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荔枝因色香味俱佳被人们所喜爱,享有“果中皇后”的美名。每当我们想要大快朵颐的时候,“空腹吃荔枝会出现昏迷”“荔枝吃多了会得荔枝病”的消息也跟着一起来了。到底什么是“荔枝病”?怎么吃荔枝才安全?
荔枝本身对人体没有害处,所谓的“荔枝病”是指一次性大量食用新鲜荔枝后,出现了类似低血糖的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昏迷、惊厥、血压下降等危险情况,急救不及时也可能导致死亡。
很多人会产生疑问,荔枝本身含糖为什么还会导致低血糖?
一般来说,水果的甜是由蔗糖(可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和果糖两种糖类物质决定的。人的机体所有细胞活动基本上是靠葡萄糖提供能量。
荔枝中的糖分以果糖为主,这种糖不能被身体直接吸收利用,需要肝脏将其转化成葡萄糖后,才能被人体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中还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比如α 亚甲环丙基甘胺酸、次甘氨酸A,这两种毒素在没有成熟的荔枝中含量较高。
按照一个荔枝20 克计算,每天最多吃10 至17 颗,千万别按古诗中“日啖荔枝三百颗”来吃
未吃主食的情况下大量吃荔枝,体内糖原耗竭,人体就会动用脂肪、蛋白质来供能,但荔枝中的两种毒素会抑制这个过程,从而导致出现低血糖。
很多人吃完荔枝后,出现眼皮肿胀、喉咙疼痛、长痘痘等“上火”的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讲,这些症状更多是炎症或者过敏的表现。因其糖分高达16.6%,是西瓜、草莓的2.5 倍,高糖分摄入容易让人口干舌燥,也会加剧长痘痘。糖分代谢会消耗人体内的B 族维生素,会引起口角炎。
储存过程中如果氧气浓度过低,就会促进荔枝无氧呼吸,积累酒精等物质,人食用后,口腔内就会留下酒味。但实际上,荔枝产生的酒精量非常小,人在呼吸和说话间,酒精就可以挥发掉,一般几分钟后就测不出“酒驾”了。
很多人好奇,荔枝有一层坚硬的外壳,为什么比薄皮的苹果更易变质?其实,平常吃的白色半透明部分并不是荔枝的果肉,而是假种皮,是一种覆盖在种子外的特殊结构。如果荔枝的外壳和果肉之间连接得不是非常紧密,果肉水分流失后收缩,和外壳之间形成间隙。外壳裂开后,通气性增加,锁水能力丧失。原本用来通气的孔道被堵塞,内部没有了氧气,转为无氧呼吸,产生有酸味的物质,果实就变味了。
有传言称,商贩为了保鲜,荔枝都是用“弱腐蚀性药水”浸泡过的。其实,从其变质机制可以知道,泡“弱腐蚀性药水”一点儿用也没有。如果真的看见过荔枝泡“药水”,那其实是柠檬酸、食盐、冰水等的混合液,是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加工助剂,可以放心食用。
最好买熟透的,果皮绿中带红,成熟度最佳。新鲜未处理的荔枝,捏上去很硬,果皮凸起尖锐、扎手、纹路深,连接果蒂的枝是绿色的。未完全成熟的荔枝中,毒素含量较高。颜色过红或红中带黑的可能有人工喷洒、浸泡盐酸染色的风险。
建议在两餐之间食用,还应保证正常吃三餐,至少要吃一些富含淀粉的食物,以保证血液中有足够的血糖浓度。
每个人的耐受力不同,目前科学家无法给出推荐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本刊有售,抢鲜价88 元。订购热线:027-87927015)建议,每天吃200 至350 克水果是适宜的。按照一个荔枝20 克计算,每天最多吃10 至17 颗,千万别按古诗中“日啖荔枝三百颗”来吃。
双手捏住荔枝的顶端后轻轻一挤,荔枝口就开了。需要注意的是,捏的部位不要太靠下,不然可能会把荔枝的汁水挤出来。
抵抗力比较弱的人群、糖尿病患者、肥胖患者、口腔和咽喉疾病患者,不宜食用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