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与发展途径

2022-07-22 08:46谢卫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智慧

谢卫星

(孔子博物馆,山东 曲阜 273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建设智慧博物馆成了业界的热门话题。在博物馆业界的积极推动和实践下,智慧博物馆已经在概念和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并且付诸行动。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许多问题上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探讨。下文将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展开对智慧博物馆的研讨,力求抓住时代机遇,开启博物馆发展新篇章。

1 从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

简单来说,博物馆是面对大众开放的收藏、保存、研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营利性机构,并具有学习、教育等社会职能。现代意义上的面对大众开放的博物馆是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1933年建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是当时仿照欧美一流博物馆所建立的一座大型综合博物馆,也是我国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

从图1可以看出,截至2020年,全国备案博物馆的数量逐年增加,总体来看增长态势较为稳定,其中5214家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占比达到90%以上。

图1 我国博物馆增长趋势图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博物馆呈现出由“量”到“质”的转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博物馆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早期的信息化主要指的是博物馆工作人员办公信息化,包含财务系统、档案管理、资产管理等,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办公成本。博物馆的信息化还体现在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如建立博物馆官方网站、观众预约系统等。

21世纪初,在博物馆信息化的基础上,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数字博物馆主要是对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具体为利用扫描和模拟技术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数据和图像采集,经过计算机处理,用多媒体手段打破固有限制,使文物实现数字化呈现。通过文物数字化,既可以避免对文物的损伤,也可以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能够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文化熏陶。但受限于技术条件,文物在数字化工程中会造成一定的信息折损,对于复杂文物的高效还原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并且由于数字链还未完全共享,文物之间也没有建立紧密联系,因此这种数字化更像是一座座孤立的山,并没有连城山脉,观众仍然在信息房内徘徊,并没有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近年来,经济、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这给建设智慧博物馆创造了有利条件。智慧博物馆的“智慧”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内部的体系构建上,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方式对博物馆的各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将人、物、数据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并呈现智慧化的展览方式,注重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设计,将文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提高观众的主动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并不是独立提出的,而是在博物馆信息化和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融合了二者的经验成果,并结合当今信息技术特点而形成的。

就特点而言,传统博物馆只提供单一的展示功能,观众可以欣赏到珍贵的文化遗产,但由于技术和理念的限制,传统博物馆的信息传达功能并不完善,观众只能知其“表”,并未知其“意”。布展也都围绕参展文物展开,缺少附加信息,有些不易展出的文物只能存放在库房,极大限制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观众的参观体验。数字博物馆有了科技助力,借助3D扫描和智能终端设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范围和信息传达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有些博物馆的数字化技术较为表面,过度追求高科技的使用,反而忽略了对于博物馆传达内容的思考,未免本末倒置。智慧博物馆在使用高科技手段时,更加注重呈现方式和服务内容,将关注点设置在参观体验上,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 智慧博物馆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1年5月,由国家文物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将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馆的创建工作,到2035年,我国的博物馆要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气派和中国方案。这一意见一方面说明文化强国将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不仅要成为世界博物馆大国,更要成为世界博物馆强国。因此关注博物馆的发展,分析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智慧博物馆符合群众的文化需求

当今社会,我国民众对于文化需求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而博物馆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宝库,是我国悠久历史的具象体现,也承载了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职能。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良好发展,博物馆不仅是游客游览参观的目的地,也是群众日常休闲受教的重要场所。2008年实行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也进一步降低了博物馆的参观门槛,随着免费对外开放的博物馆越来越多,前来参观的人数呈指数型上升(图2),接待人数从2010年的4.09亿人次猛增到2019年的12.27亿人次,仅2019年我国博物馆举办的教育活动就有33.46万场,举办的展览高达2.86万个,由此可见,“博物馆热”成为我国文化新思潮。

图2 2010—2019年中国博物馆接待观众人次变化情况

然而与公众的高参与、高关注不匹配的是,我国的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数量并没有跟上参观群众的增长曲线,因此博物馆在管理和运营方面都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在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方面也需要运用智慧手段,避免对文物的损伤,在服务方面通过智慧游览系统优化参观线路,合理控制参观人数,提高观众的观展体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2.2 智慧博物馆符合信息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文化传播和大众娱乐上来看,依托网络构建的速度快、范围广、可追溯的传播模式更受现代人欢迎。在此背景下,博物馆运营和策展也不断向网络智能化发展。如山西博物院的“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中,就利用3D打印技术复原了精美绝伦的壁画,观众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知道壁画中的角色,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拉近了观众和文物之间的距离。

2.3 智慧博物馆符合博物馆本身的发展需求

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和成熟,其自身职能也在不断丰富,这一点也促使博物馆向智慧博物馆的转型。如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越来越多,文物就必须实行数字化管理,对馆藏文物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储存,加强对文物的整理与保护,确保文物的安全持续。

2.4 智慧博物馆符合闭馆不闭展的理念

2020年全国博物馆在闭馆期间,各个博物馆举办了2000多个线上展览活动,吸引了超过50亿人次浏览。线上展厅能够为观众提供精美的文物图片展示和3D立体图还原文物细节,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文物,还可以从云端下载文物的具体信息,实现足不出户便可纵览我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可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智慧博物馆的建设能够高度发挥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价值,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观众提供优质的线上文化活动,实现闭馆不闭展的发展理念,虽然“云展览”还未在各个博物馆全面普及,但今后“云展览”“云教育”“云研讨”将会成为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智慧博物馆的特征

