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超,李新宇,杜 宇
1 北京航天总医院药剂科,北京 100000
2 北京航天总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000
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各种因素引起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血管管腔堵塞,使静脉回流发生障碍的一种症状,多见于下肢[1-2]。当深静脉堵塞后可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突然发生的绞痛、胀痛、不能下床活动、皮肤变紫和皮温升高等现象[3-4]。目前,溶栓和抗凝药物治疗是治疗DVT的主要方法[5]。长期卧床会提高膝关节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6]。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两种药物均对静脉血栓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7]。目前,关于这两种药物对下肢DVT预防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对比分析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膝关节术后患者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7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膝关节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2)年龄50~80岁。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2)伴有活动性出血;(3)伴有心脏病;(4)临床资料不完整。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25例膝关节术后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n=60)和低分子肝素组(n=65)。利伐沙班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53~76岁,平均(64.17±5.58)岁;病程1~9年,平均(5.06±1.42)年;类风湿关节炎25例,骨关节炎35例。低分子肝素组中,男性38例,女性27例;年龄51~78岁,平均(63.85±5.74)岁;病程1~10年,平均(5.21±1.48)年;类风湿关节炎23例,骨关节炎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心电图、血常规、D-二聚体(D-dimer,D-D)和凝血功能等检查,均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且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治疗: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常规抗炎治疗;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皮下注射给药,每12 h给药1次,给药剂量100 IU/kg;利伐沙班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进行抗凝治疗,每天1次,每次10 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
(1)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下肢DVT的发生情况,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临床疗效,评估标准[8]:显效,其他常规检查指标无异常,下肢静脉未出现血栓,血液循环正常;有效,其他常规检查指标无异常,下肢静脉出现轻度血栓,血液循环正常;无效,下肢静脉出现严重血栓,血液流动速度减慢,凝血功能异常。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引流量、术中输血量、血红蛋白水平。(3)比较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血小板计数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D-D]。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离心机以3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清,取上清液,使用HF-6000-4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试剂盒由上海鑫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至出院期间下肢DVT(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利伐沙班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56/60),高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78.46%(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8,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术中输血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小板计数的比较(×109/L,)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小板计数的比较(×109/L,)
?
术前,两组患者的APTT、PT、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D-D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PTT、PT、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APTT(s) PT(s) D-D(μg/m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利伐沙班组(n=60) 29.12±2.76 30.17±3.14 13.26±0.78 13.41±0.72 173.47±15.51 165.73±14.26*低分子肝素组(n=65) 28.83±2.69 29.75±2.89 13.12±0.71 13.23±0.69 175.83±14.93 166.95±13.87*t值 0.595 0.779 1.051 1.427 0.867 0.485 P值 0.553 0.438 0.296 0.156 0.388 0.629
术后至出院期间,利伐沙班组1例患者发生腘静脉血栓;低分子肝素组2例患者发生股静脉血栓,2例患者发生腘静脉血栓,3例患者发生栓塞。利伐沙班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为1.67%(1/60),低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的10.77%(7/6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人群主要为大手术、长期卧床、糖尿病、脑卒中、严重创伤和伴有恶性肿瘤的患者[9-10]。DVT的病因主要是抗凝血酶缺乏、静脉血流瘀滞、静脉血管壁发生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等[11]。DVT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和疼痛,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静脉曲张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极大危害[12-13]。目前,临床上治疗DVT的方式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14]。
利伐沙班是一种剂量依赖性新型抗凝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来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从而达到抗凝治疗的目的[15]。低分子肝素是临床用于抗凝治疗的有效药物之一,具有较强的抗凝血因子Xa活性的作用,较普通肝素具有明显而持久的抗血栓作用,半衰期长。本研究发现,利伐沙班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提示利伐沙班对膝关节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
目前,关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膝关节术后患者出血情况预防效果的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对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引流量、术中输血量和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膝关节术后患者出血方面的差异较小。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的血小板计数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郄素会[16]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膝关节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差异较小。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与本组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D-D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APTT、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肖占宇[17]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膝关节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类似。
膝关节术后患者发生的DVT常为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和血管栓塞等[18]。本研究结果显示,利伐沙班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低分子肝素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陈寅钦等[19]的研究结果类似,提示在预防膝关节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形成方面,利伐沙班的预防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但可能由于纳入样本量较少,故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分析原因为利伐沙班无需依赖抗凝血酶抑制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同时对凝血因子Xa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可通过直接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来抑制DVT的形成,而低分子肝素选择性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主要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且对凝血因子和凝血酶活性的影响均较小[20],因此,利伐沙班在抑制下肢DVT发生方面的效果更好。由于本研究纳入样本例数较少,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明确利伐沙班对膝关节术后患者的疗效。
综上所述,利伐沙班对膝关节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术后下肢DVT发生的预防效果均优于低分子肝素,但二者在预防膝关节术后患者出血方面、对血小板计数影响方面的差异均较小,且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