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临安城,传奇天目瓷
——浅谈天目瓷

2022-07-20 10:03:54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吉州窑天目山青白

徐 乔

杭州临安宋元陶瓷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临安 311300

有人认为:一部中国史,半部是陶瓷,在英文里中国和陶瓷更是统一称为China。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浙江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学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认为“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从良渚文化的黑陶、灰陶、红陶和彩陶,到德清黑瓷,以及后来的越窑、龙泉窑,大量事实充分说明了浙江在中国陶瓷史中的地位。在这漫长壮阔的陶瓷历史里,其实也有我们临安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主烧青白釉瓷,兼烧黑釉瓷,青白釉与黑釉同窑共烧的窑口——天目窑,凝结着古代临安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就临安天目窑所出“天目瓷”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行家教正。

一、“曜变天目”与临安天目山的关系

《锦湖鱼跃》徐 乔

在世界陶瓷界,黑釉被大家称为“天目釉” 。黑釉瓷器为什么称“天目”?是否和临安天目山有关呢?在中国古陶瓷文献中,没有 “天目”这一瓷器名称的记载,那么这一名词从何而来?依照已有线索,只能从具有传奇色彩,收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被誉为日本国宝文物的“曜变天目”茶碗说起,正因为这一件“曜变天目”茶碗,才让我们把黑釉叫做“天目釉”。

据《天目茶碗考》一书所列过去日本文献解释,这只茶碗由来的说法基本有四种,但以今泉雄作的说法“由于宋代求法的禅僧自天目山携归而命名”,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这件茶碗因地名天目山而被命名为“天目”。

那“矅变”这个词呢?“曜变”其实是一种非常迷信的说法。明代谢肇淛所写的《五杂俎》中记载:“传闻初开窑时必用童男女各一人,活取其血祭之,古精气所结,疑为怪耳。近来不用人故无复曜变。”类似记载不止一处,明代沈德符的《敝帚轩余谈》也有记载。“矅变”其实就是“窑变”。

《天目茶碗考》里今泉雄作说的天目山就指我们临安天目山,因为福建建阳一带没有天目山。而且宋代临安天目山寺庙众多,是佛教圣地,至今天目山仍保留有禅源寺、开山老殿以及众多寺庙遗址。据传在镰仓时代,日本佛教界盛行“不上西天,不见两峰,不成正宗”之说,可见天目山在日本佛教界的地位。宋代日本派遣“入宋僧”来临安天目山学习佛法,回国后顺手带回喜欢茶碗并不奇怪。

“目前在日本保存的所谓“曜变”类作品只有三件,以稻叶家、德川家、京都大德寺所藏的三件号称曜变三绝”[1]。现在三件“矅变”类茶碗分别收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大德寺龙光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收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这件“矅变天目”,又称“稻叶天目”。

二、曜变天目茶碗烧造地争论

对于 “曜变天目”茶碗是天目山带回日本的认识较为统一,但是烧造地呢?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地认识。日本学者今泉雄作认为“曜变天目”茶碗“所谓曜变按其土质判断并非建盏”,意思就是这件茶碗不是福建建阳烧制,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天目茶碗考》作者冢本靖认为:“虽然细看曜变天目与兔毫天目在土质上有所不同,然而在建窑制品内也有黑色胎与浅灰色胎之分,故不能单凭此一点否定器为建窑所制。”陶瓷界习惯将各地窑口以及产品按其所在地命名。福建虽有烧造黑釉茶碗,但福建建阳并没有天目山。这件“矅变天目”既然是“僧侣自天目山携归”,有没有可能就是在临安天目山烧造的呢?只因中国古代文献未有过临安天目山烧窑的事迹记载,造成现在众说纷纭。虽然争论经常有,但古陶瓷界对于“曜变天目”茶碗出自福建建阳窑还是主流看法,各版本的中国陶瓷史和各类专业陶瓷书籍都把“矅变天目”归类到建阳窑里。

三、天目窑的发现

上世纪80年代,杭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普查时,无意间在临安天目山地区发现了宋代、元代时期的瓷片标本,证实了天目山区有古窑址的事实。天目窑遗址群主要分布于临安西部山区范围6平方公里内,在原凌口乡、绍鲁乡和西天目乡境内,具体为俞家山、市街头、松毛坞、窑厂边、熬干水库、磨石岭等地。

