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 慧,李泽荃,陈 红,何国家
(1.华北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1601; 2.江南大学 国家安全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 无锡 214112;3.中国矿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煤矿经过十多年的治理,安全生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安全管理制度作为煤矿企业维持安全生产秩序、实现安全目标的重要手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是“以维护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为目的人为制定的针对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层级群体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合集”。近十多年来,煤矿企业在规范安全管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制度,其中周知的双控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为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之相似的煤矿企业根据自身现实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适用范围不同的管理制度,如:煤矿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煤矿安全生产班组管理制度、安全生产奖罚管理制度等等。
制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是“制度制定者所期待的群体行为是否实现及其实现的效率问题”[1]。制度既是对人的特定行为的约束,同时也是对特定行为的许可,制度在塑造个人偏好、限定个人选择范围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制度效用与人的需要及需要满足程度密切相关。基于此,关注个体制度行为选择的认知基础与作用规律为从行为视角研究制度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制度遵从行为是行为人面临制度激励、约束或压力等情境下产生的认知行为,其意志过程和情绪体验可能是主动、积极的,也可能是被动、消极的,或者是二者兼有之”[2]。当安全管理制度规定的规则恰好与员工自我期望、价值观或态度等需求相吻合,员工将采取表里如一的“内源性制度遵从行为”,内源性制度遵从行为具有内发性、稳定性、持久性等特征;当制度规则与员工实际需求不符,此时安全管理制度对员工是规范性社会影响,组织采取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措施,使员工不得不服从或顺从制度要求,属于“外源性制度遵从行为”,此时,如果制度执行对员工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则可能会出现消极应对策略,产生故意违反制度的行为甚至报复破坏的反生产行为等。被动、消极的制度响应行为带来了管理成本的上升和对企业氛围的破坏等负面影响,因此探讨“煤矿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行为人产生遵从和非遵从行为的内外部条件是什么”这一问题,对提高制度有效性、降低管理成本、优化管理氛围具有现实意义[3-8]。
研究围绕“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主题开展半结构化访谈,通过预约等安排,对23名煤矿企业员工进行深度访谈,每个访谈对象所占用的访谈时间在30~60min之间。从23份访谈资料中随机抽取18份用于分析,留出的5份文本资料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分析。首先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开放式编码,为了减少个人偏见或影响,尽量使用原始访谈中的本土语言作为标签从而发现初始概念。其次,研究者逐一分析每一份访谈资料,将每一份访谈资料的概念全部范畴化。最后,将开放式编码形成的概念和范畴进行汇总,抽象出个体的安全管理制度认知的规律,即区分为对制度规则系统、制度执行系统以及制度背景三个方面的认知。规则系统包括制度的内容、结构、适应性等方面;执行系统的认知包括制度执行的资源条件、执行强度、刚性和有效性,其中执行的支持资源和强度是通过领导对制度的重视和支持行为来获得信息,执行刚性、有效性则是通过执行者和制度约束对象的互动行为来获得相关信息;制度背景的认知,是个体在企业的历史活动中所认知到的制度以及文化中所体现的基本价值取向,本研究选取与安全和制度两个关键词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包括是否以人为本、是否公平公正、是否实事求是。
结合质性访谈研究结果,基于个体行为的一般心理过程,研究提出假设:个体对制度规则系统与制度背景的认知形成制度遵从意愿,制度执行特征调节遵从意愿与制度行为选择,对制度行为的结果感知又反馈影响制度遵从意愿和制度行为选择。构建研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制度行为选择研究的概念模型
模型中包含的关键假设如下:
1)个体对制度规则系统及制度背景各维度认知通过遵从意愿影响制度行为选择。
方针目标是引导事物前进的方向和纲领。制度所体现的安全方针是组织高层管理者为组织安全发展指明的方向和目标,代表了管理者的安全承诺[9,10]。当个体获得关于管理者安全承诺的积极认知,将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和遵从意愿。
规则与程序是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制度目标而设计的制度相关人在安全生产活动相关领域内的一系列行为规则和工作程序。研究表明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则和程序是员工进行安全行为的重要指导,能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率[11]。 制度规则与程序的设计越是简明清晰、逻辑严谨、结构完备、灵活适应,越有利于制度相关人的理解与行动。此外,每一项安全管理制度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与体系中其他制度互为补充,相互支撑才能实现其效用,若制度之间是重叠、冲突或存在制度真空的情形,则可能引起员工负面的认知与消极的遵从意愿。制度背景是个体在企业的历史活动中所认知到的制度以及文化中所体现的基本价值取向,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组织文化或气氛影响员工的安全态度[12,13]。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由其行为意向决定,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想要采取某一特定行为的倾向,它反映了个体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费多大代价来做出特定的行为。阿耶兹在后来的研究中证实了个体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高度正相关,即个体行为意向越强,实施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个体行为意向越弱,实施行为的可能性越小[14,15]。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划行为理论、习惯行为理论等均支持行为意向是介于各类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变量。
