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2022-07-21 07:07李海堃廖军周康胜惠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东惠州5163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导管

李海堃 廖军 周康胜 惠东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惠州 5163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介入治疗颅内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ADL生活能力评分、综合治疗效果,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DL评分比较显示单项维度以及总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40.00%(P<0.05)。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7d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在改善综合治疗效果,提升术后患者生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安全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病理性脑血管扩张疾病,导致颅内局部血管壁因局限性扩张而呈现出瘤状膨出[1]。其病理基础复杂,得到广泛公认的病理基础主要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2]。近年来伴随介入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材料的更新换代,血管介入因其微创、安全的优势正在临床逐渐普及,但其不足也逐渐显露:对于血管迂曲程度严重患者,支架输送导管往往难以到位,使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差强人意[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中的辅助支架是膨式镍钛合金材质,结构支撑性和环境顺应性十分理想。本文笔者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介入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80例,旨在探讨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介入治疗颅内肿瘤患者80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使用SPSS 22.0对所有患者进行随机编号后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38~60岁,平均(47.5±6.8)岁,瘤体大小4.6~21.5mm,均为单发动脉瘤。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39~60岁,平均(48.5±7.2)岁,瘤体大小4.2~19.6mm,均为单发动脉瘤。两组相比,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外科学》[4]中颅内动脉瘤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确诊;②经术前相关检查无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液系统疾病;③无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相关禁忌症;④临床资料完整,且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颅内血管畸形或烟雾病;②合并心脏、肝脏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③合并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治疗;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两组患者纳入研究后,均采取仰卧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具体方法为:使用6F导引导管沿右侧股动脉置入,确保导管顺利进入动脉鞘并停留在右侧颈内动脉岩段,进行造影并将弹簧圈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内,然后将弹簧圈置入,达到理想成篮效果后解脱,之后根据情况将数枚弹簧圈填入,以动脉瘤瘤颈部被完全覆盖且不再显影为宜,小心将微导管和导引导管撤出,进行肝素中和。

观察组患者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具体操作为在栓塞前,测量患者动脉瘤瘤颈部宽窄程度,选择适合的介入支架辅助栓塞,之后操作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的ADL生活能力评分、综合治疗效果,并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ADL生活评分分为生理、家庭、情感、功能、附加关注5个维度,每个维度0~20分,满分100分,分值大小与生活质量成正比。综合治疗效果依据入组时和2个月后的影像学结果,瘤体与瘤颈无造影剂充盈为治疗有效;弹簧圈无压缩情况,造影团块和瘤体造影剂显示无变化为治疗显效;造影剂充盈较初次栓塞时增加为治疗无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n×100%。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PASW 18.0软件包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使用探索菜单验证数据正态分布性。年龄、ADL分值等计量资料使用±s的形式表示,使用student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性别、治疗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进行χ2检验。以α=0.05为本研究检验标准。

2.结果

2.1 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

ADL评分比较显示单项维度以及总分比较,观察组患者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分)

2.2 综合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40.00%(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n(%)]

2.3 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7d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病理性脑血管扩张疾病,导致颅内局部血管壁因局限性扩张而呈现出瘤状膨出[5]。本病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诱因之一,据统计,约85%的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6]。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血管分叉部位,包括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在内的前循环发生颅内血管瘤的风险远高于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椎动脉等后循环[7]。本病发生率已成为仅次于缺血性脑卒中和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第三位脑血管意外[8]。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现阶段尚无定论,包括高血压、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酗酒、糖尿病在内的一系列内环境因素均在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作用,其中,得到广泛公认的病理基础主要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9]。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主要有外科手术与血管介入两大类[10]。近年来伴随介入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材料的更新换代,血管介入因其微创、安全的优势正在临床逐渐普及,有替代开颅夹闭术而成为颅内动脉瘤主要治疗手段的趋势[11],有大量研究证实,与开颅手术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还有助于改变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从而有效降低动脉瘤的复发风险[12]。传统的介入术式为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其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公认,但随着应用的推广,其不足也逐渐显露:对于高血压、脑血管变异、脑血管硬化和老龄患者,由于其血管迂曲程度相对严重,支架输送导管往往难以到位;对于宽颈动脉瘤患者,单纯弹簧圈栓塞无法完成致密栓塞[13]。上述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效果,使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差强人意。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中的辅助支架是膨式镍钛合金材质,结构支撑性和环境顺应性十分理想,且可以确保操作者无论在血管近端还是远端都能拥有良好的可视性[14],笔者推测这也是本研究中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综合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对照组患者,这与国内外的报道基本相符[15]。其外,笔者认为辅助支架能够被完全释放和回收,对于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的宽颈动脉以及复杂动脉瘤具有非常好的临床疗效,不仅降低了再通率,还提升了栓塞致密度,是动脉瘤患者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的重要基础。进一步的并发症观察比较显示,辅助支架并不会比单纯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有更高并发症风险,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在改善综合治疗效果,提升术后患者生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提高安全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弹簧圈栓塞导管
动脉血管瘤栓塞弹簧圈机械解脱装置设计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PICC导管体内头端打结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策略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弹簧路标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
导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