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明
摘要:以手机APP、公众号、微博、视频号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媒体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呈现形式是实时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受众形式是多元的,这给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顺应时代需要,依托新媒体特点打造实时互动、方便快捷、个性定制的教学管理新模式是当前高校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管理互联网Web3.0
Research on New Idea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FANG Ming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Province,110159 China)
Abstract:Digital new media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mobile phone APP, official account, micro-blog, video frequency, is quietly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presentation is real-time, with various forms and diverse forms of audience,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traditional teaching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rely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to create a new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with real-time interaction, convenience and customization is a problem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think and study.
Key Words:New media;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Internet;Web3.0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新媒体发展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媒体的定义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在载体形式上,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有线电视等旧媒体载体早已不再是主流,逐渐被手机移动终端、电脑、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载体所取代。在表现形式上,即使在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融媒体时代,以门户网站、BBS为代表的Web1.0应用和以Blog、Wiki为代表的Web2.0应用也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以手机APP、公众号、微博、视频号为代表的Web3.0应用应运而生,成为了如今新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这是因为旧媒体媒介独立且单一,传播时效性差,内容以主动推送为主,用户选择有局限,缺乏交互手段,而新媒体媒介则具有高度的融合性,可快速分享至其他多种介质,且信息传递快,具有实时性和时效性,内容可依托大数据有针对地进行推送,用户选择自由度高,可交流互动,易于檢索和收藏,因此新媒体浪潮势不可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2 高校教学管理现状
虽然教育不属于媒体范畴,但却与媒体密切相关。高校传统教学管理的信息传播主要依托于门户网站和管理平台,基于互联网但更多的是停留在Web1.0和Web2.0应用层面,信息的发布主要在门户网站或管理平台上进行,需要用户主动访问门户网站或登录管理平台才能够获取,数据高度集中,入口形式和信息展现单一;教学资源的组织依赖于多种自建或第三方网络平台,资源间缺乏联系,资源分散不易管理;信息收集依靠人工汇总报表,各种业务经办的流程繁复,时间成本高,执行效率低。由此可见,在Web3.0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原有教学管理模式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都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人们正处于一个开放、多元、变革的环境[1],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师生使用体验势在必行,需要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深入思考和探究高校现有教学管理的新媒体传播模式,对固有形成的工作习惯进行改革,从而构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管理的新模式。
3 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教学管理
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于高校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利用手机APP实现信息快捷查询和实现信息精准推送、利用微信公众号实现信息传达交互和信息深层应用、利用微博和视频号实现信息多样传递等几个方面,即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点,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为高校日常教学管理提供可靠保障和优质服务。
3.1 手机APP助力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快捷查询
目前,智能手机无论从硬件方面还是从应用方面都完全可以媲美个人电脑,并具有无与伦比的便携性,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而作为智能手机最主要的应用和最主要的媒体传播手段之一,手机APP可以为用户提供诸多实用的功能。在教育领域手机APP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手机APP的使用却一直处于滞后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高校教学管理系统更新换代周期往往比较长,而智能手机是近10年才发展起来的,以前的教学管理系统并没有配套的手机APP,而新的教学管理系统一般会基于HTML5标准构建,终端显示自适应,因此似乎手机APP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但是手机APP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说真的可有可无吗?手机APP给智能手机用户带来的快捷体验确是实实在在的,对高校教学管理来说亦然。首先,每个手机APP都是独立的,一次登录后一点即开,无需每次进行身份验证,在所有访问形式里打开速度是最快的。其次,除了基础功能之外,手机APP可以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功能二次开发,扩展应用范围,填补通用型教学管理系统的个性化功能需求。最后,手机APP具有信息推送和信息提醒特性,可以实现诸如通知公告推送,根据个人课表提醒上课时间等人性化功能。由此可见,校园手机APP的使用能够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不仅能够改变师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也能够丰富教学与教育模式,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2],即使我们有了门户网站、教学管理系统、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的支持,手机APP仍能够对高校教学管理起到积极的助力作用。
3.2 手机APP助力教学管理,实现信息精准推送
