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云
摘 要:钢琴具有美妙的音色,能给人带来优雅、愉悦的审美享受,是世界三大乐器之一。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自20世纪初期开始,经过几代作曲家的潜心探究与实践,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民族精神特色的经典钢琴作品。因此,分析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产生及發展,探究我国钢琴作曲技法的民族化表现特征,以促进我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发展。
关键词:钢琴音乐;作曲技法;民族化
注: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年度研究课题(1302050012)研究成果。
纵观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从起始到走向繁荣,从民歌和声,到西方和声技法,再到钢琴复调音乐风格以及钢琴曲改编,我国钢琴音乐作品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着。为了使我国的钢琴音乐作品具备鲜明的西方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风格,钢琴作曲家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因此我国钢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明显的特点——以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为源泉,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来丰富和拓展新的钢琴音乐风格。
一、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产生及发展
(一)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产生
钢琴源自西方国家,其体积大,内部构成复杂,音域宽广,几乎包含了音乐的整个乐音体系,在演奏过程中还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多声部音乐的层次。20世纪初,新式学堂大量涌现,并开设了乐歌课程,这一举措在当时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1]。1915年,我国音乐学家赵元任创作了第一首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和平进行曲》,突破了我国传统的音乐发展体系,并尝试运用西方作曲技法,通过旋律、曲式结构、调式以及和声等元素来表现最开始的中国钢琴音乐。
(二)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车列普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在上海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比赛”,此次比赛中的钢琴曲目尽显中国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这首钢琴音乐作品极具民族风格特征,且作曲手法简洁。而此次比赛的举办,也极大地鼓舞了我国的音乐艺术创作者,是我国音乐创作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钢琴作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钢琴作曲家对钢琴作曲技法的运用日渐成熟,民族风格更为鲜明,还涌现了很多优秀的钢琴音乐作曲家[2]。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钢琴作曲代表人物陈培勋创作了钢琴曲《卖杂货》,该作品既运用了西方和声、复调等表现方法,也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的行进方式,将中西两种音乐元素与风格相融合,展现了我国钢琴音乐音色、技法的民族化,开启了用民族风格来呈现钢琴乐曲的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也在逐渐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有机会接受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很多作曲家经过专业的学习与训练,对音乐艺术也开始具有不同的想法,在音乐作曲中开始尝试运用更具技巧性的方法进行创作,并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钢琴音乐作品中,以在弹奏过程中鲜明地体现我国的民族特色。我国的钢琴作曲家在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音乐艺术创作形式,不断汲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钢琴作曲技巧与内容,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钢琴音乐表现形式,为我国钢琴事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钢琴作曲技法的民族化表现特征
(一)钢琴音乐作品节奏旋律的民族化
节奏与旋律是音乐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音乐具有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节奏与旋律在呈现民族音乐特征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比如,作曲家夏良创作了《版纳风情》钢琴组曲,其节奏、旋律鲜明地体现出了西双版纳傣族的舞曲特色。这部组曲由五部分组成,其中,作品《林》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个乐句是由双手奏出不和谐的低音和弦,将听众带入广阔的原始森林,紧接着右手快速弹奏十六分音符三连音,锯齿式的行进方式给人以不安的感觉,左手低沉不和谐的和弦主导乐曲旋律走向,让人深刻感受原始森林的神秘莫测。又如钢琴组曲《刘三姐》中的《序曲》部分,持续弹奏的三十二分音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欣赏连绵不断的山峦,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我国壮族地区青山绿水的美好景象。再比如,具有浓郁朝鲜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长短的组合》,该作品是权吉浩创作的,他运用舞蹈长短及器乐长短等多种不同的节奏,呈现出了朝鲜族民间音乐的节奏特点。音乐的节奏、旋律是构成音乐作品的重要因素,更是呈现音乐作品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优美的节奏与旋律能够深刻影响人们的心理与情绪,更能够加深人们的记忆。我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音乐资源丰富,我国钢琴作曲家应基于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钢琴音乐创作,并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进行整理、改编,从而使民族音乐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在《牧童短笛》中,贺绿汀应用了民族五声调式旋律,模仿了民间乐器句句双的手法,使得作品曲调简练、质朴,旋律流畅、优美。因此,钢琴改编曲也是我国钢琴音乐作品民族化的体现。
(二)钢琴音乐作品和声的民族化表现
在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和声的民族化表现方面,钢琴作曲家主要基于传统民族音乐调式进行创作,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风格,作曲家对西洋钢琴大小调中的和声进行变化,以适应我国传统的民族调式和旋律。
首先,在多线并置和声方面,我国钢琴音乐作曲线性的和声结构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了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并且我国民族器乐作曲就是以线性旋律为基础的,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很少会有立体整合的形式。多线并置和声是将线性的音乐思维与西方钢琴作曲的纵向立体模式相结合,从而构建出新的民族化的钢琴作曲。多线并置和声更注重横向连接,同时也是构成和声的基础,我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有很多都是采用的多线并置和声。例如王建中改编的《梅花三弄》中的一段引子,王建中用三条旋律线来表述,用两条四度叠置的和弦和一条七度叠置的双线条旋律,在并行弹奏中体现和声音效,加之旋律走向保持一致,体现出了一种古琴音色才有的雅致之意。钢琴曲《绣金匾》中的第一句,由两个外声部以八度叠置构成复调织体,一开始的同音行进并没有凸显和声构建,却在横向的音乐行进过程中与中声部共同组成和声,同时也使得乐曲的旋律更加清晰流畅,尽显陕北民歌特色。