上世纪90年代,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窑址进行了专题勘察研究。“发现各处窑场分布面广,堆积层厚,青白瓷与黑瓷共烧,品种多样,质量好”[2]。“而黑釉器中则有部分金兔毫、银兔毫、鸡血红斑、玳瑁釉纹、乌黑釉闪蓝色变幻光晕的精品标本”[3]。“有的如飘动的青丝;有的如夜空隐现的繁星。在日光的折射下,有些黑釉层中能映出灿烂夺目的蓝色变化光晕“[4]。临安这一发现可谓震惊世界古陶瓷界。在古陶瓷研究耆宿叶喆民教授的通史巨著《中国陶瓷史》中他写道:“……闻之不胜兴奋。看来果然天目山窑址出现,而且各种名贵黑瓷似乎应有尽有。……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发现,值得再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探讨。”

根据目前的初步勘察,“天目瓷”始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初。为什么会诞生在这个历史时期?五代十国时期的吴越国,国力强盛,吴越国国王钱镠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人才济济,文人荟萃,成就了“天目瓷” 发展的基础。南宋期间,天目山地处南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天目瓷”生产达到巅峰。至元代几次天灾、兵祸造成人口锐减,经济遭到重创,由此生产荒废,“天目瓷”从此衰弱。

《苕溪水涨》徐 乔

目前窑址一共发现33处,可见当时生产的兴盛程度。如此规模的瓷器烧造居然在古文献中从未记载,也是一桩奇事。

天目窑遗址2013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跃成为临安的国宝。

四、天目瓷的高超制作水准

2010年版《临安市志》记载:“天目窑博采众窑之长,利用当地瓷土及森林资源,即烧青白瓷又兼烧黑釉瓷,从而开创了闻名于世的‘天目瓷’”。“ 天目瓷”主要烧造“青白瓷”,搭烧一部分黑釉瓷。“在陶瓷的历史上,无论陶瓷釉色创造出多少种颜色,白色无疑是最早的追求。这一追求艰辛漫长,至少走了一千年”。[5]追求白追求了一千年,天目窑烧造的是无限接近白的青白瓷,制作水平之高也就可想而知。宋代主要的陶瓷成就是发展出了合乎现代标准的瓷器——“青白瓷”。“宋代以影青为代表的青白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青白瓷”需要精炼制瓷原料,降低Fe2O3含量,需要严格控制烧成氛围。龙泉窑正是在宋代发展出“粉青”与“梅子青”。而”天目窑“的青白瓷,是更加难以烧造的颜色,因为除了上述原因,它还需要考虑光泽、白度、透明度三者间的互相制约和内在联系。可见当时临安陶瓷工匠们对材料的认识,对烧成氛围和烧成温度的控制都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水平。

五、天目瓷与越窑、龙泉窑、建阳窑、吉州窑的区别

欧阳世彬、李艳飞、欧阳之川编写的《“天目”新考》中论述:“我们今天要说建盏就是天目碗,尚可,单说天目碗就是建盏,则是片面的、不确切的”。[7]说明建盏和天目瓷之间还是有所区别。

天目窑种类多涵盖民间日用需求,现在发现主要有碗、盘、碟、钵、壶、瓶、罐、盏、粉盒、香炉、器盖、油灯盏、高足杯等十余个品种。器面纹饰有菊花、海棠、莲花、凤鸟、双鱼等,而蕉叶纹、弦纹垂、叶纹、直线纹、菱形纹、海波浪纹等多用于器物间饰或边饰,少量器物在内底心部刻有“月”“明”“ 双鱼”等字样图案。

《陌上花杯》徐 乔

《兔毫釉·陌上花杯》徐 乔

“天目瓷”的青白釉与同属吴越文化地区的龙泉窑青瓷、越窑青瓷有着显而易见的区别。越窑青瓷,胎质呈谈灰色,釉呈失透状,青中泛黄。龙泉窑在越窑没落时兴起,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龙泉窑釉厚度较厚多在0.5-1毫米之间,有些甚至能达到1.5毫米以上,龙泉的青谓“粉青”、“梅子青”。天目窑瓷胎为白色、灰白色,较薄。釉色有青白、青绿、青黄、青灰,以青白居多。釉层极薄且透明。

黑釉与福建建阳窑、江西吉州窑有内在与外在的区别。

与天目窑最为相似的当属吉州窑,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该窑曾以仿定窑白瓷及仿哥窑青瓷闻名于世。早期还以烧造影青瓷为主并以黑釉及白地绘黑花、白瓷等闻名于世”。[8]吉州窑为灰色或者灰白色胎,天目窑则为白胎。从瓷胎成分来看。天目瓷的胎体SiO2的含量达到79%以上,而Fe2O3只 有1%左右(Fe2O3在陶瓷里是需要控制的一种物质,现代陶瓷生产都尽可能把它去除)。建阳窑SiO2含量都在70%以下,Al2O3含量在20%以上,Fe2O3含量在7%以上。吉州窑与建阳窑SiO2和Al2O3含量相差不大,Fe2O3含量低于建阳窑,但是远远大于天目窑。

