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战略目标,是“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在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实现“先行区”目标,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先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须加速,以16条制造业产业链为主要载体的链长制推进模式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
2021年4月,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湖北省出台《湖北省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省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专家团队、一个工作方案、一个支持政策、一个工作专班”工作模式,对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16条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推进。一年多来,各链长制工作专班围绕科学谋划为产业链“绘图”,初步制定16条产业链的技术结构图、应用领域图、产业布局图、发展路线图、招商目标图,摸清了产业链发展现状,确定了各个专班的工作任务和主攻方向。链长制工作专班围绕产融对接为产业链“活血”,建立产业链重大项目、重点企业融资清单,协调建行、进出口银行、兴业银行、汉口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产融对接,相关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20%以上。围绕技术攻关为产业链“强筋”,聚焦“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29个,芯片抛光材料国产化技术实现从小批量实验到大规模生产的飞跃。围绕精准招商为产业链“补短”,成功引进汉中航锂电、荆门亿纬动力、宜昌宁德时代、仙桃容百科技等一批投资过百亿的产业链重大基础项目。围绕供需对接为产业链“搭桥”,先后推动商飞与湖北省建立大飞机产业链合作机制,与兴橙资本达成共建湖北半导体产业投资基金的合作方案。
在链长制推动下,2021年全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9个行业实现正增长,“光芯屏端网”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迈向万亿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6%)5.2个百分点,增速居中部地区第1位。2022年一至四月,全省产业规模最大的10个重点行业,除汽车行业负增长外,其余均保持正增长;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
湖北推行制造业链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16 条重点产业链的发展上。一是协作配套不够。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在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等方面的相互间协作配套不够紧密,各自为战,产业结构同构化、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现代金融等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滞后。二是产业链条不长。重点产业链不同程度存在短链、断链的风险。比如,电子、汽车企业反映,受俄乌冲突影响,芯片供应有可能出现断供。三是品牌效应不强。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只占44%,缺乏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品牌,各个重点产业均没有固定举办有全球或全国影响的大型会展活动。四是创新能力不足。不少企业对创新研发持谨慎态度,投入不够,很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在1%以下,远低于国家2.15%的平均水平。“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还有许多的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五是上下衔接不紧。各级链长办公室的联络协调工作机制有待加强,及时反映产业链发展动态的统计体系有待完善,相关惠企政策特别是对重点产业的支持政策需要进一步精准落实落地。
立足湖北省产业链发展实际,开展“八大专项行动”,加快推动产业链“链长制”成势见效。
一是强化工作专班。省级层面,在原链长制分工的基础上,将省联投、宏泰集团等省属大型国企与16条产业链对接,实行1至2家国企联系对接一条产业链(比如,光谷联合产权可以联系对接光通信产业链),借用省属大型国企的资金、人力和政策资源促进产业链发展。二是强化推进责任。健全省市县三级链长办联络协调工作机制,各级链长办公室分季度对本级链长单位和下级链长办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并实行“红黑榜”机制,将考核评比结果在媒体上公开。三是强化运行监测。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分级分类建立能及时反映产业链发展动态的统计体系,实行单统单报,旬跟踪、月分析,确保产业链稳定。四是强化制度供给。按照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要求,全面落实国务院及湖北省出台的系列惠企政策,持续为企业解难纾困。当前的重点:压实制造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推动全省20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产业链高效对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抓好芯片补贴政策延续落实,确保省内车企得实惠、渡难关;做好重点行业储备政策研究,围绕钢铁“双限”,认真研究如何激励优势企业用好有限指标、发挥有效产能的政策措施。
收集整理全省16个产业链“五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应用)目录,汇编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实行风险三色清单管理。将暂不可国产替代的风险归为红色清单,将可国产替代但尚未找到具体配套企业的风险归为黄色清单,将已找到国产替代但供应尚不稳定不足量的风险归为绿色清单。对照红色清单抓攻坚,对照黄色清单抓对接,对照绿色清单抓化解。当前的重点:紧盯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重点行业产业链“断链”环节,组织产业链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组建联合体,加快开展原材料、生产工艺等变更研发,集中力量实施技术攻关,开发进口替代技术产品,加快实现“同标准”替代。
由16条产业链的链长牵头,主动对接全国性的产业协会组织,实施会展推进专项行动,尽快筹办一批全国性的行业博览会。举办全国性的产业博览会(展会)是促进产业链招商的重要形式和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在国内举办的全行业规模博览会中,与湖北16个产业链相关的主要有:5月份在天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6月份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7月份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成都)国际工业互联网展览会、在上海嘉定举办的2022中国汽车论坛,还有在福建举办的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等。湖北的16个产业链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有较大影响力,完全有资格举办上述全国性的产业博览会(展会、论坛)。以汽车产业为例,可依托湖北省汽车行业协会提前谋划,力争在武汉市举办2023中国汽车论坛,努力提升湖北省汽车产业影响力。
一是抓成长点,培植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常态化申报机制,分产业链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加强入库培育、政策解读、申报审核、运行监测、跟踪服务,力争每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以上。二是抓创新点,培优一批单项冠军企业。整合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项目库,在技改补助、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方面向单项冠军企业倾斜,推动出台支持单项冠军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力争每年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0家以上。三是抓支撑点,打造一批产业领航企业。制定产业链领航企业培育工作方案,重点聚焦生态主导能力、综合竞争实力较强,具有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的企业,“一对一”开展包保服务,力争每年培育省级领航企业10家以上。
一是持续推进5G等新型网络基础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电信、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宜昌三峡东岳庙大数据中心等10个大数据中心,支持各市州建设产业大脑,加强电商平台对接,利用消费端数据驱动产业链上游生产制造,推动出口产业链有序向内销产业链切换。二是加快推进“云行荆楚”和“万企上云”工程,全面实施“互联网+制造”产业升级计划,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现代化工及能源、大健康、现代农产品加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链为突破口,支持数字化基础好的企业和园区开展工业大数据应用试点,利用数据提升智能化水平。当前的重点:做实省数字经济联席会议机制,对省政府出台的“数字经济13条”落实情况及时进行梳理推进,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在汽车、装备等重点制造业领域,扶持发展“湖北名优”名牌,打造应急装备制造品牌。在冶金、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领域深入推进名优特色产品创建活动,振兴“老字号”品牌。支持重点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首席品牌官,引导企业强化质量品牌意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做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加快培育知名度大、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区域品牌,通过经验积累和典型示范,带动“湖北制造”品牌竞争力提升。
充分发挥武汉市在全省产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加快推进武汉“965”产业体系与全省16条重点产业链有效衔接。一是支持产业园区合作机制创新。积极推动鄂州、黄冈、黄石、孝感等地产业园区同武汉市合作共建,探索飞地经济、开展联合招商,逐步形成研发在武汉、制造在周边,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周边,头部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的同城化布局。二是支持武汉优势产业向周边转移。围绕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武汉已初具优势的重点领域,统筹头部企业与配套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武汉制造业项目向外布局,带动武汉都市圈承接产业转移。
一是促进工业园区提档升级,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加快标准厂房、技术研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原料供应和物流配送等平台建设,为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支撑。二是加强政策引导,修改和完善产业集群管理办法,优化考核指标,强化对各地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工作的动态考核,加快建成80个左右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力强的县域产业集群。当前的重点:在开展“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中,将项目资金向县域产业集群倾斜,助推县域重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