2)制度执行系统各维度调节制度遵从意愿对制度行为的作用。制度执行系统指为确保制度相关人遵守制度的规则和程序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使异构性的群体即便存在认知差异的情形下也能够选择趋向制度目标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对某类行为进行奖励,则行为将会重复发生,对某类行为进行惩罚,则行为将逐渐减少。利用激励,包括外部奖酬和内部认可能够使员工更安全地工作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组织行为管理模型[16],好的规则和程序结合了管理者和安全监察人员的执行和监督能够有效提高工人的安全行为[17]。制度执行的支持资源、执行强度、执行刚性与有效性是个体评估制度情境的构成因素,影响个体对制度行为选择的收益判断,是调节意愿到行为的因素。
研究量表是依据理论研究与质性研究针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语境进行设计的,包含了图1中涉及的所有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设置,以方针目标重要性和明确性为例,通过设计“我们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方针和目标对企业安全管理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方针目标对我们的安全工作具有引领性”“我明确地知道我们矿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方针目标是什么”这3个题项,被试采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完全不同意这5个等级对问卷的每个题项进行评级。总体量表包含了6个自变量、1个中介变量,4个调节变量及4个结果变量,合计47个题项。
在初步调查问卷量表建立后,研究首先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研,以检验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以及语言表达和问卷长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预调研共收回问卷264份,有效问卷210份。利用预调研数据进行问卷的初步检验,并对问卷进行了必要的修正。正式调研范围涉及皖北煤电、神华集团、兖矿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及下属生产矿井,主要调查对象是一线的煤矿企业员工,调查样本总量为943份,有效问卷707份。样本在工种、年龄、井下工龄、用工形式、学历及身体状况等人口统计特征上的分布情况表明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经修改后的正式量表已通过了预试阶段的可靠性检验,为确保正式问卷数据的有效性,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进一步对正式问卷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2.3.1 信度检验结果
正式量表可靠性检验结果,制度行为、遵从意愿、行为结果、方针目标的重要性和明确性、方针目标与现实情形的适应性、内容规则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内容规则与其他制度的协调性、制度执行的资源支持、制度执行强度、制度执行刚性、制度执行有效性、制度文化背景-人本公正、制度文化背景-宣称执行一致性,13个潜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是:0.770、0.721、0.791、0.731、0.828、0.849、0.850、0.857、0.721、0.741、0.688、0.705、0.729,除制度执行有效性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为0.688,表示信度可接受,其余各因子的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以上,表明信度较好。同时,各指标题项的项目与总体相关系数均大于0.3,可接受此量表。
2.3.2 效度检验结果
效度检验是主要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其结构效度。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制度行为和遵从意愿变量进行验证性检验,经过两次调整,最终量表的卡方值为1063.029,自由度为155,RMSEA为0.07,RMSEA的90%置信区间为(0.066,0.074),精确拟合的p值为0.065,CFI=0.906,TLI=0.885,SRMR的值为0.059(小于0.08),多个拟合指标均表明此量表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验证性因子标准化的结果显示量表的5个潜在因子各自的指标题项因子载荷均大于0.50,满足传统的因子载荷大于截断值(0.40)的要求,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自变量进行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769,卡方值为1418.333,自由度为440,RMSEA为0.043,RMSEA的90%置信区间为(0.041,0.046),精确拟合的p值为0.240,CFI=0.924,TLI=0.908,SRMR的值为0.076,多个拟合指标均表明此量表模型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并且标准化结果显示10个潜在因子的指标因子载荷均大于0.40,通过检验。
