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梅娟
麦熟(有的地方也叫薄饼、春饼、春卷),是我的家乡诏安在立夏之日用来庆祝冬小麦丰收的一道应景美食。
诏安地处福建最南端,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是有种小麦的。只是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家乡再难觅小麦的踪影。
新收的小麦晒干后,磨成面粉,待到立夏这一天,人们就用它来烙麦熟皮。
烙麦熟皮是一项技术活儿。先将面粉和水按一定的比例和好,然后搅拌至起筋,再静置,让面筋醒一会。
烙时,用手抓起一大团半流质的面糊,抖一下,然后均匀地在烧热的平底锅(现在的人们多用又圆又平的厚铁板代替)上抹一圈,再旋一圈,然后把多余的面糊抓起放回盆里,再迅速地用一块薄铁片把面糊刷平整。铁板的热量让面糊瞬间凝固,赶紧翻个面再烙几秒钟,一张又薄又圆的麦熟皮便烙好了。
童年的记忆里,家家户户都自己烙麦熟皮。如今,人们大都选择去市场买。(可能是一没这时间,二没这技术吧。)以前,也就只有在立夏这一天可以吃到麦熟。现在,春节一过,市场上烙麦熟皮的摊子便如雨后春笋般涌出来,一直会持续到端午节左右才结束。想吃麦熟,就上市场去买,一张麦熟皮5毛钱,想买多少,有多少。不过,因为买的人太多了,所以往往都得排队等待。当然,这等待也是一种享受,因为我们可以站在摊前欣赏摊主这颇具表演色彩的烙饼技术。
包麦熟的馅料十分丰富,有新鲜时令蔬菜,如韭菜、豆芽、黄瓜、四季豆等;有畜禽海鲜,如鸡蛋、猪肉、鱿鱼、虾等;再加上豆腐、花生、芝麻以及诏安特色的咸饼、桔饼、冬瓜条和酸梅酱。现在,人们还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新鲜水果,如草莓、芒果、菠萝等,使味道更加的多样,营养更加的丰富。
记得小时候吃麦熟,馅料可没现在这么丰富。不过,也是蛮期待的。看着母亲把一些泡过水的绿豆装进一个大水缸里,再往上面盖上清洗干净的溪沙时,我就知道“麦熟节”快到了。
待绿豆芽发得差不多了,立夏也就到了。母亲赶紧烙麦熟皮;我和妹妹则到菜园里割韭菜,摘四季豆和黄瓜;父亲负责炒花生,待花生炒熟、冷却后,再用啤酒瓶把它碾碎。
接着,父亲开始熬酸梅酱。只见他往一个小锅里装上一些清水,再放上面粉和腌制好的酸梅,灑上几勺白糖,然后放在小“番炉”上熬煮。记忆里,父亲熬的酸梅酱酸酸甜甜的,特别好吃,不比现在市场上卖的差。
一切准备就绪,母亲还要先上香、祭祖。待祭拜结束,我们才可以开吃。而这一刻,我们已经期待很久了,赶紧拿起一张麦熟皮,摊在桌子上,抹上酸梅酱,洒上已拌上白糖的花生麸(或者芝麻麸),再依次放上韭菜、豆芽、豆腐、鸡蛋、粉肉、咸饼、冬瓜条……然后把麦熟皮左右两边往里折,再轻轻一卷,一卷大大的麦熟就握在手中了。
迫不及待地咬一大口,众多的食材瞬间填满了整个口腔,颇有嚼劲的麦熟皮,再加上豆芽的脆,韭菜的香,豆腐的嫩,咸饼的酥……还有花生芝麻白糖的甜与香,梅子酱的酸和甜……所有的味蕾瞬间都被唤醒,满足了你对一切味道的渴望,让你刚吃完一口,又忍不住紧接着咬第二口;吃完了一卷,还想再来第二卷、第三卷……
吃麦熟,还是一场最有仪式感的盛宴,往往会一大家子约在一起吃,也常是同事们在周末小聚时的首选。因为食材越丰富,卷出的麦熟就越好吃。而众多食材的准备,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家在一起分工合作来完成。
当大家合力完成一桌丰盛的麦熟,然后一边吃,一边聊,谈着、笑着……温馨而甜蜜。幸福生活,有时就是这么简单。
一卷麦熟,包着亲情,包着友情,包着一份爱的凝聚力。一卷麦熟里,还藏着春天,藏着生活,藏着一段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