在信息整合和信息深度挖掘方面,手机APP是一个很好的中间介质和传递平台,例如可以通过接口实现学校教学系统及各种相关业务系统的整合对接,以轻应用的形式为师生提供快捷的教学服务,并且可以通过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教学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每学期期末在手机APP上为学生推送个性化成绩诊断报告,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大数据报告,通过对学生本学期所学的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的成绩进行分类综合分析,生成按学院、专业、班级排名的数据报告,评估学生学业成果,从而让学生对自己一学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直观认识,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另外,高校自建及互联网上现有的精品开放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分别具有独立的展示和学习平台,比较分散,可以利用手机APP信息定向推送的特性,通过手机APP将这类平台集成在一起,以学生专业信息、选课倾向等数据作为参考,通过大数据有针对性地选择精品开放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面向学生进行精准推送,能够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定向推荐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名师精讲课程,扩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3.3 公众号助力教学管理,实现信息传达交互
公众号一般指微信公众号,是伴随着微信而生的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因为微信公众号是集成在微信内部的,所以微信公众号的受众数量同样非常大。高校内部很多部门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教学管理来说,微信公众号可以在信息传达、信息交互等方面发挥作用。
在信息传达方面,通过公众号发布的信息是主动推送的方式,信息发布覆盖率高,即时性强[3],关注公众号的用户能够通过微信即时收到信息推送,与传统的通过网站发布信息,用户需要访问网站才能查阅的被动方式相比,信息传达更迅速,尤其针对诸如课程调整、考试通知、讲座报告、竞赛报名等时效性较强的更为有效。
在信息交互方面,传统媒体以主动发送信息为主,缺乏与用户交互沟通的渠道,而公众号可以通过用户留言的方式建立一条教学管理者与师生交流的渠道,并且通过公众号本身具有的关键字自动应答功能,将师生常见问题以关键字设置自动回复,能够大大降低人工回复的工作量,从而显著提升信息交互的效率。
3.4 公众号助力教学管理,实现信息深层应用
由于疫情原因,近几年各高校的线上授课课次均明显增多,并且以此为契机形成了良好的线上教学运行态势,将在未来形成长期可持续性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状态,而基于线上教学的信息化特性,基于教学大数据支撑,每学期期末都可以形成包括线上教学课程门次、授课学生数、授课教师数、学习人次、授课人次、线上教学平台使用情况、线上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线上授课工具使用情况等在内的学期线上教学开展情况大数据报告,通过公众号推送發布,跟踪线上教学质量,为教师持续开展线上教学和学校继续组织线上教学提供保障,同时对教务管理决策进行验证,为及时调整提供依据[4]。
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可以将高校内部的各种信息系统接入大数据平台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协同办公系统,并接入微信公众号和企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数据的深度整合,实现高校教学基础数据的数据统一及数据唯一管理,学校其他信息平台统一调取大数据协同办公平台数据,通过大数据协同办公平台实现统一身份认证,如教学管理系统、微信公众平台等,另外,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教学管理业务流程的信息填报及业务审批,通过大数据平台汇总各个部门提交的各种数据表格,在集中汇总整理后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也可以集中处理学生的休复学等学籍异动、教室借用申请,教师的调停课申请、成绩报告会审批,学院的开课申请、教学计划调整申请等基础教学管理业务,形成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方便师生并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3.5 微博、视频号助力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多样传递
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现在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中国网民的手机中装有新浪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客户端,相比较文字,更加关注音频、短视频、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内容展现形式,由此可见,具有多媒体性质的综合性融媒体更加能够吸引用户的关注,因此,高校教学管理的日常宣传工作也应该向新媒体方向转移,例如,在政策宣讲、举办报告会的时候可以考虑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在线开展,通过微博、视频号、直播平台与学生进行更为直观更为直接的互动,这种形式将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不失为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方法。
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将线下课堂搬到网络上去展现,如定期发布课程直播预告,每天挑选出几门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在线直播,并提供直播回放,对于教学管理者来说,不用去教室就能进行远程教学督导和监控;对于授课教师来讲,能够通过平台交互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于课程的看法;对于同行教师来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先进、科学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而对于学生来说,能够随时通过课程回放来温习课堂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性,并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学组织效率[5],从而以点带面,推动“互联网+教学”在高校的全面开展。
4 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高校本科教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包括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课程、学生评价教材、教师评价学生、教师互评、教师自评、督导评价等,教学评价是保障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4.1 利用手机APP,开展过程性评价
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普遍都具有教学评价功能,但大多是期末才能发起,面向学生开放,对本学期的授课教师和所学课程进行总结性评价,并不能实现贯穿课程学习始终的过程性评价,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利用教学管理手机APP,则可以发挥手机APP便捷的特性,从课程开课开始,在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每一次作业、每一次测试,通过学生使用手机APP实时进行填报,收集学生对于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评价,从而在期末形成过程性的教学评价结果,相比较于期末总结性的教学评价,这种过程性的教学评价可信度更高、客观性更强,更加能够真实反映课程教学质量。
4.2 利用微信小程序,实现快捷签到
一般情况下,教师上课点名往往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尤其对于100人以上的大班上课,每一堂课的点名则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这对于本就时间紧张的课堂教学来讲是不利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发挥微信小程序快捷的特点,由教师每堂课上课前发起,实现学生自主签到,从而大大节约课堂时间。另外,微信小程序还能够实现诸如实验分组预约功能,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多便利,也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实现自习教室预约、报告会预约等功能,在课上课下、理论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发挥作用,并以此为依据,作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可靠依据。
