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之外还有“提前症”你中招了吗

2022-07-21 07:48赵可一
北方人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小晴事情情绪

文/赵可一

毕业旅行出发的那天,小晴和朋友微微闹得有些不愉快。她们乘坐的是下午5时从昆明飞往上海的航班,小晴坚持要中午出发,微微却希望吃完饭睡个午觉再去机场。由于僵持不下,同住一个宿舍的两人只好按照各自的想法,分道扬镳。

小晴独自在机场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了微微的身影。“时间来得及,那么紧张干吗?你只在路上吃了点儿面包,然后又无聊地坐了几个小时,何必呢?”微微的这番话让小晴陷入了沉思:“虽然提前出发让人安心,但确实也搞得自己很紧张,正常的节奏有点儿乱了。”

不少人都有过“拖延症”,并对他人能提前完成任务心生羡慕。然而,一部分偏好提前的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受到“提前症”的困扰。

还没到期末,大三学生嘉琳正按10天一次的频率书写着她的任务清单,空白的页面很快就布满了排列整齐的待办事项,每个事项最右侧都标注了两个截止日期,前一个是客观需要完成的截止日期,后一个是嘉琳为自己单独设定的截止日期。明明是还有近半个月时间才截止的事情,为了提早完成,她都自动提前了不少时间。嘉琳曾因家中有事,一篇论文耽误了3天。为了把进度赶上,她推掉了许久未见的朋友的邀约,又用了一个通宵,才终于完成,而那时距离真正的截止日期还有10天。

很多亲戚朋友知晓嘉琳的这一习惯,都夸奖她是个自律的女孩。然而,嘉琳深知,这份自律的产生却并不全然是美好的体验。她坦言:“谁想那么累呢?我只是控制不住自己,事情没做完就一直反复想,干什么都不踏实。”

有一次和同学去泰山看日出,嘉琳把所有事都提前安排妥当了,但凌晨5时到山顶时,她突然看到一封老师发来的邮件,让她帮忙校对一份5000多字的文档。“老师并没说当天必须做完,但我一打开,神经立刻紧张起来,再也没心思玩了,只好立刻操作。日出的那一刻,别人都在拍照,而我开着电脑在校对,真的太扫兴了!”尽管提前规划可以让生活井井有条,但当变化突如其来,规划中的美好时刻也可能“灰飞烟灭”,让“提前症”人士特别沮丧。

某自媒体平台曾发布过一个调查:“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时候你会有‘提前症’?”网友们给出的答复各异,“能自己独立完成、不需要社交的事情,就会提前办”“坐飞机或赶火车,一定会提前两个小时到”等。跟“拖延症”一样,“提前症”也引发不少人共鸣。

有时候,“提前”不光是自己的事,也会影响到与别人的合作。从事互联网行业产品工作的阿智,将“提前”视为准则。通常需要两三个月才能上线的产品交到他的手中,一个月内就能迅速上线,他也因此被称为“效率达人”。虽然阿智“单兵作战”效率很高,但在和同事合作时,却容易发生矛盾。“我是产品岗,经常要和做运营、开发的同事对接。每当和他们沟通时,我都是第一时间给出反馈,并且希望大家能尽快推进,但总有同事比较慢,经常催促对方,又会发生争执,无法开展下一步行动,让人很烦躁。”在职场中,“提前症”加速了成果产出,但是不同步的“时差”也造成了沟通障碍。

对于“提前症”现象,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李初曦评价说:“无论是‘拖延症’还是‘提前症’,这两种状态并非心理障碍,先不要简单归类为某种‘病症’, 它们是人应对焦虑的一种防御方式,在适应性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拖延症’具有逃避性质,它实现的是最终激发式的完成,而‘提前症’相比较而言,看上去会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靠谱’的感觉。”

“喜欢提前的人会通过专注未来某一刻的事情,用行动去消除任务未完成所带来的焦虑。在‘提前症’之下,为了完成任务与减轻压力,宁愿做出一定的牺牲。他们超强的‘行动力’有时令人羡慕,但事实上,他们可能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幸福,并不会因为提前做好了事情而放松,而是会寻找且完成更多‘未来的焦虑’,在消除焦虑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提前症”人士处事效率高,但他们该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李初曦建议,“‘提前症’归根结底是渴望增加掌控感,减少不确定性,我们可以试着提高自己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以面对困扰。比如,向亲人倾诉你的感受,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情绪安抚,得到信任感与确定性。”

除此之外,这类人士还需要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焦虑,跟情绪共处,正视那些无力改变的时刻,而不是排斥情绪,否定自我。“如果‘提前症’所谓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接受,那也可以与它和平共处,不去改变。”

无论是“拖延症”还是“提前症”,都是我们依靠本能找寻到的缓解焦虑情绪的途径,也是探索和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在任务清单上打个钩,就会让自己变得轻松。假如打钩后还感到疲惫,那就歇一歇,眺望窗外,未尝不是一种治愈心灵的方式。

(摘自2022年第2期《科学之友》)

猜你喜欢
小晴事情情绪
母亲节奇遇记
学句子画四季
勤奋的蜗牛
“大吃一井”的阿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把事情写具体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