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铮,赵远远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教育七灯”即教育目标、教育者、组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评价体系这七盏灯,这七盏灯实质上都是围绕“人的成长”而展开的。[1]
2021年4月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的成长”角度出发,就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2]。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是从教育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共同体角度、从人一生的成长所需要的判断能力、增长能力、关系能力方面,跨越了从“学”到“用”之间的鸿沟,对职业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这一切都是围绕“人的成长”的教育模型而展开的,让职业教育变成一个人人都能参与并有所贡献的行业,做到每个人都从自身开始改变,每个人都为职业教育出一点力,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有力变革,共同应对世界的变化与挑战,这正是“教育七灯”所倡导的理念。职业教育就是要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我们应当抓住职业教育的黄金机遇期,顺势而为,推动职业教育变革发展。
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当今正处于智能互联时代,新技术层出不穷,教育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从知识传授变为能力为本,让每一个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拥有应对未来各种挑战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职业教育,更应紧贴职业这根弦,加大职业岗位关键能力培养。当前我国技能人才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的28%[3]。根据这一现状,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就是从职业教育长远目标发展出发的,职业教育要“以质取胜、以质图强”。职业教育到底能走多远,取决于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每一位学生的目标有多大的交集,而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职业教育与每一位学生的共同目标,所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匹配度完全一致,这就会调动学生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会在学习中主动探索与研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发其潜能,体验成功与失败,然后不断地收获自己的成长,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闭环,可以源源不断的激发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他们在一个个真实的、具体的事件中完成活生生的挑战,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在这种真实具体的挑战中不断地唤醒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真正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这是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出发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首先办学方向不能偏,一定要正确,正确就是从事职业教育的人和办学主体,一定要在认清国情、世情的基础上,不断自我革新、大胆求索,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不动摇并且勇往直前。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育者便会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人文情怀决定了教育的色彩和温度,决定了教育的生态以及一代人的生存环境。它们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精神底色和软实力[4]。职业教育的教育者当然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而应该是和学生成长有关联、彼此点燃相互生命价值的所有人,每个人在这个共同体里都得到提升。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这就把和学生成长有关联的领导、老师、企业等利益共同体都包含进来了,首先营造出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在相互接触相互学习中得到体现,真正做到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而在这样的良性循环格局下,又可以吸引更多的青年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真正做到与孩子有关联的人员都出席并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人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得到展示。
黄炎培先生曾指出职业教育要社会化,办职业学校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同时须分一部分精力,参加全社会的运动[5]。近日,中央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学校要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在逻辑起点上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在发展路径上强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关键改革上,强调“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6],由此可见他从组织角度提出了战略性的指向,因此,当前组织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让组织内的每个细胞都动起来,激活组织同时赋能个体。让学校和企业、让教师和企业专家、让教师和教师、让教师和学生、让学生和学生之间目标一致,自发协作。所有资源、权利都流向一线,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产生价值,以“价值为先”的方式,所有资源都流向产生价值的一线。让组织成为自我调节和自我生长的生命体,让“组织活力”注入到一个可以自我生长的健康机体中,成就学生,赋能学生,完成知识型价值的创造。同时召唤不同行业的企业直接介入职业教育,参与培养自己未来需要的技术工人,让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出更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这样学校和企业有了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一旦确立,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有了行动的北极星,有了“有所不为、有所为”的判断标尺,这样就真的就会秉承“互相支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克服校企合作中的短期化、浅层次、松散型弊端,真正走向长效化、深层次、紧密型的深度合作,从而由“一头热”变为“两头甜”[7]。
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换句话说就是学什么、怎么学、在哪里学的问题。这三盏灯应统筹考虑,在让学习真实发生的同时,在真实的学习现场学习,在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面对新时代新挑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职业教育要如何让学生用所学的本领闪耀职场,照亮人生,如何让他们有适应不断迭代的能力,在职场新领域新技能不断裂变的同时,依然能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这三盏灯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学什么,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及企业共同研究,研究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适合企业需求、能够解决真实环境中的真实问题课程,真正构建共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怎么学,就是要“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要确保学生与企业接轨,明确自己是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要牢固树立“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观念,主动深入到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学习一线;同时也要把学习工作中没弄懂没弄通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让老师同学一起探讨,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让每个人都在学习中共同成长,共同成才。“请进来”就是要把行业企业的专家师傅、技能大师请进来,做到互通有无,人为我用,让专家们指出存在的差距,并指导如何快速提升,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实力,从而做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是能手”。“请进来、走出去”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快速成长,不断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哪里学,当今时代,终身学习已成为常态,只要想学,哪里都是学习的场域,新领域新技能不断裂变,知识更新技术迭代也是必然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样可以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藩篱,构筑起横向纵向融通的大动脉,真正发挥校企双主体育人作用,做到资源优化,让学生处处都有学习资源,处处都有用武之地,这样既可以增强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可以使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上一层楼,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正向闭环,正是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立德树人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工程,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有党、有国家、有学校、有教育者、有企业、有学生等各方力量的支持,我们就可以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
评价的核心是反馈。一个人如果能够获得及时的反馈,可以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在反馈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用户至上,理解需求第一,学会沟通与反思。职业教育要成为类型教育,要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一个重要的视角就是要有及时反馈的教育评价,比如职业教育的教材是否与时俱进、教师水平如何、校企合作是否深入、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否符合实际需求等,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些都需要及时的评价反馈,更需要个性化需求,让学校、企业、学生、“双师”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找到孩子可以伟大的地方,并且帮助他们在通往伟大的路上行走”。总而言之,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一切都是围绕人的全面充分的发展而出发的,在不断成长的路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我,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合力,反过来又让身在这个社会的人,成为“脚下有根、胸中有志、眼里有光、人生有为”之人[8]。这就真正实现了习总书记提出的终极目标。
教育归根到底是人的教育,从职业教育探索和变化来看,都离不开教育的七大要素,即“教育七灯”,只有从“教育七灯”角度出发,使七个环节的灯都被点亮,才能真正搭建起完善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才能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在“人的需求”上,让人人参与其中,人人有所贡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到底就是只有把教育回归到“人之为人”的特性轨道上,聚焦到“人的成长上”,即点燃“教育七灯”,不断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帮助每个生命成为自己,才能在应对未来各种挑战时完成自身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