研究利用Mplus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是检验规则系统认知对制度行为的直接效应;第二是检测制度遵从意愿在规则系统认知与制度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第三是检验执行系统对遵从意愿影响制度行为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简述如下,具体检验数据受篇幅限制,将不予详列。
3.1.1 直接效应检验结果
制度方针目标认知对制度遵从意愿影响显著。个体感知到方针目标重要性和清晰性对制度遵从意愿为正向影响,效应值为0.212(p<0.001);方针目标与企业现实情境的适应性对制度遵从意愿为正向影响,效应值为0.217(p<0.001)。
制度的内容规则认知对制度遵从意愿影响显著。个体感知制度内容规则科学性与完备性(NRGZS)对制度遵从意愿为正向影响,效应值为0.299(p<0.001);与其他制度协调性对制度遵从意愿影响显著,效应值为0.175(p<0.001)。
制度的背景认知对制度遵从意愿影响显著。人本公正对制度遵从意愿为正影响,效应值为0.226(p<0.001);制度背景中“宣称-执行一致”对制度遵从意愿为正向影响,效应值为0.193(p<0.001)。
3.1.2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根据中介效应全模型检验结果,制度遵从意愿在制度规则系统认知与制度行为选择之间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1和假设H2得到验证。
研究的假设逻辑是个体基于对制度本身及制度执行过程中相关特征因素的认知形成相对稳定的制度遵从意愿,而不同的经济奖励、惩罚或监管强度水平下,制度遵从意愿对行为的预测是不同的,即制度执行系统调节制度遵从意愿与制度行为选择的关系。据此,本部分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法检验制度执行系统构成的情境要素对制度遵从意愿影响制度行为选择的调节作用。
1)制度执行支持资源的调节效应检验。制度执行支持资源对制度遵从意愿作用于四类行为路径的调节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制度执行支持资源对制度遵从意愿预测外源遵从行为、内源遵从行为和故意违反行为的调节效应显著,系数分别为-0.089,0.076,0.011,表明制度执行支持资源弱化了制度遵从意愿对外源遵从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增强了制度遵从意愿对内源性遵从行为的正向作用和对故意违反行为的负向作用。
2)制度执行强度的调节效应检验。制度执行强度对制度遵从意愿作用于四类行为路径的调节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制度执行强度对制度遵从意愿预测外源遵从行为、故意违反行为和报复破坏行为的调节效应显著,系数分别为-0.090,0.044,0.129,表明制度执行强度可以显著提高外源性遵从的频次,而对内源性遵从行为无显著影响,同时制度执行强度增强了制度遵从意愿对故意违反行为和报复破坏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综合故意违反行为和报复破坏行为的结果来看,低遵从意愿和高强度执法形成的制度执行张力可能会导致员工产生逆反心理,增加反生产行为的发生频次。
3)制度执行刚性的调节效应检验。制度执行刚性对制度遵从意愿作用于四类行为路径的调节效应检验的结果显示,制度执行刚性对制度遵从意愿作用于外源遵从行为、内源性遵从行为、故意违反行为的调节效应显著,系数分别为-0.110,0.094,0.043,表明制度执行刚性减弱了遵从意愿对外源性遵从行为的负向预测,同时增强了制度遵从意愿对内源性遵从行为的正向预测和对报复破坏行为的负向预测,即制度的刚性执行将强化遵从意愿对前三类制度行为的预测力,即低意愿状态下的刚性执行可能不会得到管理者期望的行为。
4)制度执行有效性的调节效应检验。制度执行有效性对制度遵从意愿作用于四类制度行为路径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制度执行有效性对制度遵从意愿作用于外源遵从行为、内源遵从行为、故意违反行为和报复破坏行为的调节效应均显著,系数分别是-0.134,0.073,0.074,0.096,表明制度作用对象认为某一项制度的执行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么这项认知将会降低遵从意愿对外源性遵从行为的预测力,增强遵从意愿对内源性遵从、故意违反和报复破坏三类行为的预测力。
1)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可知,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首先应关注制度的设计属性,即体现为制度的规则系统,煤矿企业员工对制度的规则系统持有积极的认知将会形成稳定的高遵从意愿,进而产生积极的内源性遵从行为,可以极大地提高制度有效性,降低管理成本。具体来看,员工对方针目标的认同对遵从意愿的影响最大,煤矿企业应重视设计明确的方针和目标并使之与组织的实际情形相适应,对目标的认同能够促使个体产生制度有利的认知评价,形成个人利益-组织利益相容的收益判断机制。制度内容与规则与其他制度之间产生冲突则会对遵从意愿产生非常明显的负向影响,一直以来煤矿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会根据发生的事件或事故制定响应的管理制度,使得制度呈现多且低效的现状,需从总体上进行顶层设计并执行统一的逻辑,避免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重叠、真空,甚至是相互矛盾和冲突,以上现象的存在将降低员工对制度的信任,进而产生较低的遵从意愿,不仅降低了制度的效用,还可能导致反生产行为的涌现,起到负面的效果。
2)安全是煤矿企业的条件性产出,是保障生产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最终目标,因此安全管理制度可能与生产效率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使得制度的规则系统设计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利益,由此制度的执行系统设计尤为重要。根据研究结果,制度执行支持资源、执行强度、执行刚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均能够调节遵从意愿对不同制度行为的预测效应。在实际安全管理过程中,如果忽视制度设计系统对遵从意愿的影响,一味强调在制度执行方面投入,可能会增加外源性遵从行为、故意违反行为以及报复破坏行为,产生制度在高压短期内有效,长期反而会对安全管理起到破坏作用的现象。
3)制度所在的组织环境,是个体认知制度的背景,煤矿企业的组织文化是否体现人本公正,组织的价值观是否体现了“宣称-执行”的一致,对个体是否能积极认知制度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责任互换”的心理机制产生的,当个体在组织中观察、体验到组织对其责任(公平、发展、关怀等)的积极承担,将使其产生积极承担员工责任(守则、忠诚、勤奋等)的意愿。因此,提高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组织文化因素也需纳入思考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