意义

地域文化特色鲜明,融入于雕塑作品能提升认知与情绪价值,符合受众审美期待。受众对熟悉的民俗风情更易产生精神共鸣、提高审美兴趣,对作品深入解读。地域文化给雕塑家带来丰富的创作灵感,结合切身体会将文化元素转化为雕塑语言,有助于塑造生动精彩的个人艺术风貌,提升作品辨识度、丰富作品文化底蕴,突破同质化。“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强化南北雕塑地域风格差异、注重作品地域文化表达,有利于提升人们对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对推动文化多元化及雕塑艺术多样化有着积极意义。以雕塑为载体丰富地方文化内涵具有传承地方文化、拓宽文化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3.2 强化南北雕塑地域风格的路径

地域文化融入雕塑,应依据艺术理念与创作需要,多维度定位地区自然特点和典型人文要素,作品外化形式符合地域文化形象与风格特征,使人易于识别。首先,通过材料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物产资源差异大,雕塑创作可采用代表性材料。如景德镇陶瓷雕塑、南阳玉雕、青田石雕等,材料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属性。其次,采用具有辨识度的工艺手法展现地域特色。如佛山石湾陶塑技艺,荆州铅锡刻镂技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等。独到的传统技艺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应用于雕塑能吸收其艺术精华,形成独特艺术风貌。最后,选取地域自然与人文元素题材。雕塑作品对地域典型文化符号的应用,增强了原有符号的信息表达与传播功能;同时还可融入地方特有自然景观,如丹霞戈壁、吉林雾凇、桂林山水等。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整合、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完成雕塑创作,多角度实现创作立意表达,有助于提升作品的艺术与人文价值,弘扬传统文化。

4 总结

当代雕塑的南北风格差异显著,强调雕塑南北差异并非因循守旧或强化刻板印象,更不是对共性及创作个体的否定,而是在雕塑创作中尊重艺术家创作感受与认知的自然流露。同时,南北雕塑的大量作品也突破了既有创作规律。目前需要探求普适规律,指引雕塑创作进一步融入地域特征、突出地域风格、表达地域文化、传承地域风俗。通过强调地域文化,保留雕塑中的文化多样性,达到推广民族文化、塑造区域形象的目的;同时,差异化、区域化的文化传播也为创作带来启发,拓宽了雕塑艺术的发展道路。

①杨磊.陕西区域文化传承对雕塑风格的影响[J].雕塑,2020(4):86-87.

②胡蓉.论南北地域文化差异[J].大舞台,2012(2):289.

③刘宇航.浅谈当代广西少数民族雕塑创作[J].中国文艺家,2018(2):163.

④曾斌.地方性知识:少数民族文学的认知与传播功能[J].民族文学研究,2020(5):33-38.

⑤佚名.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C]//何星亮.民族文化与全球化研讨会资料专辑.[出版者不详],2003:13-15.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文化
巨型雕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