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多年前独自坐溜索上学的傈僳族女孩余燕恰吗?今年6月,23岁的她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毕业,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为一名医务人员。“许多热心人帮我走出了大山,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回馈家乡。”
“这才是真正的衣锦还乡。”
“你给我一束光,我还以一盏灯。”
“最有力量的桥。”
从“溜索女孩”到医学院高材生,从走出峡谷到回到峡谷,发生在余燕恰身上的变化,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人的神奇际遇,更感受到时代变迁中的社会进步。这十余年,是余燕恰成长成才的十余年,也是怒江两岸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余年。
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余燕恰一路实属不易。她绝不是必须回到家乡就业,有此选择,彰显了她的精神高度,让人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报效桑梓、扎根基层的青春风采。正因此,这个跨越十余年的故事续篇才格外让人触动。
自古以来,桥都有丰富隐喻。一定程度上说,余燕恰也是一座桥,这座桥连接着過去和未来。正是一代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敢当重任,我们的国家才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很及时,要保护康复患者隐私。”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落实。”
“越来越喜欢看这样的会,都是干货!”
“它是‘天眼’的兄弟吗?”
“这是一份招考简章吧,年轻的科研天才们快上!”
“我想起了《三体》里的红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