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捷
以前每次我去星巴克买咖啡的时候,店员总要问我姓什么,然后把姓氏写在咖啡杯上,做好以后会直接叫你的名字。店员为什么非要问你姓什么呢?后来我学习了行为经济学,终于对这类做法有了一点理解。
星巴克在咖啡杯上写了你的名字以后,潜意识里你就感觉这只杯子属于自己。這里涉及一个行为经济学里的重要概念——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的定义是,人类倾向于喜欢自己拥有的东西。当我们产生拥有一件东西的感觉之后,这件东西的价值也会在我们心中相应提升,甚至比它原本的价值高出好几倍。写了名字的咖啡杯就给人以增值感。
禀赋效应的存在确定无疑,但是它有什么用呢?我们不妨在头脑里做几个思想实验。老板招募了一批公司员工,分为两组,对第一组被试者说,现在给你每年的工资增加1000美元,但是你的工作时间需要增加一周,休息时间要减少一周,你是否接受?现实中的实验结果显示,66%的被试者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人们普遍更偏好闲暇时间。
老板接着对第二组被试者说,现在可以让你每年休息时间增加一周,但是年收入要减少1000美元,你是否同意。结果显示,有71%的被试者表示不能接受,因为他们更看重工资收入。可是这两组被试者都是随机选取的,实验条件也都一样,增加1000美元让你多工作一周,大多数人不接受;减少1000美元让你少工作一周,大多数人也不接受。这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发现。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矛盾,过度保护环境可能会遏制经济发展,但过度放纵经济发展,又可能对环境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需要在这两者之间算一笔账。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研究者把被试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被试者,需要面对这样的问题:假设在一周之内,你有千分之一的概率感染一种恶性肺炎,会很快且无痛苦地死去,那么你最多愿意花多少钱来避免感染这种疾病?第二组被试者的问题则是这样问的:假设目前恶性肺炎的研究需要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参与实验的话,你可能有千分之一的概率感染这种疾病。假如现在希望你参与这项研究,你要求研究者最少付给你多少钱?
研究结果发现,在第一个情境中,被试者给出的价格是200美元,而第二个情境则是1000美元,两者相差5倍。我们思考一下这两种问法的差别。在第一个情境中,个人必须面临千分之一的风险,而且无处可逃,你必须面对。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思考自己处于这种境地时的生命价值。在第二个情境中, 被试者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存在选择的自由。他们思考的是,假如自己去做志愿者,那么对自己的生命危险如何估价。
实验结果证明,在有或者没有禀赋效应的时候,人的估价会截然不同。这样一来,我们对可能出现禀赋效应的场景就比较清楚了。如果以重新交易、重复交易为目的,禀赋效应就很难出现。因为你买一样东西,一开始就是为了卖掉它,这个时候就不会出现显著的禀赋效应。在一样产品背后的价值比较明显的时候,它的禀赋效应也会减弱或者消失。但是在那些不经常交易的场景下,禀赋效应就会显得尤其突出。
禀赋效应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环境保护。不妨设想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某城市居民,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制造业项目一定要在这里建设,它会使当地湖泊的水质下降20%。如果每个老百姓都愿意捐出一笔钱,总量足够大的话,就可以引进一种最新技术,使得湖泊免遭污染,你愿意捐出多少钱?
对另一些居民,我会换一种问法,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制造业项目,如果在这里建设的话,会使得湖泊的水质下降20%。现在这家企业愿意主动出钱,对本地居民每家每户补贴一点钱,你觉得需要补贴你多少钱?
你觉得这两个问题是否一样?第一种问法,你会想,湖泊又不是我一个人的,我凭什么要出很多钱。但同样一个人,如果面对第二种问法,你会想,湖泊对于我们居民来说实在太重要,怎么能允许你随便污染,除非你能给出一个天价补偿。
我们把第一种情况下,你愿意出的价格叫做愿意支付价格(简称WTP);第二种情况下,你愿意接受的价格叫做愿意接受价格(简称WTA)。WTP与WTA存在显著的差距。不管怎么设计条件,都不可能消除WTP与WTA之间的鸿沟。WTA一般会达到 WTP 的 2 到 3 倍。也就是说,平时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估值都很低。可一旦环境污染涉及自己,相关的估价一下子提高两三倍。“WTA-WTP鸿沟之谜”的存在,对环境经济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矛盾,过度保护环境可能会遏制经济发展,但过度放纵经济发展,又可能对环境造成极为深刻的影响。我们需要在这两者之间算一笔账。但问题在于,经济账好算,环境账难算。
我们如果用问卷调查方法来研究,个人对周边环境污染有多看重,就会陷入这种困境。我们根本估计不出它的真实价值,这是推进环境保护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