其次,在三度叠置和声方面,我国的音乐调式除了常用的五声调式之外,还有少数民族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调式。然而,如果仅按照西方音乐调式的三度叠置和声进行演奏,则难以与我国民族音乐风格相适应,因此打破原有的三度叠置和声,是构建民族化钢琴音乐和声音程的重要一步。在我國钢琴作曲中,突破三度叠置和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以纯四度音程和纯五度音程为基础来进行和声的构建,既可以只有四度音程和五度音程,也可以与三度音程相混合,而音程构建更多是为了凸显旋律。例如《梅花三弄》尾声的最后一句,为了凸显主题,在终止和弦后,又重新回顾了一遍主题旋律,加之上一个声部的四度、五度叠置,则更有突出与强调的意味。第二,加入大二度的和声。例如在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作品中,引子部分利用大二度和声模仿琵琶音,结合节奏的快慢以及散板节奏的强弱,展现了一幅长天碧水的美丽画卷。
最后,我国钢琴作曲家常常将不同的和弦、调式、调性等进行复合处理,以形成复合结构的和声形式。这种和声在构成过程中加入了多样化的和弦与调式,产生的音色也会出现综合性的情感表达,比如储望华改编的《二泉映月》中就有双调性的复合应用。
(三)钢琴音乐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的民族化
西方作曲家通常十分注重曲式结构的规整性和有序性,基本上每首音乐作品都是三段式曲式。我国民族音乐作曲家更注重作品中意境的营造,在曲式结构上常常出现多种结构,乐曲创作在整体上富有灵活性和自由性。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作曲家会根据作曲内容的需要,在原曲的基础上,根据钢琴弹奏特点及作品情感而变化曲式结构[4]。比如,《二泉映月》的曲式结构就较为典型,即“主题+三次变奏+尾声”,曲中三次变奏均是根据情绪的推进而变化的,后面的两次变奏也能够明显感觉到乐曲中对社会现状不满情绪的愈发强烈,也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高潮过后,旋律又逐渐缓和与平静,与原来二胡版本的曲式结构基本相同,体现了我国钢琴作曲技法洋为中用的新思想。
(四)钢琴音乐作品调式与调性的民族化体现
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调式以五声调式、七声调式为主。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了“三分损益法”,即在一个八度内将调式音阶的五个主音排列为宫、商、角、徵、羽,形成五声调式。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就运用了五声调式,并且全曲都是在降G宫调式上进行发展的,作曲家黎英海在创作中围绕do、re、mi、sol、la 五个音进行创作,使作品保留了原曲中浓郁的民族气息。作曲家陈培勋的钢琴曲《思春》运用了徵调式和乙凡调,曲调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小七度和弦,鲜明地体现了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丰富多元的风格和民族特征[5]。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添加两个偏音,例如添加“清角”和“闰”成为燕乐音阶,添加“变徵”与“变宫”成为雅乐音阶。例如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使用了我国传统五声调式,并恰当使用偏音,形成了七声调式,在同宫系统内进行宫、徵、羽等调式的交替转换,每一部分的乐段都从宫或者徵音开始,以羽、宫或者徵音结束。这样的音律布局使得乐曲的旋律富有推动力,节奏旋律更具表现力。
(五)钢琴音乐作品中装饰音的民族化特征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的民族乐曲意蕴深厚且情感细腻。钢琴音乐的应用较为广泛,但音色相对比较单一,我国的钢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韵,成为钢琴作曲家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钢琴音乐作品能够更好地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特色,我国钢琴作曲家在作曲中巧妙地使用了装饰音,使得钢琴音乐作品既能够体现出原曲的风格,又增强了原来音乐作品的意蕴。装饰音在我国钢琴改编曲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创作手段,而且在钢琴曲的弹奏中更能彰显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思维特征。我国大多数的钢琴改编曲都是根据民族器乐曲目改编创作而成的,为了更好地在钢琴弹奏中体现原来器乐演奏的特点,钢琴作曲家可合理运用装饰音来修饰钢琴的弹奏音色。例如,《夕阳箫鼓》中运用钢琴宽阔的音域及高低音色的不同来模拟民族器乐音色,运用分解和弦及琶音模仿古筝和琵琶,用同音重复技法模拟细碎的鼓点声,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对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法的钢琴
音乐创作的思考
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从一开始被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发展到今天在全球文化融合发展的语境中,需要认真思索如何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具备民族特色的钢琴艺术发展的局面。我国钢琴作曲家在历经各种疑虑与探索之后,才逐渐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契合,在改编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族风格,并且还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汲取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在钢琴音乐创作过程中,传统的民族性与创新的现代性是相互对应的,而继承传统的最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进行创新,所以我国钢琴作曲家应处理好传承、借鉴和融合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钢琴音乐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钢琴音乐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也开始关注中国钢琴曲的发展。我国钢琴作曲家要以民族性为基础,探寻不同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契合点,不断创作出具备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钢琴音乐作品。同时,我国钢琴作曲家结合西方技法创作和改编钢琴音乐的过程,也是自身音乐艺术不断蜕变和发展的过程,长时间的不断探索与经验累积的过程,都凝聚着我国钢琴作曲家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创新精神,诸多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也展现了我国钢琴作曲家的艺术才华。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基于民族文化,而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音乐文化,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和发掘。未来,我国钢琴作曲家更要积极地汲取西方作曲技法,挖掘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在创作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
参考文献:
[1]黄春燕.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作曲技法的民族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2-105.
[2]徐莉.中国近现代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初探[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5.
[3]杨天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作曲技法的民族化探析[J].黄河之声,2020(23):124-125.
[4]周婷婷.谈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化风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6):89-91.
[5]赵雪.陈培勋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思春》《旱天雷》《平湖秋月》为例[J].歌海,2011(6):64-65.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