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构成智慧博物馆的条件大概可分为四个:要有博物馆实体、要有新技术的运用、要实现完整的数据链、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综合这四个要素,智慧博物馆的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3.1 以人为本

在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大众一直是博物馆的受众主体。从传统博物馆由“物”到“人”的传递模式,到智慧博物馆所强调的观众的参与性,可以看出智慧博物馆更注重观众的参观感受与体验。从管理上来说,观众可以通过博物馆的手机小程序或者扫描二维码反馈自己的观后感,博物馆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掌握观众的参观心理,类似这样的方式将观众从单纯的接受者转变为博物馆管理的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调动给观众和博物馆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渠道,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纳入博物馆的评价体系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博物馆运营中,智慧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博物馆的服务方式,用线上预约、VR技术、智慧引导等多种方式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给观众提供更方便、快捷、沉浸式的参观体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服务需求。

3.2 资源整合

博物馆是各类资源汇集交融的地方,有些陈旧的经营理念把博物馆资源分割开来,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与互动,形成了资源割裂的情况。与之不同的是,智慧博物馆打破了信息孤岛的局面,将分散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优化整合,能够发挥出博物馆资源的最大信息价值。如建立主题资源库、线上专题讲座等方式,打造强大统一的资源平台,做到统筹规划、资源融合的服务模式,让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端获取所需要的资源信息,并且把孤立的资源信息在智慧博物馆的框架下集中系统的展示出来,在受众了解一件文物的时候,同时也能获取这件文物更多的相关知识,用一件文物来给受众讲述当时的历史与文化,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面,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效率。

3.3 实时数据

博物馆的数据资源可分为“人”和“物”这两大来源。智慧博物馆的数据采集都是具有实时性的。如搜集博物馆参观人次数据,可分析出博物馆接待的高峰期,给合理制定引导方案提供参考。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参观轨迹与停留时间分析当前的参观路线是否合理,有针对性的设计博物馆游览线路,避免造成人群拥堵。博物馆的文物数据化可以摸清馆藏的文物数据、空间数据、环境数据等,这些实时数据可以反映出文物的当前状态,对文物是否适合参展,以何种方式参展提供翔实的依据。

3.4 智慧保护与管理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内容之一,传统博物馆的研究工作缺乏共享机制,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也未成体系,造成了经验和成果的交流不畅。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视,智慧博物馆可以实现由内到外的精准调控,可以获取从文物本身到外部环境的相关数据,周遭环境的温度、湿度、生物等监测数据可以对风险防控、风险预警等提供依据和参考。

文物保护工作除了对文物环境进行检测外,还包括对文物的修复工作。传统文物修复工作通常是“以老带新”,缺乏各博物馆之间的经验传播。智慧保护则可以构建文物修复管理系统,将文物修复的过程和步骤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清晰记录下来,制成电子档案上传至系统中,为今后的资源交流和共享提供凭证。

智慧管理则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馆藏文物的管理与业务运营,如智能安检门、视频监控、服务系统等。如孔子博物馆官方网站中设置的参观指南,可以一站式完成营业时间、参观须知、参观预约、交通指南等信息的查询,为计划前来的游客节省了时间与精力,也提高了博物馆的运营效率。

4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途径

建设智慧博物馆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手段,展开对博物馆线上、线下的智慧建设,提高博物馆的运营和服务能力,给观众打造一个适合休闲、学习的智慧平台。

4.1 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传统博物馆的导览模式较为单一,观众只能根据展厅内公示的线路图进行参观,讲解服务也只能等待讲解员。智慧化的导览模式可以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博物馆APP来获取电子线路图,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实时定位讲解当前文物信息,扫描文物对应的二维码来观看文物动态视频,这样一来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获取信息,博物馆的智慧化无疑会大幅度提高观众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4.2 加强人才培养

智慧化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这里的“专业”指的不是单一的博物馆专业或者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而是专业的管理者和专业的执行者。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管理层和执行层都需要具备文化传播的理念、过硬的知识储备,还要有熟练操作高科技设备的能力,因此人才培养要注重管理、策划、技术等多个层面,这种复合型人才是建设智慧博物馆所需的必备条件。

4.3 科学运用技术手段

建设智慧博物馆离不开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传统博物馆的文物展览多为静态展览,有限的文字说明也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多媒体技术则让博物馆的布展发生了重大改变。博物馆展览陈列从单一的实物展览改变为动态的、具有互动性的展览,这样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与参与感,让观众可以亲身体验到文化的魅力。虚拟技术也是运用较为广泛的手段之一。运用虚拟技术可以高度还原文物原貌,将原本不适合展出的文物呈现到观众眼前,利用虚拟技术还可以展开线上展览,如孔子博物馆的线上VR博物馆就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看到精美的文物,这种跨越空间的展出方式让受众拥有了更多了解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机会。

4.4 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不仅是对博物馆硬件设施的升级和改造,也是对博物馆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助力实现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陈旧的运营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对于博物馆的要求,为了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智慧博物馆,博物馆人要转变工作理念,加强自我提升,将科技和人文有机结合,加大博物馆的资源整合,提高展览效果,拉近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为观众提供更多更精彩的策划,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贡献出更大的能量。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智慧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博物馆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