瓷釉三者SiO2含量相差不大,但是Al2O3、Fe2O3、CaO和MgO的含量是有差别的。天目窑Al2O3含量较低,建阳窑较高,吉州窑不是特别稳定,在18%-11%之间,Fe2O3、CaO和MgO天目窑都要比它们高一些。SiO2就是一种玻璃,含量高有利于表面透明物质,Al2O3是可以减少釉面流动,增加稳定性,增加透光性和硬度,但是含量过高浪费燃料,烧不熟,CaO和MgO都是非常好的助融剂。

从材料的成分可以看出当时天目窑的材料精炼技术已然非常高超,工匠对于陶瓷原料的理解也已非常深刻。

建阳窑的釉色有绀黑、蓝黑、深绿、酱褐等,釉纹有兔毫、油滴、鹧鸪斑等。吉州窑釉色除黑色外,还有青、黄、白、绿等,黑釉有树叶纹,剪纸贴花,仿玳瑁等。天目窑釉色有纯黑、酱黑、青白,碗沿有青色、褐色等,黑釉碗中有兔毫、玳瑁等。

从施釉方法上,天目窑采用蘸釉法,施釉不及底,与建阳窑相同,吉州窑则采用洒釉法。

器型上建阳窑与天目窑束口碗最具代表性,敛口碗建阳窑居多,天目窑中不常见,撇口、盅式碗天目窑中没有。

窑具建阳窑窑具上刻有“陈七”等姓氏,垫饼上刻有“供御”等字。吉州窑刻有尹、刘、曾、丘、王、龙等姓氏,而天目窑窑具不见刻字。

天目窑从烧造方式上,既生产青白釉,兼烧黑釉瓷,采用青白瓷与黑釉瓷同窑迭烧更是能提高装载量、节省燃料的一种非常先进的生产方式,少则五六个青白瓷碗上装一个黑釉碗,多则十个青白瓷碗上装一个黑釉碗。对于一些精品更是采用单独的匣钵装烧。

“天目窑的黑釉瓷与福建建阳窑(简称建窑)、江西吉州窑的黑釉瓷,既有外在区别,又具内在区别,是三种不同的产品,各具特色,不能混为一谈,既不能把天目窑生产的黑釉瓷视为建窑瓷,又不能把建窑、吉州窑烧造的黑釉瓷统称为天目瓷,更不能将其他窑口生产的黑釉瓷通称为天目。总而言之,天目窑是浙江天目山地区客观存在的古窑址群,它的产品理所当然称为天目瓷”。[9]

六、结语

宋代,斗茶风行,崇尚使用黑釉茶碗,赵佶《大观茶论》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蔡襄《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南宋政治文化中心南迁,天目山紧邻杭州正处于中心地带,水路直通钱塘江运输极为便利。天目山又有丰富的瓷土及森林资源,丘陵缓坡利于建造龙窑。“建阳窑”远在千里之外,“天目窑”为满足当时王室和社会需求,生产黑釉茶碗也是顺理成章。

“天目瓷”是诞生在吴越文化的中心临安的特有瓷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瓷种。

临安“天目瓷”工艺精湛,釉色独树一帜。我们不能把“建阳窑”“吉州窑”和“天目窑”混为一谈,其他窑口所生产的陶瓷理所应当不能称为“天目瓷”。

“天目瓷”是临安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所有临安人的骄傲。“天目瓷”不应该被埋没,这是我们临安“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瑰宝,这是我们临安强大的一张文化产业金名片,也是我们临安经济发展的一剂强心针。

《陌上花系列》徐 乔

猜你喜欢
吉州窑天目山青白
吉州窑瓷文化艺术资源的视觉重构及策略*
陶瓷(2023年11期)2023-11-30 09:48:00
吉州窑陶瓷中书法装饰的应用研究
魅力中国(2021年40期)2021-11-28 02:37:44
陆俨少《东天目山图》
流年
戏剧之家(2020年19期)2020-07-04 03:18:25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收藏·拍卖(2019年12期)2019-12-11 07:10:58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的创新
香港苏富比历年所见吉州窑拍品
东方收藏(2019年2期)2019-07-15 01:32:56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生态宝库天目山
文化交流(2018年1期)2018-01-09 00:16:12
天目山古树柳杉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分析