4.3 利用微博、视频号,进行问卷调查
无论是课程期末总结性评价还是课程过程性评价,都需要事先确定好评价的指标,即使评价指标可以进行分类,如分为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等,但终究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不能更改,这就限定了课程评价的范围,特别对于如毕业生评价这种特殊的评价情况,一般的评价手段就无法发挥作用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可以利用微博、视频号这类能够发起交互的新媒体,对于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教学数据,如在开展线上教学,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面向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新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或在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的毕业季,面向毕业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毕业生对于大学期间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感受与想法,从另一层面体现教学评价的效果。
4.4 利用大数据平台,形成综合评价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建设和完善大数据平台,通过集成接入各种业务系统,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分享共享,在教学评价方面,大数据平台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每学期积累下来看似价值不大的基础教学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筛选与分析,将诸如学生选课人数、课程选课选满达成时间、课程选课优先占比、课程线上教学活跃度、课程签到率、学生教学评价结果、课程过程性成绩比例及达成度、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结果等数据综合形成大数据评价报告,其评价结论对于授课教师、课程和学生是相对客观公正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教学的真实水平。
5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
新媒体的显著特点是信息传播快速、形式多样,但因此也会带来网络舆情问题,正面的舆情对高校形象具有塑造作用,而如果由于大学生思想的偏激性,经由大学生参与热议的负面议题往往呈情绪化、自发式扩散,经网络发酵为负面网络舆情,就会对高校声誉造成严重影响[6]。面对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认真应对。
5.1 严把新媒体信息发布审核关
对于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以信息发布为主的新媒体,网络舆情发生的风险相对较低,但网络舆情无小事,绝不能麻痹大意,对于类新媒体应该建立严格的信息发布和信息审核机制,采取信息发布二级审核制度,严把信息发布审核关,并建立相对固定的宣传信息员团队,定期开展新闻理论和业务学习,做好新闻宣传与舆情处置预案,注意舆情把控,加强分析研判,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
5.2 建立新媒体网络舆情监督举报平台
对于微博、视频号、直播平台等交流、互动较多,信息发布透明、公开的新媒体,网络舆情发生的风险是要高于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的,因此要格外重视,除了委派特定人员负责管理和监督外,还应该开设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信息举报平台,7×24h随时响应,调动起社会的力量,随时监测网络舆情问题的发生,并能够在网络舆情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快速处理。
5.3 运用新媒体技术把控网络舆情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舆情问题只依靠人的管理还是不够的,既要通过健全机制、加强培训和教育来强化管理,也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针对网络舆情生成和演化特点,创新工作理念、方法手段,运用新媒体技术来把控网络舆情,如利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安全技术来监控、预警和评估网络舆情的发生,设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时排查舆情风险,化早化小,对于随时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做到迅速应对,快速处理。
6 结语
新媒体以其先进的技术、广泛的传播、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影响力悄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教育领域,新媒体同样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通过手机APP,能够实现面向单个学生的一对一精准信息推送;通过微信公众号,能够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对多即时信息推送;通过微博、视频号,能够实现与学生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通过直播平台和线上教学平台,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全面开展;通过大数据平台和协同办公平台,能够实现有价值教学数据的提炼与分析,为教学管理者和教师提供有益参考,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建议,此外,新媒体技术还能够在教学评价、网络舆情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之,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和完善高校“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数据统一与共享、信息交互与分享,实现新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整合,对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持续有序进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新媒体技术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快速发展的,因此对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教学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新媒体技术发展步伐,不断探索和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琳.新媒体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评《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3):86.
[2] 杜焕.校园APP在高校的应用管理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21.
[3] 王春晖.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224.
[4] 李军.浅谈融媒体时代的教务工作[J].中国传媒科技,2020(11):102-103.
[5] 徐旭如,汤羽.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0):26-27.
[6] 李靜怡.中国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应对策略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